1.熟悉和解剂的含义、适应证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4.熟悉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
5.了解疏凿饮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是:
A.逍遥散
B.四逆散
C.小柴胡汤
D.大柴胡汤
E.痛泻要方
2,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苓的用量比例是:
A.1:1
B.2:1
C.3:2
D.4:3
E
8:3
3.小柴胡汤主治:
A.少阳湿热证
B.伤寒少阳证
C.肝脾不和证
D.痛泻 E,上寒下热证
4,和解剂中煎法要求去渣再煎的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蒿芩清胆汤
C.四逆散
D.小柴胡汤
E.痛泻要方
5.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药对是:
A.柴胡、黄芩
B.柴胡、半夏
C.黄芩、半夏
D.柴胡、人参 E.人参、半夏
6.下列方剂中不含柴胡的方剂是:
A.逍遥散
B.四逆散
C.痛泻要方
D.龙胆泻肝汤
E.大柴胡汤
7.和解剂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
肝脾不和
D.少阳湿热证
C.肝郁血虚脾弱证
D.肠胃不和证
E.里热实证
8.下列症状中哪个属于小柴胡汤主证:
A.发热头痛
B.心烦自汗
C.咳嗽胸痛
D.胸胁苦满
D.腹满便秘
9.治疗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的代表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蒿芩清胆汤
C逍遥散
D.半夏泻心汤
E.黄连汤
10.篙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B.和解少阳
C. 补脾柔肝,祛湿止泄
D.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E .透邪解瘀,疏肝理气
11.下列小柴胡汤方解中,解释正确的是:
A 柴胡疏肝理气升阳
B.黄芩清泄肝胆之热 C.人参、大枣扶正祛邪
D.半夏、生姜祛痰止咳
E.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12.四逆散的组成是:
A.柴胡、芍药、茯苓、枳实、甘草
B.柴胡、防风、枳实、甘草
C. 柴胡、芍药、升麻、枳实、
D.柴胡、芍药、枳实、白术
E.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13.四逆散中柴胡、枳实的配伍意义是:
A.疏肝理气
B.下气散结
C.疏畅气机,升清降浊
D.透邪解郁
E.疏肝解郁
14.逍遥散主治证为:14.答案:
逍遥散功用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因此答案为C。
A.阳郁厥逆证
B.肝脾不和证
C 肝郁血虚脾弱证
D.寒热互结之痞证
E
少阳阳明合病
19.半夏泻心汤的用药特点是:19.答案:D
半夏泻心汤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因此答案为D。
A.塞因塞用
B.逆流挽舟
C.增水行舟
D.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E.热因热用
15.痛泻之证,泻责之:
A.心
B.肝
C.脾
D.胆
E.胃
16.痛泻之证,痛责之:
A.胆 B.脾
C.胃
D.肝
E.大肠
17.痛泻要方中君药是:
A.防风
B.陈皮
C.白术
D.白芍
E.柴胡
18.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而成心下痞的方剂是:
A.黄连汤
D.甘草泻心汤 C.生姜泻心汤
D.半夏泻心汤
E. 大柴胡汤
20.大柴胡汤的证治要点是:
A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 吐、苔黄、脉弦数有力。
B.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C.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弦而缓。
D.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E.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白脉弦。
21.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的方剂是:
A.复方大承气汤
D.防风通圣散
C 调味承气汤 D.大柴胡汤
E.黄龙汤
22.大柴胡汤重用生姜,是由于症见:
A.胸胁苦满
B.往来寒热 C.呕不止
D.郁郁微烦
E.心下痞硬
23.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的煎法均为:
A
水煎,去滓,再煎
B.酒煎 C.
