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符号诠释
(2011-10-17 15:06:41)
标签:
北京合唱诠释符号普通高中杂谈 |
分类: 音乐大观9月刊刊登文章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
摘要:合唱是一门最具凝聚力的歌唱艺术,本文主要是从合唱队员的能力入手谈诠释,一个合唱队员的诠释能力有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由音色决定的艺术表现能力;二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建立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诠释,是人声的表现对象和目的。这种诠释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主观的理解,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体验性——情感的表达。普通高中歌唱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潜能,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歌唱表达个人情感、引导积极健康的价值意识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合唱;符号;诠释
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歌唱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兴趣和潜能,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歌唱表达个人情感、引导积极健康的价值意识。合唱是一门最具凝聚力的歌唱艺术,排练合唱不但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倾听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使学生体会相互融合的默契感,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普通高中音乐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歌唱》指出:“本教材以音乐文化为编写主线……这种构成方式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即强调弘扬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也重视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即强调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也重视对现代音乐的学习”。[1]多元化的文化意识来源一种符号文本的识别,这种价值体系不仅适用于广度的学科综合,而且也体现在凸显个性与共性的合唱艺术中。
一、合唱的符号化
在谈合唱的符号化之前,有必要解释合唱的概念。对于合唱的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是一门集体合作的艺术,主要以人声为发声和演唱工具。(在一些个别的作品中会借鉴其它的发声工具或方法,如鼓掌、跺脚、响指等,这些手法可是合唱作品更具有个性,即可算作合唱的发声工具。)人声作为一种自然的构造,与其它乐器相比更具自然性和普适性;同时,人作为一个性的主体,恰恰最能显示出个人性和特殊性。合唱作为一门集合的艺术,它集聚人声的总和,这种总和不是数理范畴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整体大于个别的总和。实现总和的前提就是去除个体的特殊性,将个体的共性聚集在一起。在共性条件下建构的合唱声部,再通过各声部的融合来诠释作品。
作品对于人而言,它是一个客体。它既为人声的表现提供前提和基础,为人提供文本(这种文本是结合文字和音符的乐谱,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有歌词的乐谱,也有一些乐谱用形象化的声音作歌词);它又是人声表现的对象和目的。这里,先谈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文本,作为前提和基础,主要指的是文本对人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包括音乐的指导,如音高、音色、节奏等方面;也语义的指导,如抒情性、叙述性、说明性等方面。这两方面的指导体现了文本的两面性,这两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但是,笔者认为形式与内容这对关系过于抽象化,它像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不够体现文本的特性。在此,笔者借用符号这一概念来指代文本的两面性。符号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符号学,是产生于20世纪中期法国解构主义文学家罗兰·巴特尔〔Roland Barthes〕掀起的文学批判思潮,它用符号体系来剖析当代的文化现象。符号学是后结构主体的产物,它带有结构主义的体系化的法则,并且从语言学借用“记号”的能指和所指的两面。因此,符号是联系语义和形象的纽带,能展现出文本的两个面——表达面和内容面,两者像哲学中的矛盾体,相互依存。表达面确定符号的形式,即样式和形象,它具有由一定的直观性,由音乐的形象表达直接体现;内容面确定符号的内质,即语义和内涵,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音乐形象的基础上提供让人联想的语义。这两者互为作用,形式为内质提供基础和前提,内质往往在形式的基础上建构;内质确保形式的稳定和凝聚,形式只有通过内质的填充才显得饱满。在两者皆具的文本基础上,用人声进行的合唱诠释也是具有两面性,这两面来源于文本的符号体系。
二、合唱的符号诠释
