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录: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及《赤壁赋》中的景、情、理

(2017-12-22 11:23:01)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案之园

《赤壁赋》中的景情理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漫游,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现行高中课本选录的前《赤壁赋》通过月夜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真正精神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篇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说理于一体,缘景生情,因景明理,章法井然,不枝不蔓,充分体现了苏轼这位文章大家的独特匠心,堪为体物言志文章的楷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157383.htm
  文章开篇即以精妙的文字描写了初秋时节既望之日夜游赤壁长江的情景。月出之前,长江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主客举樽劝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苏子与客的千呼万唤之下,一轮皓月如姗姗美人,“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眼前一片辽阔苍茫。诗人逸兴遄飞,“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主客一时沉浸在一个月白风轻的江上诗画世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诗人不禁仰望明月,俯临浩瀚长江,发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感叹,此时的苏轼由眼前的长江、明月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处境,年近半百,却谪居僻地,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空有理想而君主不察。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了悲哀。 
  这种悲哀是苏轼此时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只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来而已。眼前的明月使苏轼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眼前的赤壁又让他想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时豪情,想到赤壁之战中一代枭雄被困赤壁,如今却灰飞烟灭、归于尘土的结局,返观自己,身处扁舟之上,举酒属客,寄身江渚,英雄既然如此只是天地间一匆匆过客,更何况自己这等凡夫俗客。面对苍茫宇宙、浩浩长江,自己的生命更好像蜉蝣般轻微,沧海一粟般渺小。抚今追昔,对比之下,作者不由发出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哀叹。此情此景,景为情之缘,情随景而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国维语),面对苍天明月,作者便有了对时间和宇宙的拷问,“不知江畔何人初见月,不知江月何时初照人”(张若虚),宇宙和明月是永恒的,于是作者便有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这是苏轼的生命理想,但现实却是无情的,人生须臾,长生不老是“不可乎骤得”的事情,这时的长江、明月已经成为作者钦羡不已的对象,也成为他对生命无奈之叹的触点。作者此时思想上的虚无消极的内涵,就是借助水月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的。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的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从老庄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他巧妙地转换了一下思维的视角,依然从眼前的长江、明月之中看到了别人所难以领悟到的永恒之理,豁然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宇宙真谛。他悟透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只是身外之物,犹如过眼烟云,不必强求。面对谁也无法改变的人生短暂这个现实,苏轼终于做出了“取与不取”的明智选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正所谓“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物”。此时,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江水,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明月又成为点醒苏轼,使之悟彻人生懂得取舍的金指。 
  《赤壁赋》是一篇记游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紧紧围绕长江、明月这两种事物,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将写景、抒情、说理紧密结合,从而使文章线索鲜明,内容集中,情感深沉,哲理深刻,成为既具思想性又具艺术性的佳作名篇。 
   
  范庆元,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安庆。责任编校:王 玲 

《赤壁赋》的景、情、理


      苏轼的《赤壁赋》以其优美的文词、深厚的意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景、情、理的处理上。此赋达到了浑然天成、妙合无垠的境界。 
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1021411.htm  
  多层次、多角度写景 
   
  写景的层次性使自然景物的丰富性得以充分地展示。江边峭立的岩石从远方绵延而来又向远方绵延而去,山岩在向空中挺立的高度和向远方延展的广度上与作者容身的一叶小舟形成了惊人的反差,还有那“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的大江,不仅在雄浑阔大上呼应了两岸的山峦,而且滔滔东流,从动态上阐释了大自然流转不息的内在伟力。这特定的自然景观具有强大的心灵震撼力,它敲击着人心灵的窗户,使人觉得自身的渺小,觉得人生的虚无。但这是在夜间,在一个圆月高悬之夜,江上的流光与空中的月光演绎出动人的梦幻曲,它牵引人的神思去遐想。月光本来已够空灵朦胧的了,江面上的水气又氤氲地加浓了朦胧。向远处看虽然是不甚分明,但妙就妙在目力难尽,这样就给心力追寻提供了地盘。苏子在多角度写实景的基础上,巧妙地绘出了雄奇凉心的虚景。尽管苏子所处之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之赤壁,但他玄想置身其间,借客之言语写出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水战气势。当年的战鼓呐喊犹在耳旁,但毕竟都已不复存在。虚景与实景的互映不仅为主旨的托出提供了主客观基础,也为情感的升华创造了条件。 
   
