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年纪判断
鲁迅的小说《祝福》自发表以来,不同年代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研究其主题思想的,有研究其人物形象的,有研究其艺术特色的,有研究其局部细节的,也有从比较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但是,就祥林嫂死时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研究的人就比较少了。很少的几位研究者,也常得出异样的结论。但根据《祝福》文本内容给定的时间线索,应该在“四十上下”。
确认祥林嫂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离不开《祝福》文本中蕴含的时间线索,离不开祥林嫂两次出嫁两次丧夫两到鲁镇两离鲁镇的时间。尤其是初到鲁镇时,祥林嫂的年龄在文本中交待得一清二楚。“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初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文中确切交待了祥林嫂此时的年龄大约二十六七岁。这“二十六七岁”,就是确定祥林嫂年龄的准确基点。若想计算出祥林嫂一直到生命终结的年龄,必须从这个基点出发。
对祥林嫂来说,鲁四老爷家祝福的结束,就是她衅难出现的开始。“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这“几个男人”,果真是祥林的母亲派出来寻祥林嫂的。“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祥林嫂无论怎样反抗,也免不了被卖掉的厄运。来到贺家,“新年才过”,即新的一年开始了,祥林嫂此时的年龄大约二十七八岁。“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即祥林嫂大约二十七八岁时,生下了贺阿毛。“新年”时,祥林嫂大约二十八九岁。
祥林嫂再嫁给贺老六后,鲁四太太甚是“想念”祥林嫂。“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即是说,“她(鲁四太太)”没能盼来祥林嫂来到鲁家做工。“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第二年的新正”,即又过了一年的新年正月,祥林嫂此时的年龄大约二十九或三十岁。
再嫁给贺老六大约两年后,祥林嫂再次遭遇不幸——丈夫贺老六因伤寒病而死,儿子贺阿毛被狼吃掉。“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此时,祥林嫂的年龄大约是三十一二岁。
与柳妈同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地狱鬼魂观念,害怕死后被劈成两半且分尸于阴间的——祥林和贺老六——先后逝去的这两个丈夫,于是决定花钱免灾乞求庙祝帮忙来了此心愿。“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根据《祝福》文意可知,“大钱十二千”即“十二元鹰洋”,一元鹰洋就等于大钱一千。文中还有这样的文字,“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一元鹰洋就是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十二元鹰洋”即是祥林嫂二十四个月的工钱。而有的研究论文,对祥林嫂工钱换算的出处也脱离了《祝福》文本内容,绕了弯子,从而容易误导其他读者准确计算祥林嫂的实际年龄。《令人回味的“清顿鱼翅”——论〈祝福〉里“清炖鱼翅”的意蕴》一文写道:“根据史料,我们知道此时的一元即是一千文。”[1](P56)《从工钱看祥林嫂的生存困境》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依照清末民国初年的货币换算,一元约等于一千文。”[2](P94)《匠心独具含蕴丰厚——〈祝福〉疑难三题解析》一文说,“依照课文注释,我们可以得知:一元等于1000文钱”。[3](P54)无需依照史料,史料也未必是完全客观真实的记录。无需依照课文注释,如果课文给注释了,实属多余。而依照《祝福》文本自身的内容,即可了此换算。即,再到鲁镇之初,直至“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之时,祥林嫂将赚得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祥林嫂将捐门槛时,庙祝“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由此可知:十二元鹰洋就等于大钱十二千,即一元鹰洋等于大钱一千。按鲁四老爷给定的每月工钱五百文计算,“大钱十二千”当为二十四个月的工钱。“那么,祥林嫂再到鲁镇打工的时间,即是从“有一年的秋季”一直到现在支取工钱将去捐门槛时,共计两整年的时间。所以,祥林嫂此时的年龄大约三十三四岁。所以,“从下文祥林嫂又用将近一年的积蓄十二元鹰洋去到土地庙捐门槛的事来看,说明祥林嫂在鲁镇又打工了一年,应该是三十一二岁的人了”[4](P33)的这一年龄说法,其错处不言自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此时,祥林嫂的年龄仍大约是三十三四岁。
