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印锦书42:公孙长子-亡命天涯情家国,双钩飞白觉碑帖

(2016-04-05 10:43:28)
标签:

公孙长子

分类: 蜀印锦书
 
 
 
 公孙长子:亡命天涯情家国,双钩飞白觉碑帖
向黄/文图
    晚清以来,图存救亡、兴复汉室乃有识之士一生追求。此种理念,不独于革命,乃存于学术、文学、艺术。或革命、或学术、或文学、或艺术,知识阶层于其中因时相应,几成时尚。早期有南海康长素、陈蔡蔡孑民、歙县黄予向等无不如此。他们因之于书法、学术、绘画之成就享名国中,公孙长子是蜀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公孙长子,原名余切。为何又叫“公孙长子”呢?
    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余切就读于翰林赵熙任监督的川南经纬学堂时,既同爱国志士曹笃、吴玉章等同学接触进步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与杨钧、萧光前等人在双流县簇桥,秘密组织大同军,被推为元帅,并在彭县牧马河举行反清武装起义,与敌人展开激战、后因势孤力薄,起义失败。次年经熊克武等人介绍参加同盟会,负责川南同盟会的组织发动工作。决定于十月发动成都起义,由于事泄败露,余切机智脱险后,改名为公孙长子,出走甘肃、宁夏、陕西绥远、山西等地长达四年。
    1911年,公孙长子参加山西晋军起义,光复太原,被推举民军参谋长。1915年后,公孙长子回川先后参加了熊克武的讨袁护国争和袁死后的护法争。1924年熊克武在川军事失利,公孙长子随熊转留上海治病,以卖字为业。1931年复出,在任新编十九路军中当副师长期间,因参加对红军第三次“围剿” 被红军击败后退役,第二年回到内江短暂居住。在这段日子里。公孙长子每日早餐后写字,并练习“双钩”、“飞白”。“双钩”用笔自如,得心应手。“飞白”言其作书丝丝露白。他的书法出自魏碑,但又有所发展、创新。同乡书法家余燮阳对他的双钩,赞不绝口;对其飞白,称为举世无双。在东渡大佛寺岩壁上书有“中流砥柱”四字,字体雄浑,刚劲有力。此后,大约不久又回到成都居住。
    内江市档案馆现存一件公孙长子撰并手书《为旱灾独重事壅上闻,据情转呈仰恳核转特施拯救,以免流亡而遏乱源事呈》墨迹。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四川连续两年遭遇严重旱灾,内江县灾情尤重。内江邱特澄等人写信给居住成都的公孙长子,告知内江灾情,反映政府漠不关心的态度。公孙长子接到他们的信后,立即着手调查,随即以“内江县旅省同乡会主席公孙长子”之名,亲自执笔写下致资中二区专署专员的呈文。呈文详细记述了内江县旱灾惨景,“全县民食问题感空前未有之恐慌,食菜根、草根、白泥者不计其数,患病死亡日有所闻,种种惨象,目不忍睹。”“地主望保种,饥民图果腹,各自争夺,几釀成命案…况目前天仍亢旱不已,转眼水田将全部告竭,瞻念民食前途,殊堪恐怖。此种旱象普遍全县,除荣昌、隆昌之一部区域外,其他邻县无可与比。”呼吁当局“一视同仁之怀推之,当不致重轻颠倒之若是。内江幅员虽小,人口则多,且居成渝中心,各乡贫民现已因灾群趋抢劫,万一将来更因灾重而不得分受赈款,激成较大事变,前途何堪设想。”要求内江县府“立将县中受灾实况据实查勘补报,转请四川省政府一面减免粮赋,一面配发赈款,俾属县水深火热中之孑黎,得与他县受灾人民共沐恩膏,岂仅内江一隅之幸,全川治安实利赖之。”充分展现了公孙长子为民请命的情怀。该呈文既是乡邦文献,也是一件精美的小楷书法作品,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知道公孙长子的书法渊源于魏晋小楷,体近王大令。
    公孙长子的书法初临二王,深得其晋人神韵,后又长期临习《龙门二十品》,对《始平公造像记》研习甚深,又参以近晚清人对魏碑书法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碑体书法的独特风格。公孙长子与余燮阳、陈鸣鸾、梅鹤年被誉为民国时期“内江四大书家”。
    公孙长子在拓展书法品类上,很是下了苦功。他对前人飞白有所体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书法式样。尤其是对“双钩”的研究,更是民国书坛的一朵奇葩。本来,双钩廓填是唐宋以来复制魏晋书法名迹的一种方法。当年唐皇室为了赏赐宗室、大臣,专门有冯承素诸高手为之双钩廓填。公孙长子娴熟了然,截取“双钩”一法,并加以自由发挥,居然流布国中,影响最广,深获赞誉。他曾自述对双钩书法认识及其为我所用的因缘:“六朝人之所谓双钩者,乃摹临字迹,我之为者乃双钩也。双钩始于宋徽宗,吾则师其意而别开一派。”
    公孙长子有一件题为“孟清弟夫人”所书的册页很有意思。
    这件作品一九三七年书,为二十四开彩笺册页,画心通高二十四厘米,每件作品宽窄不一。作品受主,或称“孟清弟夫人”或称“孟清姊”、“孟清”,钤盖印章有“四大皆空、公孙长子、尚白、老参军、长子、公孙、古冢、肃霜、肃霜楼、南国佳人、老参军印、浮一大白、无心之作、孙象白”。这些印文所示应当是公孙长子的别称、斋号,以及闲章印文。
    这本册页,几乎包括了目前所见到的“余氏双钩”品种,包括金文、魏碑、砖文、行书、草书等。作品字体、书体娴熟之极,双钩流畅、舒展、潇洒,表达了书写者对事主的某种愉悦美好的情愫,这应当是公孙长子双钩书法的代表作。其中,有一件署款:“公孙长子丁丑作于双飞燕子楼。”“双飞燕子楼”应该是作品受主的斋号吧?
    公孙长子(1882-1942),四川内江同福乡人。原名余切,又名兰陔,字培初,化名公孙长子。有斋号尚白、老参军、长子、公孙、古冢、肃霜、肃霜楼、南国佳人、老参军印、浮一大白、无心之作、孙象白等,著有《冬冬词》、《马蹄笺》、《黄龙戍》等。
丙申四月廿一晨起,于佩斋南窗,码完。