在谈合唱的符号诠释之前,笔者先谈对“诠释”的理解。“诠释”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诠释学的希腊文词根赫尔墨斯〔Hermes〕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信使的能指,他的职务是通过他的解释向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2]中世纪时诠释成为神父向民众传达和解释《圣经》中上帝的意旨,启蒙运动时诠释成为大众以科学反对宗教的理性象征,随后经过古典和浪漫,诠释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诠释学〔Hermeneutics〕,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现代哲学。虽然诠释是一门哲学学科,但在合唱中谈诠释是非常必要,因为只要一说到合唱,就必须谈到理解。理解的问题因人而异,且每个时代看法不同。从合唱作品即文本出发,诠释会显得相对客观。
对文本的诠释,是人声的表现对象和目的。这种诠释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主观的理解,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体验性——情感的表达。这种建立在理解和表达基础上的诠释与文本符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符号是事先被设定的,它以乐谱的形式固定下来,人的诠释必须是在符号基础上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诠释受限,诠释利用符号提供的有限空间,将人的自我意识填充进取。合唱作为一门整体的艺术,它是乐队中每一个人诠释的融合,其自由和想象的程度是非常广的。对于这种诠释的把握不仅体现合唱队员的合作能力,也体现指挥的指导和协调能力。本文主要是从合唱队员的能力入手谈诠释,作为一个合唱队员评价其诠释能力的高低由两方面:一是由音色决定的艺术表现能力;二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建立的理解能力。音色的能力主要由先天条件或后天变声期决定,音色在合唱中的表现不能是直接的,它必须随本文中符号概念的变化,而随之转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在理性思维上的把握,理性的思维是经验不断积累而成的。
以古诺〔Charles Gounod〕①的歌剧《浮士德》第二幕开始为例,它展现的是一个露天的集市,镇民、学生和士兵们在爱寻欢作乐,这里通过学生合唱、士兵合唱、村民合唱等合唱连缀的形式,来表现集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多样的内心世界。
首先是学生合唱,男一低一个声部,谱例如下:
歌词大意:不论红酒和啤酒,我们都要喝个饱;一杯接一杯,不要害臊,一个酒鬼能把一切都喝掉![3]这段曲调延续了前奏中热闹欢快的气氛,明亮的音色、轻快的节奏、音区间的快速转换,这些都表现了学生们的朝气蓬勃。
随后是士兵合唱,男二低一个声部,谱例如下:
歌词大意:无论是女人和城堡,我们都要进攻!无论城堡和女人,全都打得赢。[4]这里的音色应该是坚定有力,并结合强有力的节奏显示出士兵们的勇猛和果敢。
接着是村民合唱,男一高一个声部,谱例如下:
歌词大意:星期天是好时光,我喜欢闲来聊打仗;年纪老了再不能打,我喜爱安静和舒畅。[5]这里的音色相比之前的明亮有力,应显得稍许黯淡松弛,以体现村民们的悠闲自如。
同样都是男生合唱,却给人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除了取决于音色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者的理解能力,表演者通过理解,将音色进行润色,以此将他诠释的音乐形象带给观众。
文本中的符号不仅训练了队员演唱能力,而且也提供给表演者很大的创作空间。以《畲族情歌》为例,谱例如下:
这是歌曲的开头片段,是在同一音高上的不同节奏的象声词,粗一看,会让人觉得只是形象的模仿,没有深层的意义。但是这让了解畲族文化的人看,立马会觉察到其中的含义,年轻的畲族女子对异性的好奇和追求,用声音来引起对方注意。因此表现这段内容时,就不能太严谨,不能中规中矩地把每一个节奏卡得很准,这样显得不够有乡土气息。但又不能太过自由,因为年轻女子因内心的羞涩和紧张,会尽量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这段念白从力度上要求由弱到强,营造出一种时空上的差距,这是对远处的异性的呼唤,这种呼唤若隐若现,有一些捉弄的意味,用气声更能体现出女子的试探心理。
从上可见,虽然是简单的几句念白,但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不仅对表演者的技艺提出要求,弱到强的控制,气息的运用,而且也提出较高的理解要求。因此,要正确的诠释一部作品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越是细节处越能见真功夫。
以下是合唱的符号诠释的图式:
普通高中的音乐鉴赏是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6]全体化、个性性、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对高中的合唱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音准、节奏、旋律、速度等形式要素的表达已经被符号化了,因此也提出更深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不仅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如音高、音色、节奏等方面;也有对语义的领悟,如抒情性、叙述性、说明性等方面。这两方面的指导体现了文本的两面性,这两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对文本的诠释,是人声的表现对象和目的。这种诠释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主观的理解,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体验性——情感的表达。这种建立在理解和表达基础上的诠释,与符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文本与符号的互为关系在普通高中歌唱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潜能,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歌唱表达个人情感、引导积极健康的价值意识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