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降魔篇》:一盘西味中餐

(2013-02-14 17:10:32)
标签:

影评

西游降魔篇

娱乐

  亲爱的阿什莉: 
   
  新年好!去年听你说起,对周星驰的新作《西游降魔篇》颇多期待,可惜不赶巧,如今春节档该片热映,你却人在海外,无缘一睹。我比你幸运,能从繁忙的走亲访友中抽身,去影院观摩星爷五年磨一剑之作,中间感触不少,和你做些分享吧。 
   
  2004年看《功夫》时,我曾和你说,星爷一定很乐意也很擅长向外国取经,那酷似《猫和老鼠》的卡通追逐,和民国城寨、中国功夫放在一块儿,没有半丝不协调,信手拈来的东西合璧,妙到毫巅。到了《长江七号》,他敢于把国产电影的短板——飞碟、外星人、超能力等当故事轴心,没有流于粗糙和幼稚,也没有让故事氛围不伦不类、不中不洋,算是难得了。但《降魔》是个太中国太本土的题材,星爷会冒险继续大炒西味中餐吗?告诉你吧,不但再接再厉,而且炒的比前两次更兴致勃勃。 
   
  《降魔》没有丢弃传统文化,而是将之强化。我们熟悉的《西游记》中,佛教文化占据主导,源清本正,也是相关影视作品“神话味”的来源。佛家的宽恕是一种慈悲和爱,误入歧途的生灵,只要真心悔改,便可回头是岸,这是影片极力强调的,对原著改动极大。小说里的孙悟空虽然桀骜难驯,铸成大祸,但并非影片里这般滥开杀戒的魔头,沙僧身负人命无数只是虚写,而猪八戒与片中猪妖间,更隔着孙悟空七八个跟头的距离。虽然通过玄奘师父之口,道出三妖各自有不幸遭遇,可归入“心魔作祟”的范畴,但从旁观者角度,完全不足以为其罪恶滔天开脱,因此到了片尾,三人被收化归服后,踏上取经路为恶行埋单,格外昭示宽恕的博大无边。与之相比,在通俗的好莱坞作品中,若一个角色杀害过无辜者,尤其是没有反抗能力的妇女和儿童,那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救赎,要么接受道德法庭的审判而万劫不复,要么认识到罪孽深重后自行牺牲或了断,几乎没有靠“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赎罪的可能。 
   
  影片高潮处有两个决定性的顿悟。中国人讲究的悟,重在一个顿字,是指一刹那间的境界提升,是一种从大无到大有的飞速精进,而不是《基督最后的诱惑》那样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玄奘的顿悟,是参透了大小爱之间的“辩证关系”,既顺应“真实表达内心”的佛家教谒,也迎合了年轻男女观众百看不厌的真爱感召和生离死别,这是一种模式成熟的爱情类型片的既定套路,是观众鸦雀无声、纸巾湿润后的水到渠成,即使铺垫不够,在剧作上也足够令人满意。孙悟空的顿悟,则是一种与观众打通心意、“会心一笑”的粉丝式设置,不需要影片额外提供解说,观众就能明了。而没读过原著的人很难投入,多以为是打不过了就投降的刻板,失去了那种新瓶里喝到老佳酿的乐趣。不信的话,将来你身边若有看《降魔》的外国朋友,可以问问他们对此段的观感。 
   
  佛家的救赎,瞬然而彻底的顿悟,构成了《降魔》最核心的东方式表达,由此辐射出来的故事脉络当然是纯“中国风”的,不用担心会走入风格怪圈。但框架间的视听元素,却可以任意用西式原料来填充。最显著的,是让妖回归妖。早先的西游题材影视,兽型的神仙妖怪造型高度同质化,要么憨态可掬,要么张牙舞爪,无论善恶都带着拟人化的喜感,连那些神兽都像大宠物似的毫不可怕。一方面是化妆和模型技术局限,另一方面也因为主创目的就是这样威胁性极低的视觉印象。《降魔》的兽妖用CG制作,向西式怪兽片靠拢,完全推翻这种印象。鱼怪仿若变异的水虎鱼长着《第七矿区》的触角,猪妖就是实实在在的大野猪,从獠牙到鬃毛都逼真复现,能直接放进韩国那部《食人猪》里,孙悟空的人形长着一张丑陋猴脸,比老版《人猿星球》更五官不正,露出真身后简直是《金刚》的亲兄弟。影片开篇完全是怪兽片演绎,雷同《大白鲨》的“抓错怪物,群众不信,本尊来袭”,与触手的连番搏斗,以及B级片历史最悠久的吓人段子——“我们在陆地上很安全”,然后,“啊,救命!” 
   
  90年代的无厘头港片也有残忍幽默,大棒乱打、踩下体、七窍流血之类,但被处理的高度卡通化,不会让人感到疼,相反觉得主人公钢筋铁骨。《降魔》将之升级,媲美西式B级片的血腥、恐怖幽默,鱼怪长着黏液触手、吞食小孩,高家庄满屋的尸体与鲜血、炙烤人肉的大炉、刺向脑袋的钉耙,打架时刺穿脚背、撕掉头发、扯断四肢、拍扁脑袋,连演个戏都鲜血飚满天,而且都表现的赤裸裸,在视觉上从无痛进化到了微痛。老港片里不乏重口味作品,桂治洪,蓝乃才,邱礼涛等都深谙此道,但那都是正剧,触目尽心为吓人,而不是《群尸玩过界》式的“恶心并欢乐着”。我知道你胆子很小,从不敢看肢解恐怖片,看《降魔》前要有心理准备,我那一场,有孩子被吓得大哭。 
   
  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华语神话片、魔幻片、剑仙片,归根到底,都是特效成分较重的功夫片。功夫是国粹,也是动作性和观赏性很强的银幕成分,在上述古装片里从不缺席。星爷是功夫迷,但他也知道依赖功夫造成的局限。在《少林足球》尝试特效挂帅,CG压过了演员的球技,《功夫》玩的规模更大,但由于致敬题材,一招一式的打斗仍得保留,到了《降魔》特效真正成为主角,几乎没有给拳脚相交留出余地,目之所及,对抗妖怪的是满屋飞窜的金镯子、空气驱动的“装甲车”、大如山丘的巨腿、手指遥控的飞剑,以及“宇宙级别”的佛掌(简直是某个美漫角色驾临),角色等级越高,功夫的比重就越小,“神性”也就越浓,到了如来级别,已是无招胜有招,压倒性的胜利。好莱坞有现成例子,动辄赤裸上身打架的《诸神之怒》、《惊天战神》、《雷神》等人气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挥舞魔杖的小正太,《降魔》的角色法术层层递进,与后者在视觉上更“高级”是同一个道理,无怪乎他们要用“驱魔人”这么西化的称谓。 
   
  鉴于你是个老牌周迷,我有必要提醒一句,喜欢之前那个周星驰的人,可能会不适应他在《降魔》做出的改变。但只要你对华语草根喜剧和通俗爱情剧有足够的热情,同时不介意对古典名著更肆无忌惮的颠覆——我知道你是——那应该能从《降魔》中收获足够多的喜悦。事实上,我倒觉得星爷不出演是件好事,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个角色适合他的。期待等你看了片一起再聊。 
   
   你永远的朋友, 
   方聿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