【参考资料】
1、 叶自明 甘德明 黄德平文《家乡遇大旱公孙长子为民请命》2014年02月23日《内江日报》;
2、 桂湖居士《内江历代名人汇编》(网见)。
 
 
内江日报数字报
http://epaper.scnjnews.com/html/2014-02/23/content_222311.htm?div=-1
家乡遇大旱 公孙长子为民请命
http://epaper.scnjnews.com/images/2014-02/23/02/res03_attpic_brief.jpg

  ◇叶自明 甘德明 黄德平 文/图

  内江市档案馆保存着一件极其珍贵的档案《为旱灾独重事壅上闻,据情转呈仰恳核转特施拯救,以免流亡而遏乱源事呈》,共7页,作者为公孙长子,从中可看出他关切家乡严重灾情和为民请命的赤子情怀。

  公孙长子(1882~1942)原名余切,又名兰陔,字培初,化名公孙长子,内江县同福乡场(今东兴区同福乡)人,同盟会员,民主主义革命家和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临二王《兰亭序》和《洛神赋十三行》,深得其神韵,后又长期临习《龙门二十品》,尤其对《始平公造像记》用心特注,形成了自己碑体书法的独特风格。在书法品类上,公孙长子书法成就最高并深获赞誉的是其“双钩”、“飞白”书体作品,与余燮阳、陈鸣鸾、梅鹤年被誉为民国时期“内江四大书家”。

  1936年至1937年间,四川连续两年遭遇严重旱灾,内江县灾情尤重。内江著名画家邱特澄等人写信给居住成都的公孙长子,告知内江灾情,反映政府漠不关心的态度。公孙长子接到他们的信后,立即着手调查,随即以内江县旅省同乡会主席公孙长子之名,亲自执笔写下这件致资中二区专署专员的呈文。文中详细记述了内江县旱灾严重乏食,出现掘食白泥岩塌和抢夺食物发生多起命案等惨景,“我乡此次大旱,小春颗粒无收。水田蓄水平均至多不过百分之一二,其完全绝水者连阡累陌,景象凄然。一般农民不但无水蓄秧,即饮料亦发生严重问题。回溯去岁,青山已遭惨折,蕃薯只收得三四成,且早已食尽。今又小春全部绝望,故全县民食问题感空前未有之恐慌,食菜根、草根、白泥者不计其数,患病死亡日有所闻,种种惨象,目不忍睹。”“地主望保种,饥民图果腹,各自争夺,几釀成命案。”“况目前天仍亢旱不已,转眼水田将全部告竭,瞻念民食前途,殊堪恐怖。此种旱象普遍全县,除荣昌、隆昌之一部区域外,其他邻县无可与比。”并责斥地方政府官员不关心人民疾苦,“不意合计各项赈款共已不下一千余万,而拟分配于各县者,独对受灾最重之内江而遗之,原函所谓减免之令不闻,催征之令叠下,若非地方政府及公团别有用心,壅于上闻。”