水煎
D
酒水各半煎
E
薄荷水煎
24.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的代表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四逆散
C.蒿芩清胆汤
D.防风通圣散
E.疏凿饮子
25.不属于防风通圣散治法特点的是:
A. 上中下三焦并治
B.汗下清利四法俱备 C. 少阳阳明合治
D.表里气血三焦通治 E.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26.葛根苓连汤中葛根的煎法是:
A.同煎
B.先煎
C.后下
D.去滓再煎
E.先煎去沫
27.治疗协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方剂是:
A黄连汤
D.防风通圣散
C大柴胡汤
D.葛根芩连汤
E.半夏泻心汤
B型题
A.四逆散
B.小柴胡汤
C.大柴胡汤
D.逍遥散
E.半夏泻心汤
28.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是:
29.治疗肝牌不和的代表方剂是:
30.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代表方剂是:
A 和解少阳
B.调和肝脾 C
调和寒热
D.表里双解
E.散寒祛湿
31.蒿芩清胆汤属于和解剂中的哪一类:
32.逍遥散属于和解剂中的哪一类:
33.防风通圣散属于和解剂中的哪一类:
A.柴胡
B.黄芩
C人参
D.半夏
E.甘草
34.小柴胡汤中具有透邪解郁作用的药物是:
35.小柴胡汤中具有扶正祛邪作用的药物是:
36.小柴胡汤中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药物是:
A 半夏泻心汤
B.甘草泻心汤
C生姜泻心汤
D.黄连汤
E.大柴胡汤
37.治疗水热互结之痞证的方剂是:
38.治疗胃气虚弱之痞证的方剂是:
39.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方剂是:
A.协热下利
B.阳水实证 C.少阳阳明合病
D.少阳湿热证
E.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40.防风通圣散主治:
41.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42.大柴胡汤主治:
A.大柴胡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
C.防风通圣散
D.十枣汤 E.疏凿饮子
43.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宜选用:
44.水湿壅盛,泛滥表里,遍身水肿,气喘,渴,二便不利,宜选用
A.心烦喜呕
B.两胁作痛
C心下痞
D.协热下利
E.遍身水肿
45.半夏泻心汤主证中有;
46.小柴胡汤主证中有:
47.疏凿饮于主证中有:
C型题
A.小柴胡汤
B.蒿芩清胆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48.能治疗少阳证的方剂是:
49.治疗妇人热入血室见少阳证的方剂是:
50.治疗少阳湿热证的方剂是:
A 四逆散
B.逍遥散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51.治疗阳郁厥逆怔的方刑是:
52.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剂是:
53.调和肝脾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黄连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54。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方剂是:
55.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的方剂是:
56.治疗水热互结之痞证的方剂是:
A.柴胡、黄芩、半夏
D.大黄,枳实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57.大柴胡汤中具有的药味是:
58.小柴胡汤中具有的药味是:
59.大承气汤中具有的药味是:
A 上下分消,表里并治
D.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60.防风通圣散的治法足:
6l,葛根苓连汤的治法是:
62.大柴胡汤的治法是:
A表证未解,误用攻下
B少阳阳明合病,以少阳为主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63.协热下利的病机是:
64.大柴胡汤的病机是:
65。四逆散的病机是:
A往来寒热 B.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66.逍遥散的主证是:
67.小柴胡汤的主证是:
A生姜
B.干姜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否
68.半夏泻心汤中含有:
69.生姜泻心汤中含有:
X型题
70.和解剂分为:
A和解少阳
B.调和肝脾
C调和脾胃
D.调和寒热
E.表里双解
71.小柴胡汤的组成中含有;
A.柴胡、黄芩 B.人参、半夏
C.大黄、半夏 D.柴胡、枳壳
E.生姜、大枣
72.小柴胡汤主治证为:
A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B.默默不欲饮食
C.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D.
