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学实录笔记整理
(2011-10-12 11:00:2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案之园 |
想北平
执教:刘建松
师:有一首诗中国人全知道: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生(集体):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地方在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单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做故乡,她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一个使人忍不住回首眺望的精神高地。流淌的历史血液的古老的北平城时刻浮现在一位作家的记忆中,他听见故乡呼唤他的名字,他也听见故乡召唤他回去,现在他只能用他那只包含热泪的笔呼喊出心声:——
生(集体):想北平。
师:同学们,这标题使你想到了哪些内容?(停顿),如果换做写北平可以吗?
生:(1)可以,意思差不多,都是写北京的。
生(2):有区别,想北平重点在想,
师:那写北平重点在写,(生笑)继续说
生(2):想北平是说老舍的主观的情感,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写北平是如实的描绘多一点,比较侧重客观。
生(3):还有种可能,是老舍当时不在北平,在外工作,过节不能回家,所以想北平最确切。
师:对头,(生笑)当时老舍在山东青岛,人在他乡,那种伴随着最强烈的思乡之情像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心头,在1936年6月发表了此文,后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你父亲的一生,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贫民。真是知父莫如子啊!这篇散文中能点名标题中的想北平的话语,我们寻找到哪些?(学生自读,讨论)
生(4)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是说不出来的,
生(5):我的每一个思念里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罢了
生(6):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最能体现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生(部分):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好,不说了。要落泪,想念北平。(生笑)这样可以吗?
生(部分):老师,你读得太没情调了,缺少感情,
师:那你觉得怎样读才有感情,示范示范。(生读)
师:哦,你和老师的区别是增加了几个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加了之后有什么特殊效果?
生(7):“真”写出作者的内心的感慨,,而“呀”则体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说对北平思念到极至。
师:有理。那么“真想念”具体体现在哪些句子中,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共同来学习。(学生讨论)
生(8):我们小组认为第一自然段这句话,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在北京生活了20年,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师:对,概括的很精彩。比如“我的小猫。我的小狗”,特别是我的学校,加上了“我的”两字是多么有感情啊,同学们长大之后,或许会给生命中重要的人写信,你可能开头会写“我的某某”,(生笑)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生(9):第二段中把爱北平和爱母亲联系在一起,老舍很爱自己的母亲,他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对母亲的爱是很实在的,我在一份材料上看到,老舍把全部的工资都上缴母亲,
师:这一点,你长大后能做的到吗?
生(笑):有点麻烦,但我努力去做。
师:谢谢你的真诚。还有吗?
生(10):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至于杜鹃我就不知道了
师:谁知道杜鹃?换做喜鹊可以吗?(生思考状)
生(11):不可以,有本书上这样说,古代有个国王(老师插嘴叫杜宇)由于被人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叫声很凄惨,并要啼出血来,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师(竖起拇指):你研究的很透彻,杜鹃鸟是思乡之鸟,作者情愿化为鸟,为故乡啼唱。刚才同学们围绕“想念”展开了许多,下面我们围绕北平来做文章,北平有哪些特点?
生(12):文化水平比我们这里高一点,物质水平比我们好一点,风景比我们美一点。
师:都是“好一点”,我们这位同学也很爱我们的家乡,(生笑)孩子不嫌母亲丑啊(生笑)
生(13)北京有古老的四合院,有胡同,现在还有奥运场观,当然还有沙尘暴,比不上我们这里山清水秀。
生(14)北京话很好听,——
师:你说一句听听(生笑,且说了一句)
生(14):北京人说话带儿字,京味浓,字正腔圆,我们南方人比不上,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是怎样的特点?奥运场馆绝对是没有的。
生(15):文章说北平复杂而有边际,有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是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
师:对,在北平,随便撬一块砖都是文物。还有别的特点?
生(16):动中有静,就像打太极拳,
师:说说动中有静其中包含的细节。
生(16):在石头上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如此细微之处,能看到小蜻蜓和嫩蝌蚪的地方,一定是很安静的。
生(17):还有喝温和的香茶片,喝茶是很悠闲的,有文化色调,可见北平的静,老百姓的安乐。
师:好,刚才将到的这些是很能说明动中有静的特点,还有别的特点吗?
生(18):北平布置很匀调。
师:老舍先生用具体的语言来说这个特点?
生(18):北平的的处处有空儿,可以叫人自由的喘气,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是说空,是从正面写
师:有从侧面写的吗?
生(18):况且在街上还可看见别山和西山呢,因为街道空,能看见西山。就是从侧面写。
师:北平是如此的空,上海是这样吗
生(19):上海人的房子像鸟笼,挤挤的,很不自在,空气污染严重,在上海的街道是绝对看不到西山的。
师:更何况上海是没有山的,有的只是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那是钢铁混泥土的森林,要想找空儿,两个字,没门(生笑)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北平书多,古物多,
师:古董我也喜欢,可惜我没钱,老舍有许多钱吧?
生(20):哦,也没钱,是说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说一说有那些花果?