  多侧面、多维度抒情 
   
  《赤壁赋》抒情首先是正面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苏子对赤壁风光的喜爱是出自内心的。大江东去的浩荡正好契合苏子豪放的性格,而面对古战场的沉思,又滋养了苏子沉雄浩然的心胸。正是由于身处这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苏子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秋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精美诗文。同时,苏子的心中确实郁结着遭贬的失意之情,他之所以如此喜爱赤壁,其实是想到江上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豪放是其表,郁闷是其里。苏子是企图借大江的滔滔流水、浩浩长风、皎皎明月,一洗心中的块垒。你听,苏子巧借客之洞箫,吹奏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呜咽之悲声。箫声从侧面传达出苏子人生的颠沛、宦海的怨愤。他不仅借景抒情,借声抒情,还借史抒情。对曹操、周瑜等古代英雄的回念,不乏仰慕之情。他很想建大功立大业,青史留英名,然而时代、社会以及个人等诸多因素使他此种雄心壮志已然难成现实,于是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这就牵引出他自我安慰的另一层感情――旷达。他借客之言语道出了看破一切的平和之情。他的平和中有几份无奈、几份酸辛。走进苏子的心灵世界,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叫做丰富,什么叫做复杂。 
   
  多源头、多相度悟理 
   
  苏子的《赤壁赋》呈现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国几大古文化思想源头,几乎在这里形成了众相汇聚的妙境。庄子对宇宙人生的那种通达,那种逍遥尘世之外的睿智,那种不愿为尘网所束缚的倔强,那种对自由护卫的执着,那种吸纳山川明月之气、一介均不苟取的对人格的把持,在苏子这里正寻到了知音。而佛家那种超然出世、“物各有主”、换一种眼光看天地万物的禅思,在苏子的理性世界中分明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苏子又并不是那么的出世,他仍然执著地爱恋着人生俗世。儒家的积极用世思想仍是他思想的主流。孔子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苏子亦有同感。孔子终其一生也未被君王重用,但他仍孜孜以求,以辉煌的文化成就留于后世。苏子此时虽身逢贬谪,却在文化事业上建树颇多。中国儒家思想对他的深层浸染,当是他理性世界最本质的一座殿堂。 
   
  (作者单位:�茶高级中学)