经水时断,寒热发作有时
E.妇人热人血室
73.小柴胡汤中人参、大枣的配伍意义是:
A扶正祛邪
B.益气御邪内传
C 调和诸药
D.和解少阳
E.益气健脾
74.篙芩清胆汤的主治是:
A.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B.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
C. 口苦膈闷,口吐酸苦水 D.胸胁胀痛,小便黄少
E.舌红苔白腻
75.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方剂是:
A.四逆散
B.逍遥散
C小柴胡汤
D半夏泻心汤
E.痛泻药方
76.逍遥散的功用是:
A 健脾
B.化痰
C.养血
D 滋阴
E.疏肝解郁
77.逍遥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A.肝郁
B.血瘀
C.血虚
D.脾弱
E.脾湿
78.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 益气养血
B.平调寒热
C降逆化痰
D.散结除痞
E.健脾和中
79.大小柴胡汤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半夏
B.黄芩
C.人参
D.生姜 E.芍药
80.防风通圣散属于:
A.清热剂
B.和解剂
C泻下剂
D.祛湿剂
E.表里双解剂
81.下列关于葛根黄苓黄连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煎服方法先煮葛根,后纳诸药。 B.对于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C. 方中重用葛根
D.属于调和寒热之剂
E.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82.下列关于疏凿饮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方中以泽泻为君药
B.主治水湿壅盛,表里同病的阳水实证
C.逐水发表,内攻外散
D.阴水虚证及孕妇忌用
E.以遍身水肿,气喘,口不渴,二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83.葛根苓连汤中葛根的功用是:
A.解肌发表
B.退热
C.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D.清热燥湿
E.止利
84.下列方剂属于寒热并调的是:
A.半夏泻心汤
B.黄连汤 C
防风通圣散
D。葛根芩连汤
E.甘草泻心汤
85.组成中有半夏、黄芩的方剂是:
A.小柴胡汤
B.柴胡汤
C蒿芩清胆汤
D.半夏泻心汤
E.痛泻要方
86.大柴胡汤的组成是:
A.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
B。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加减而成
C.
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加减而成
D 小柴胡汤与凋胃承气汤加减而成
E. 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而成
87.疏凿饮予的功用是:
A.解表清里
B.清热通便
C. 泻下逐水
D.疏风发表
E.通利二便
88.下列关于四逆散配伍意义正确的说法是:
A 白芍与柴胡合用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
B.枳实与柴胡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
C. 枳实与白芍相配理气和血。
D.气血调畅,清阳得升
E.补泻兼施,苦辛并进
89.痛泻要方中防风的功用是:
A.散肝
B.舒脾
C胜湿
D.解表
E.脾经之引经药
(二)填空题
1。凡具有①
、②
、③
、④
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⑤
。
2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①
、② 、③
、④
、生姜、大枣、甘草。
3.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①
,②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4.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及①
。方中黄芩的作用为②
。
5.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药对是①
,其中半夏、生姜有②
的功用,佐以③
、④
益气健脾。
6.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①
、②
,适用于③
证,属热重于湿者。
7.蒿芩清胆汤中碧玉散的组成是①
、②
、③
。
8.四逆散中“四逆’’是指①
,治宜②
、③
。
9.主治阳郁厥逆证的代表方剂是① ,其组成为②
。
10.主治痛泻的方剂是①
,痛泻的特点是②
,治宜③
。
11. 痛泻要方中君药为①
,其作用为②
。
12.痛泻要方以①
,大便泄泻,②
,脉弦而缓为证治要点。
13.半夏泻心汤主治①
,其功用是②
、③
,凡中气虚弱,④
,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者,多用本方。
14.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的方剂是①
。
15.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①
、②
、③
,加④
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⑤
之方。
16.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具有①
、②
的作用;与干姜、③
、④
相伍,具有寒热平调,⑤
之用。
17.具有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作用,主治上热下寒证的方剂是①
;主治水热互结痞证的方剂是②
。
18.调和寒热剂常用①
与②
为主组成寒热并用的方剂;表里双解剂运用
③
与④
组合成方。
19.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的方剂是①
’
20.大柴胡汤为①
与②
加减合成,是③
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21.大柴胡汤重用生姜以治①
22.防风通圣散的功用为①
、②
③
,主治④
证。
23.防风通圣散的配伍特点为①
四法俱备,②
、③
、④
通治之剂。
24. 防风通圣散中疏风解表的药物有① 、②
、③
、④
。
25.主治协热下利的方剂是①
。
26.葛根芩连汤先煮葛根的作用是①
O
27.葛根芩连汤重用①
,作用为②
,③
’
(三)判断题(对者画√错者画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小柴胡汤为和剂,一般服药后不经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却,胃气和降而致。
2.小柴胡汤为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
3.小柴胡汤中臣药为半夏,功用为降逆化痰。
4.蒿芩清胆汤主要适用于少阳湿热之证,属湿重于热者。
5.蒿芩清胆汤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6.四逆散所治“四逆”之证,乃阳盛阴衰的四肢厥逆之证。
7.四逆散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常用于肝胆气郁而致的四逆,或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
8.痛泻要方中防风固表祛风胜湿,为佐使之药。
9.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
10.半夏泻心汤可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