生(20):一院子的花,牵牛,墙根的靠山竹,草茉莉,反正是很便宜的话,有青菜、白菜扁豆、毛豆、黄瓜、菠菜
师:你是说我们学校食堂中有的菜北平都有,而北平有的我们食堂倒未必有,(生笑)
生(21):老舍还提到了各种果实。沙果,海棠、黑枣、柿子、玉李,
师:说一说这些果实的特点。
生(21)有红红绿绿的,花样多,韭菜的也上还带着溅起的泥点,进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是说果实新鲜和品种多,
师:那这些又说明北平哪个特点?
生:接近自然,所以蔬菜能及时运进城中。
师:所以老舍真愿成为一名诗人了,他巧妙的引用了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
生(集体):悠然见南山。
师: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些花花草草的,黑枣柿子的。
生(22):高兴喜悦
生(23):有点向往和激动,乐在其中。
师:我说幸福、有满足感。北平人就讲究个知足常乐。他为自己长在北平而感到幸福,眼中充满着自信,嘴唇透露出微笑。因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生(集体):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师:难道老舍没去过其他城市。
生:到过伦敦、巴黎、罗马、上海、天津。
师:为何不喜欢其他城市?
生(23):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他对北京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一个地方呆久了,自然有舍不得的想法。这是一种衬托手法。
生(24):因为巴黎等地方工业太发达,污染严重,太富贵,不适合老舍的身份,他是贫寒的知识分子。
师:有道理,比如说巴黎的房价物价可能太高。在巴黎买一株菜要十法郎,而在北平竟可以买一大筐,看来巴黎的确是不适合老舍啊。那里是富贵奢侈之乡。刚才有同学说,真想念北平呀,有伤感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
生(25):不同意,“北平呀”是思念之情,就是游子对故乡的淡淡的思念。
生(26):我同意伤感之说,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写做时间是1936年6月,当时日本已经吞下了东三省,且对北平虎视眈眈,这时北平笼罩着战争的阴云,感伤之情,对国家的担忧很自然,可以看出老舍是很爱国的。
师:是的,从背景来看,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看到我的故乡,文化的古都可能要成为侵略着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而是属于那狗日的黑太阳,那个开满罪恶樱花的罪恶的岛国,那种安宁富足的生活将一去而不复反,一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不忍心将我的故乡我的北平践踏于异族的铁蹄和弯刀之下,我们愿化作啼血的杜鹃,不停的啼出自己的热血,正像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小刘此时有些失态了,有点冲动了,也感染了下面年轻而黑色的眼睛)
生(27)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作者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了这种对民族国家大爱,北京话的京味儿,爱家乡,就得爱家乡的语言,比如课文中词语的儿化,我们现在不妨自我挑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国的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同学们,按照你们的理解,加上一些语气词。(学生写毕。老师点评。出示较好的答案。美国的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呀,哼!还不愧杀。学生朗读,读出骄傲自豪和成年人特有的天真。)
师:老舍作为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传神之笔为后人描绘出一幅故都的风俗画,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当先生最后发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我们看到了浓烈和急切的眼神,更读懂了战栗和伤痛的心灵,那里有泪,更有血。
附板书
我的北平
《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味课文的语言,进一步积累和掌握品味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品出课文语言特有的情感和风味,积累掌握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品味语言,品味时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体验。
教学设想:
1、根据单元训练目标(第三册第三单元)来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外读物的特点,确立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本着让学生体验的原则,将背景知识对品味语言的作用放在课文的后半部分。
4、因为本文是抒情散文,教师的的课堂用语尽量要文学性强一些。
课堂流程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两句诗,我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露从今夜白——
生(齐答):月是故乡明
师:举头望明月——
生(齐答):低头思故乡。
师:从古到今,人民对故乡总怀着特殊的想念,那么老舍是怎么想北平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5-——6分钟)
老师板书:想:想念
师:通过朗读,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本文直接点明题意的语句是?
生(一致而又非整齐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语句细细品味一遍。
师: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呢?我们围绕着黑板上的提示一起来议一议。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
师:我们一起来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
师生共同:“落泪”。“真”。
师:“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
学生齐读。这次朗读明显注意了重音与停顿,感情表达明显到位了。
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品味本文语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
全班同学开始静静地独自阅读寻找。过了一会,教者看到部分学生只看,未作笔录。
师(提醒):为了避免发言时遗漏交流内容,每个同学要注意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和笔录。
学生开始做记号。又过了1分多钟,看见有些同学只静静地看,不出声。
师(继续提醒):“既是玩味又要朗读,所以就要出声,把脑中所想读出来。”
大多数学生就出声朗诵。少量同学轻声朗读。全班差不多都在吟诵。
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交流品味心得,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语句,集思广益进一步品味。由专人记录,专人发言。并且试着把找那个句子读出来。
学生按照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师巡视。发现合作不够积极。
师(继续提醒):等一会的发言是每组同学才智的集中体现。哪位同学擅长思考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多出谋划策;哪位同学伶牙俐齿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增添表述的魅力。我们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好。
全班有会意的轻笑,许多同学更投入地讨论,有些甚至跨小组讨论。有几组已经在确定哪个发言。
师:好,接着我们就请大家把品味的结果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1:我想说的是第二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一直到“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这句。我们组觉得,这句话在写法上是“借景抒情”——
师(微笑插话):是“借景抒情”?