然而《关于祥林嫂年纪的一点质疑》一文认为:祥林嫂的年纪没有“四十上下”;她的年纪是三十二岁半,不是三十三,远远不到四十,更不到四十以上;她死时的确切年龄是三十二岁半。[5](P145—146)根据《祝福》文意可知:捐门槛、冬至祭祖时,祥林嫂就已三十三四岁了。因而“三十二岁半”的说法当然不足取了。“四十上下”可以这样理解,有条件地约略小于四十岁,即三十五六岁、三十七八岁、三十九岁均无不可;等于四十岁时,更无争议;有条件地约略大于四十岁,即四十一二岁、四十三四岁、四十五岁均无不可。“有条件”即指年龄范围,即是三十五六岁到四十四五岁,均可看作“四十上下”。该研究论文认为,“将‘快够一年’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捐了门槛”视为“一年”,这是研究者对《祝福》文本内容理解上的错误。《祝福》原文暗示性地交待了:“十二元鹰洋”即是祥林嫂两年的工钱,而不是一年的工钱。为什么“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即为什么祥林嫂不月月领取五百文的工钱?一是当发生“祥林嫂事件”时,鲁四老爷夫妇二人“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二是祥林嫂吃住不需要花钱,就连“到镇的西头去”土地庙捐门槛都需要“请假”,何谈逛街逛商店呢,所以她无处花钱。三是她孤身一人,已经无家,作为一名打工者,工钱放在鲁四老爷家里比放在自己身上更安全。所以,工钱一直不支取,就寄放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已没有栖身之所。即使做乞丐,也得有个栖身的地方。长达五年的乞丐生活,而自己竟无栖身之地,夏秋之间,尚可住别人房檐下,入冬之后,冰天雪地,她即使不饿死也得冻僵。”[6](P146)乞丐“活不了五年”的说法,未必成立。从逃出婆家去找中人卫老婆子荐工作一事,即可看出祥林嫂想脱离开婆婆,而有一种自立意识。这种自立意识,体现了祥林嫂的反抗性和顽强性。被迫再嫁给贺老六时,“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这是初寡的祥林嫂的最为强烈的反抗了。祥林嫂再寡又子死之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了,这再次表现出了她的自立意识,更传达出了她强烈的求生欲望。“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7](P122)“终于”一词,说明她并不是瞬息即逝的。当沦为乞丐时,她这种自立意识和生存意识更强了。那愁得全白的头发,是她向不平命运的挑战,是她向悲苦命运的呼号,是她向无情世人的呐喊。这印证了她的反抗性和顽强性。她毕竟要“终于”地挣扎下去,抵抗饥饿或冻僵,直至死为止。鲁迅虽并未确切地说她五年之后必死,但也并未说她立即死去或五年之内必死,这里倒是有一个词语“终于”能说明她不是立即死去的,而应是较长或很长一段时间才死去的。因此,作为乞丐的祥林嫂“活不了五年”的说法,未必正确。“三十二岁半”的寿命,更是让祥林嫂主观地人为地早入了“阴司”七八年的时间。
再看《祝福》文本内容,“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不半年”,即时间是不到半年的时间。此时,或是“冬至的祭祖时节”,或者“冬至的祭祖时节”已过。但是,“头发也花白起来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使然。所以,此时,必是“冬至的祭祖时节”已过的时间。过了“不半年”的时间,祥林嫂的“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这时,她的岁数就是大约三十三四岁再加上“不半年”,大约是三十四五岁。《祥林嫂死时到底有多大?》一文认为:“从冬至(农历一般是十一月中旬)往后再‘不半年’,说明祥林嫂又在鲁镇过了一年,此时应是三十二三岁的人了。”[8](P33)该文得出祥林嫂头发花白时是“三十二三岁”的错处就在于:前面得出的捐门槛时年龄为“三十一二岁”就有错误;因为此前写贺阿毛过“新年就两岁了”,那祥林嫂过新年也就应增加一岁。有的研究者却遗漏了这“一岁”,因而导致一错再错。而“冬至”一般是公历十二月份下旬,其后“不半年”,即大约是公历下一年的六月份之前,即是又过了一个新年,所以,祥林嫂头发花白时的年龄大约应是三十四五岁。
祥林嫂经历了五年时间的艰难困苦生活,她头发的变化就是一个明证。“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五年之后,祥林嫂的头发已经全白。此时,祥林嫂的年龄大约是三十九或四十岁。然而祥林嫂是从“五年前”至“即今”就沦为乞丐的吗?就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时,尚未沦为乞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头发花白后直到“即今已经全白”时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祥林嫂一定沦为乞丐了。且《探究祥林嫂的年龄》一文认为,“祥林嫂被鲁家赶走的时间,应该由‘四十上下’向前逆推四年,此时她应是三十六岁左右。”[9](P41)该文推断较为合理,“‘五年前’祥林嫂还在鲁四家帮工,但已处于被辞退的前夕”,“‘五年前’‘我还在鲁镇的时候’,照例是年终时节。大约新年过去不久,鲁四遂迫不及待将祥林嫂推向了社会”。[10](P41)即祥林嫂是四年前被鲁家辞退的,完全符合文本给定的时间范围。且祥林嫂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是五年后的事了,即现在的事,仍在《祝福》文本给定的时间范围内。这篇研究论文在探究祥林嫂的年龄时,比较切合《祝福》文本的内容,是一篇较好的推理论文。“三十六岁左右”加上“四年”,不就是《祝福》文本中“四十上下”的年纪吗?《祝福》文本内容接着写道:“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死于祝福时分,且这一年即将结束,于是,她将近四十或四十一岁,是完全符合《祝福》文本中所给定的“四十上下”的年龄范围。“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就是指年龄是四十岁上下的人。祥林嫂死时的年龄即四十岁上下,《祝福》文本中写她死于祝福时分的年龄,即“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是完全正确的。因而,“祥林嫂死时的年龄应该是三十七八岁,根本没有四十岁”[11](P33)的说法,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但该研究论文前半部分,对祥林嫂的年龄推算还是正确的。
所以,综合《祝福》文本内容中所给定的时间线索可知:祥林嫂死时的确切年龄就是“四十上下”的年纪。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