11.大柴胡汤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以少阳为主者。
12.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两方相加而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13.防风通圣散中汗下清利四法具备,上中下三焦并治,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14.葛根芩连汤对于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15.痛泻要方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滑为证治要点。
16.逍遥散中健脾益气,实土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的药物是人参、白术、甘草。
17.防风通圣散中疏风解表的药物有麻黄、荆芥、防风、薄荷。
(四)名词解释
1.和解剂
2.和解少阳剂
3.调和肝脾剂
4.痛泻
5.调和寒热剂
6.表里双解剂
7.协热下利
(五)问答题
1。试述和解剂的适应范围。
2.试述和解剂的使用注意。
3.试述小柴胡汤的配伍意义。
4.试述服小柴胡汤后,病邪往往“汗出而解”的原因。
5.比较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药物组成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6.试从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功用等方面说明其配伍特点。
7.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是如何由半夏泻心汤变化而来的?试比较三方的功用及主治。
8.试比较柴胡在小柴胡汤、四逆散、道遥散中的作用。
9.试述四逆散的原治证及其现在的应用。
10.试比较逍遥散与痛泻要方的组成、功用及主治证的异同点。
11.为什么说防风通圣散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一)选择题
A型题
1.答案:C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代表方剂如小柴胡汤。因此答案为C。
2.答案:E
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二者的比例为8:3。因此答案为E。
3,答案:B
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因此答案B。
4.答案:D
小柴胡汤的煎法中要求去渣,再煎。因此答案为D。
5.答案:A
小柴胡汤中柴胡苦平,人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清泄,两者配伍,而达到和解少阳的目的。因此答案为A。
6.答案:C
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无柴胡,而其他答案中均含有柴胡。因此答案为C。
7,答案:E
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人少阳而设,少阳属胆,位于半表半里,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当。然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此外,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仅用表散则里证不去,仅治其里则外邪难解。故和解剂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调和寒热以治寒热互结,表里双解以治表里同病。因此答案为E。
8.答案:D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因此答案为D。
9.答案:B
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之证,属热重于湿者。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证治要点。因此答案为B。
lO.答案:A
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因此答案为A。
11.答案:C
小柴胡汤中柴胡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因此答案为C。
12.答案:E
四逆散的组成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因此答案为E。
13.答案:C
四逆散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因此答案为C。
15.答案:C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因此答案为c。
16.答案:D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因此答案为D。
17.答案:C
痛泻要方主治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方中自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因此答案为C。
18.答案:D
半夏泻心汤功用为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因此答案为D。
20.答案:A
大柴胡汤功用为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满,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因此答案为A。
21.答案:D
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使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因此答案为D。
22.答案:C
大柴胡汤重用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因此答案为C。
23.答案:A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的煎法均为水煎,去滓,再煎。因此答案为A。
24.答案:D
防风通圣敌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因此答案为D。
25.答案:C
防风通圣散所治之证乃由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所致。治宜疏风解表,通利清热。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配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如此则上下分消,表里并治。该方汗下清利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并治。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所说:“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因此答案为C。
26.答案B
葛根先煎,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里之力锐,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因此答案为B。
27.答案:D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协热下利。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故称“协热下利”。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因此答案为D。