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的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赤壁的江水、明月抚慰、净化了苏轼的心灵,一篇广为世人传诵的佳作《赤壁赋》诞生了。然而作为一篇充满理趣,如空山流云一般灵动自然、舒卷自如的千古妙文,《赤壁赋》教学却遇到了一些困难。《赤壁赋》的舒卷自如、灵动自然为其长处,却也给教学带来阻碍。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赤壁赋》的水、月意象为切入点,抓住行文的线索,从而把握因水月之景、之理而带来的主客感情“乐―悲―喜”的变化,最终使学生感悟苏轼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8352867.htm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句话用来形容苏文最妙,《赤壁赋》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全篇行文毫无滞碍,潇洒自然,达到了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完美统一。虽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名为“赤壁赋”,但水、月才是核心。水、月既是作者欣赏对象,更是作者行文依据,全文或隐或显都不离水、月二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明月的描写、议论,这几句看似是平淡无奇的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暗点江水、明月,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接下来,作者紧扣“泛舟”“七月既望”总写游地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写江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边与客饮酒,一边高吟古人咏月名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体现了苏子身处美景的愉悦,而“月出皎兮”更是对明月飞临的召唤。在诗人殷切期盼和召唤下,明月终于姗姗而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虽未明写明月,然而那横江白露、茫茫江水都是在明月辉映之下,“水光接天”更是将江水明月融为一体。 
  至此,第一段所描写、叙述的苏子赤壁之游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苏轼笔下以水、月为核心的秋夜赤壁之景自成特点,不同于传统水、月意象所常具有的幽静肃穆,反而多了一份爽朗澄净。江水的浩瀚,江月的皎洁荡涤了尘俗之想,净化了心灵,而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又使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 
  于是苏子不禁“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这是本文情感发展的第一阶段:乐。根据上文对课文第一段的分析,可以见出苏子之乐是因为以水、月为核心的秋夜赤壁美景使人精神愉悦,甚至有“凭虚御风”“羽化登仙”之感。 
  “诗言志,歌永言”,心中之乐,不由发而为歌。苏子之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正是因明月之景而起,是对上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的生发,虽未明写水月,然而“空明”“流光”分别指月光下的清波和江面浮动的月光。苏子乐甚,可是客的箫声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道不尽的哀婉凄凉,悲咽低回。此段承上启下,感情开始由乐转悲。 
  在苏子询问下,客道出了原委。原来明月高照赤壁,此景此情,客不禁想到曹孟德明月之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继而想到当年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如今安在哉”?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不用一提了。客认为他与苏子谈不上建功立业,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鱼虾是伴侣,麋鹿是友人,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短促得象永恒天地里仅能存活几小时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的一颗丝毫不起眼的米粒。秋日夜晚,江水明月之景的空阔辽远、爽朗澄净越发显得江上那一叶扁舟的不起眼,而个体在这样无穷的时间与空间中越发显得渺小,个体的生命也越发显得短暂,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常常会觉得无奈与虚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如以上分析,客感到悲的原因,以及悲的具体内容也是与水月之景相连的。谈到个体的渺小与短暂,客又回到了身边的长江与明月,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教学至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子为何愀然?客因何而悲?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箫声其实是和苏子的歌的,因此可知苏子的歌其实也悲,这种悲正体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这一点不少方家已有大论,此不多言。另外,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客主要还有: 古今雄不存之悲;个体渺小,天地广阔之悲;人生短暂,长江无穷之悲;希求长生,求之不得之悲。 而这几种悲据上文分析,其实都与水、月之景关系密切。可以说乐也水月,悲也水月。 
  面对客的悲,苏子进行了宽慰,因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苏轼仍然从眼前的江水、明月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下来的说理皆是围绕水月生发。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卒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了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 
  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一睁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针对变与不变,苏轼又宕开一笔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此苏轼又一次提及明月,代指眼前美好景物,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中而自得其乐。这段话简而言之,其实论述的是由变与不变得来的取与不取的关系。 
  最后,客完全被苏子说服,“喜而笑,洗盏更酌”,主客尽欢,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此处又暗点“江水”“明月”。 
  经过取譬江水、明月的哲理阐发,文章情感进入了第三阶段:喜。教学至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因何而喜?江水、明月使人领悟到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道理,从而进一步投身以水月为代表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慰藉。接着可以知人论世,结合苏轼此时的相关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体把握全文和水月意象,感受此文中苏轼的心境。在“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形同囚犯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却能寄情山水,写出清逸空灵、超凡旷达的文字,体现了他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思想境界。苏轼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所固有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践履了这一真理,为人生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根据上文分析论述,这篇文章与水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子因江水明月之美景而乐甚;客因江水明月对比下人生的短暂与渺小而生悲;苏子以江水明月为喻劝客,使客转悲为喜,最终宾主尽欢。苏轼借江水明月不仅营造了空明澄澈、幽邃邈远的意境,还以此阐发了短暂与永恒的哲理,抒发了一己之怀抱,作者自己也因此得到了解脱。李泽厚曾在《世纪新梦》中这样说过:“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心灵进行美好的历史性积淀。就是说,成功的文学作品,它总是在人类心灵中注入新的美好的东西。这可能看不见,不是像科学那样可以测量计算,但它确实存在着。”《赤壁赋》就是这种文学作品,学习这篇课文,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悟到江水、明月之景的美,更要在他们的心灵注入如江水、明月般美好的东西。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36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