  公孙长子呼吁当局“一视同仁之怀推之,当不致重轻颠倒之若是。内江幅员虽小,人口则多,且居成渝中心,各乡贫民现已因灾群趋抢劫,万一将来更因灾重而不得分受赈款,激成较大事变,前途何堪设想。”要求内江县府“立将县中受灾实况据实查勘补报,转请四川省政府一面减免粮赋,一面配发赈款,俾属县水深火热中之孑黎,得与他县受灾人民共沐恩膏,岂仅内江一隅之幸,全川治安实利赖之。”充分展现了公孙长子为民请命的情怀。该呈文对研究四川及内江旱灾和公孙长子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更是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也是研究公孙长子书法的重要资料。

 

公孙长子简介:公孙长子(1882-1942年),原名余切,生于同福乡。1905年,与彭县杨钧等组织大同军,被推为元帅,杨钧为军师,发动反清起义。11月17日,在彭县牧马河与地方团勇展开激战,大败敌人。1907年参加同盟会,负责川南同盟会的组织发动工作。决定于10月发动成都起义,事泄败露,脱险后,改名为公孙长子,出走甘、蒙、晋等省。1911年,公孙长子参加太原晋军起义,后任川军某部参谋长。1930年任新编19路军副师长,第二年辞职回到内江。每日早餐后写字,并练习“双钩”、“飞白”。“双钩”用笔自如,得心应手。“飞白”言其作书丝丝露白。他的书法出自魏碑,但又有所发展、创新。余燮阳对他的双钩,赞不绝口;对其飞白,称为举世无双。在东渡大佛寺岩壁上书有“中流砥柱”4字,字体雄浑,刚劲有力。 .

 

内江的名人
http://www.wutongzi.com/a/10819.html

公孙长子飞白体双钩册 - 天问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公孙长子(1882-1942年),1882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同福乡(今内江市东兴区同福乡),原名余切,又名兰陔,字培初,化名公孙长子,民主主义革命家和著名书法家。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余切就读于翰林赵熙任监督的川南经纬学堂时,既同爱国志士曹笃、吴玉章等同学接触进步思想。1905年,他与杨钧、萧光前等人在双流县簇桥,秘密组织大同军,被推为元帅,并在彭县牧马河举行反清武装起义,与敌人展开激战、后因势孤力薄,起义失败。 1906年经熊克武等人介绍参加同盟会,负责川南同盟会的组织发动工作。决定于10月发动成都起义,由于事泄败露,余切机智脱险后,改名为公孙长子,出走甘肃、宁夏、陕西绥远、山西等地长达四年。1911年,公孙长子参加山西晋军起义,光复太原,被推举民军参谋长。1915年后,公孙长子回川先后参加了熊克武的讨袁护国争和袁死后的护法争。1924年熊克武在川军事失利,公孙长子随熊去奥转留上海治病,以卖字为业。1931年复出,在任新编十九路军中当副师长期间,因参加对红军第三次“围剿” 被红军击败后退役民间,第二年回到内江定居。书法成就  公孙长子书法成就,主要靠勤奋自学,他初临二王《兰亭序》和《洛神赋十三行》深得其神韵,后又长期临习《龙门二十品》,尤其对《始平公造像记》用心特注,形成自己碑体书风格。在品类上,公孙长子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其 “双钩”书体作品。著名书法家余燮阳赞公孙长子书法“公孙飞白,举世无双”。现在内江市东渡大佛寺岩壁上,留存公孙长子亲笔书的“中流砥柱”四个字,字体雄浑,刚劲有力,用笔自如,得心应手。
 
http://s11/mw690/002vNrcLgy70KZ3G8Km1a&690
款识:1.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二拍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使余刀兮剪余发,食余肉兮饮余血。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三拍肃霜丁丑七月二十四课。

2.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严武有九日《巴岭答杜二见忆》。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寂寂苍苔满,沈沈绿草滋。繁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严武《班婕妤》公孙长子。

钤印:公孙长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纠误
后一篇:向黄2016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