B型题
28.答案:B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因此答案为B。
29 答案:A
肝脾不和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以及手足不温等证。代表方剂是四逆散。因此答案为A。
30,答案:E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为调和寒热剂的代表方剂。因此答案为E。
31.答案:A
蒿芩清胆汤为和解少阳剂的代表方剂。因此答案为A。
32.答案:B
逍遥散为调和肝脾剂的代表方剂。因此答案为B。
33.答案:D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剂的代表方剂。因此答案为D。
34.答案:A
小柴胡汤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因此答案为A。
35.答案:C
小柴胡汤中人参益气健脾,扶正以祛邪,且可益气以御邪内传。因此答案为C。
36,答案:B
小柴胡汤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因此答案为B。
37.答案:C
生姜泻心汤功用为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因此答案为C。
38.答案:B
甘草泻心汤功用为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因此答案为B。
39.答案:D
黄连汤功用为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主治上热下寒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因此答案为D。
40.答案:E
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因此答案为E。
41.答案:A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协热下利。因此答案为A。
42.答案:C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因此答案为C。
43.答案:B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协热下利。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因此答案为B。
44.答案:E
疏凿饮子主治阳水实证。遍身水肿,气喘,口渴,二便不利。因此答案为E。
45.答案:C
半夏泻心汤主证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因此答案为C。
46.答案:A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因此答案为A。
47.答案:E
疏凿饮子主证为遍身水肿,气喘,口渴,二便不利。因此答案为E。
C型题
48.答案上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均为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证的代表方剂。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因此答案为C。
49.答案:A
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及妇人热入血室,症见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因此答案为A。
50.答案:B
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证。因此答案为D。
51.答案:A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因此答案为A。
52.答案:B
肝性喜调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陌。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调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逍遥散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因此答案为B。
53.答案:C
四逆散与追遥散两者均是调和肝脾剂的代表方剂。因此答案为C。
54.答案:A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凡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者,多用本方治疗。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因此答案为A。
55.答案:B
黄连汤主治上热下寒证。症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因此答案为B。
56.答案,D
主治水热互结之痞证的方剂为生姜泻心汤,其功用为和胃消痞,宣散水气。因此答案为D。
57.答案:C
大柴胡汤的组成为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芍药、生姜、大枣等。因此答案为C。
58.答案:A
小柴胡汤的组成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因此答案为A。
59.答案:B
大承气汤的组成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因此答案为B。
60.答案:C
防风通圣散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其汗下清利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井治,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因此答案为C。
61.答案,D
葛根芩连汤功用解表清里,主治协热下利,为表里并治之剂,但无上下分消之功。因此答案为D。
62.答案:D
大柴胡汤功用为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因此答案为D。
63.答案:A
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故称“协热下利”。症见身热下利,胸胺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代表方剂为葛根黄芩黄连汤。因此答案为A。
64.答案:D
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因此答案为B。
65.答案:D
四逆散的病机是外邪传经人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因此答案为D。
66.答案:C
逍遥散的主证是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因此答案为c。
67.答案:A
小柴胡汤的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因此答案为A。
68.答案:B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因此答案为B。
69.答案:C
生姜泻心汤的组成为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因此答案为C。
X型题
70.答案:ABDE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故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四类。因此答案为ABDE。
71.答案:ABE
小柴胡汤的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因此答案为ABE。
72.答案:ABCDE
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胁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月经时断,感受风邪,而发寒热有时,系邪热内传,热与血结,故经水不当断而断,此亦与少阳有关。因此答案为ABCDE。
73.答案:ABE
小柴胡汤治疗伤寒少阳证,邪从太阳传人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因此答案为ABE。
74.答案:ABCDE
蒿芩清胆汤的主治是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口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因此答案为ABCDE。
75.答案:ABC
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中均有柴胡疏肝解郁,而半夏泻心汤则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无柴胡疏肝解郁。因此答案为ABC。
76.答案:ACE
逍遥散的功用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因此答案为ACE。
77.答案:ACD
逍遥散主治证的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弱。因此答案为ACD。
78.答案:BD
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因此答案为BD。
79.答案:ABD
大柴胡汤的组成为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小柴胡汤的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因此答案为ABD。
80.答案:BE
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属于和解剂中的表里双解剂。因此答案为BE。
81.答案:ABC
葛根黄芩黄连汤煎服方法先煮葛根,后纳诸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里之力锐。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该方对于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因此答案为ABC。
82.答案:BCD
疏凿饮子通利二便,兼以发表,用治水湿壅盛,表里同病的阳水实证。以遍身水肿,气喘口渴,二便不利为证治要点。阴水虚证及孕妇忌用。方中商陆苦寒有毒,泻下逐水,通利二便,为君药。与其他药物相伍,逐水发表,内功外散,犹如夏禹之疏扛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有“疏凿”之名。因此答案为BCD。
83.答案:ABCE
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主治协热下利,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君药。因此答案为ABCE。
84.答案:ABE
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甘草泻心汤均属于寒热并调之剂,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之剂,蒿芩清胆汤为和解少阳之剂。因此答案为ABE。
85.答案:ABCD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中均有半夏、黄芩,而痛泻要方中则无。因此答案为ABCD。
86.答案:AE
大柴胡汤的组成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也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而成。因此答案为AE。
87.答案:CDE
疏凿饮子的功用是泻下逐水,疏风发表,有通利二便的作用。因此答案为CDE。
88.答案:ABCD
答案中前四项的说法均正确,而其配伍中并无补泻兼施,苦辛并进的方法。因此答案为ABCD。
89.答案:ABCE
痛泻要方中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俱佐使之用。因此答案为ABCE。
(二)填空题
1.①和解少阳 ②调和肝脾 ③调和寒热
④表里双解
⑤和法
2.①柴胡 ②黄芩 ③人参 ④半夏
3.①胸胁苦满 ②默默不欲饮食
4.①妇人热人血室 ②清泄少阳之热
5.①柴胡、黄芩 ②和胃降逆止呕 ③人参
④大枣
6,①清胆利湿 ②和胃化痰 ③少阳湿热
7.①滑石 ②甘草 ③青黛
8。①手足不温 ②透邪解郁 ③疏肝理气
9。①四逆散 ②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10.①痛泻要方 ②泻必腹痛 ③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11.①白术 ②补脾燥湿以治土虚
12.①肠鸣腹痛 ②泻必腹痛
13.①寒热互结之痞证 ②寒热平调 ③散结除痞 ④寒热互结
.
14.①半夏泻心汤
15.①柴胡 ②生姜 ③黄连 ④干姜 ⑤调和寒热
16,①散结除痞 ②降逆止呕 ③黄芩 ④黄连 ⑤辛开苦降
17,①黄连汤 ②生姜泻心汤
18.①辛温药 ②苦寒药 ③解表药 ④治里之品
19.①大柴胡汤
20.①小柴胡汤 ②小承气汤 ③和解
21.①呕吐不止
22.①疏风解表 ②清热通便 ③风热壅盛④表里俱实
23.①汗下清利 ②表里 ③气血 ④三焦
24.①麻黄 ②荆芥 ③防风 ④薄荷
25.①葛根黄芩黄连汤
26,①解肌之力优而清里之力锐
27.①葛根 ②解表退热 ③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四)名词解释
l,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2.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
3.调和肝脾剂
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以及手足不温等证。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4.痛泻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5.调和寒热剂
调和寒热剂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证。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
6.表里双解剂
表里双解剂适用于表里同病。根据具体病情,运用解表药与治里之品组合成方。代表方剂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
7.协热下利
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故称“协热下利”。
(五)问答题
1.试述和解剂的适应范围。
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人少阳而设,少阳属胆,位于半表半里,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当。然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且肝胆疾病又可累积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此外,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仅用表散则里证不去,仅治其里则外邪难解。故和解剂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调和寒热以治寒热互结,表里双解以治表里同病。
2.试述和解剂的使用注意。
和解剂在使用时须注意以下二点:①凡外感疾病,病邪在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人里,阳明热盛者,不可使用本类方剂。②由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而致脾胃或胃肠功能失和者,也不可使用本类方剂。因为和解剂虽然比较平稳,但终究是祛除客邪,调其偏盛的方剂。若误用本剂后,轻者可贻误病情,迁延难愈;甚者可引邪人里,或损伤正气,或变生他证。所以,切不可因其平稳而用于病证疑似之际。
3.试述小柴胡汤的配伍意义。
小柴胡汤中柴胡苦平,人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清泄,
两者相配伍,而达到和解少阳的目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人少阳,源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4.试述服小柴胡汤后,病邪往往“汗出而解”的原因。
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主治少阳证,一般服药后不经发汗而病解,但亦有药后得汗而愈者。正如张仲景所言:“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和汗出而解。”这是因为:少阳为人身之枢机,主表里开合,升降出入。邪犯少阳,则致枢机失调,胃气失和,升降失司,三焦津液输布发生障碍。而小柴胡汤能疏解透达,和解枢机,宣通气机,协调升降出入。这样,上焦之气得通,胃气调和,水谷之精能布散而周行全身,百体皆受气于胃而身和汗出病解。可见服小柴胡汤之;“汗出而解”,不是由于其发汗,而是在于气机:调畅,津液得布,从而使邪随汗出而解。正如:叶桂所说:“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因此,不能将小柴胡汤视为发汗之剂。
5.比较小柴胡汤与篙芩清胆汤的药物组成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均可用于治疗少阳证,均可见到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正邪交争于少阳的症状。其中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主治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证;蒿芩清胆汤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主治湿热之邪犯少阳,兼有痰湿中阻,热重于湿,症见热重寒轻,胸膈胀闷,呕吐酸苦,或吐黄粘涎等。在组成上,两方均用了和解少阳的药物,小柴胡汤用柴胡和黄芩,蒿芩清胆汤为加强芳香清透的力量,用了青蒿配黄芩。考虑到少阳证的特点是容易悔土,因此都用了燥湿和胃,降逆理气的药物,如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均有半夏、柴胡。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为了加强少阳抗邪之力,又用参、草益气扶正,以实脾胃,并用姜、枣和胃以治呕;蒿芩清胆汤是治少阳证热重又有湿阻的方剂,所以又加强了清热利湿的药:竹茹、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
6.试从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功用等方面说明其配伍特点。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
7.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是如何由半夏泻心汤变化而来的?试比较三方的功用及主治。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宜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其功用为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其功用为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大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功用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以上四方均以“泻心”命名,均可用治心下痞证。但因组方药味、药量有异,虽苦降辛开,调治寒热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异。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腹痛欲呕之证。
8.试比较柴胡在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中的作用。
小柴胡汤、四逆散与逍遥散中均有柴胡,其在方中的配伍意义分别为:①小柴胡汤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方中用柴胡意在散邪透表,疏畅气机,其与清少阳邪热之黄芩相配,和解清热,以解少阳之邪;②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之证。方中用柴胡意在疏肝解郁,其与当归、白芍相配,补肝体助肝用,以复肝之疏泄功能;③四逆散主治伤寒传经,邪热人里,或肝郁化火,阳气郁闭之热厥证。方中用柴胡之意有三:一则透热解肌,达热外出;二则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三则升发清阳,以布四肢。其与枳实、白芍相配,共成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功。
9.试述四逆散的原治证及其现在的应用。
四逆散原治阳郁厥逆证,《伤寒论》云:“少阴病,四逆”。其证源于外邪传经人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之通剂,常用于肝胆气郁而致的四逆,或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以手足不温,或胁肋疼痛,脉弦为证治要点。临床上可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10.试比较逍遥散与痛泻要方的组成、功用及主治证的异同点。
逍遥散与痛泻要方均为调和肝脾之方,均用白芍柔肝缓急,养血敛阴,白术补气健脾。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逍遥散是调和肝脾的常用方,由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组成。其功用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而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寒热往来,或乳房作胀,脉弦而虚之证。
痛泻要方由白芍、陈皮、防风、白术组成。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的痛泻之证,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而缓为证治要点。
总之,两方虽可调和肝脾,但逍遥散重在补肝体和肝用,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痛泻要方重在泻肝健脾,主治肝郁脾虚的痛泻之证。
11.为什么说防风通圣散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防风通圣散所治之证由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所致。治宜疏风解表,和里清热。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配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如此则上下分消,表里并治。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合而成方,汗下清利四法具备,上中下三焦并治。故王旭高云:“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