生1(微笑):也有一点直接抒情,比如直接地说到
师(微笑插话):
生1(微笑点头):是的是的。还有
师(微笑插话):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说得很好。根据他的解说,你们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该组笑着推荐生2。生2起来朗读。语气深情,重音突出,感情真挚。
师(点头微笑):读得真有感情。声音非常好听!你很有朗读天分,应该多读!我们继续交流,下面哪组来?
生3: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三段第二句“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我们觉得在写法上是直接抒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种爱比喻成是由音乐和图画引起的爱。
师(微笑插话):“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是怎样的爱?
生3(迷眼遐思):一种悠悠、缓缓、沁人心脾又有点怅然若失的甜蜜的酸辛那样的感情……
生3(继续说):关键词有:“永远”“爱”。“永远道不出”表达我无比的痛苦之情。“爱”是本句的表达重点意思,所以重读。
师:。这句中的“啊”怎样读?
生3(笑着):啊——
因为他读得不够有味,大家大笑
师:这个“啊”用气声,尽量少振动声带。示范朗读“啊”。好,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目光巡视。
该组推荐某女生。生4站起来朗读。有明显改观。
师(微笑鼓励):读得不错,语感很好!我们接着讨论。下面哪组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5:我们一组讨论的是第四段:“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把北平和巴黎、伦敦、罗马来对比,进而突出北平对我来说的重要性。虽然巴黎更近似北平,但要是我住在巴黎一定会象没有家那样的寂苦。
师(插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品味这样的语言就要联系前后文,你看看后文有什么话与它是相关联的?
生5:因为巴黎太热闹,空旷的地方又太旷,不象北平复杂里又有个边际。
师:因此,老舍可以“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他在北平可以了无牵挂,北平简直就是他的精神家园。那么你刚才分析的这段文字连同后文的几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5:用陶醉依恋的语气来读。
师(插话):语速呢?
生5:要慢一些。
师(亲切地):你来试一下?
生5朗读。读得尚可。基本表现了他的理解
师(微笑):还可以。感情处理还可以更深厚些,陶醉、留恋、皈依的感觉还可以表现得更充分些。我们继续交流——目光巡视。
生6:我们组选择的是第六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这一句,“韭菜叶上还带泥点”说明蔬菜非常新鲜——
师(插话):这节除了这句之外,你们还注意别的句子了么?
生6:其实,从“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到“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一段文字都很好。就是太长了,不太好说——(众笑)
师(笑):青菜摊子上为什么“红红绿绿的?”
生6:可能有青菜还有西红柿什么的,或者胡萝卜什么的吧?
师:“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这“白霜”与
上文哪个词意相近?
生6和众生一起:“泥点”
师:说明——
师生共同:新鲜!
师:这“白霜儿”怎么读?下面还有个“哼!”怎么读?你来试试?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这句中的“哼”,要读得轻蔑地,对自己家乡透着自豪的那种语气。
师(笑着问大家):怎样?还可以吧?
师: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8:我们一组说的是最后一节“象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句话说明老舍很喜爱北平的一个原因,老舍从小出生贫苦,住在大杂院里头,一直就有浓厚的贫民意识。这句话关键词是“贫寒”“清福”。他在说自己是贫寒的人时并无自卑感,好象还很自豪似的。
师生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提示):你说得真好!联系前文看看作者的选材,北平是皇城,可写的东西那么多!可他都选取了些哪些景物来写的呢?
师生一起:“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草花儿”“青菜”“沙果”“玉梨”等等。
师: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家常事物,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平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还有要说的同学吗?(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9:我还想说说刚才说过的那一句:“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我觉得“白霜儿呀”用得好,体现出了老舍语言的北京地方特色,从这种京味儿很浓的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北平的喜爱。还有那个“哼”,我觉得“哼”字还体现了老舍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稚气。“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愧杀”充分表现出老舍对家乡的喜爱——应该是偏爱!
师(用明亮的眼神鼓励他):说得太好了!我们品味语言就要这样去品,才品出味道来了!联系作者的生平、个性、风格,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也是方法之一。老舍是有孩童般的天真气的,也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真是忧心如焚!想故国,恋旧都。赤子之心怎不如杜鹃啼血?所以这种“想念”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苦恋”,正如冰心女士所说的“潜意识地苦恋着北平”!
接着我们四人小组继续用刚才品味的语句,看能否联系背景和老舍的生平进一步品出言外之意来,但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句话都适合这么做的,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庸俗化。
师:看来我们的品味又深入了一个层面,我们还有点时间,哪组同学能抓住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新发现?
生10:我觉得联系着背景再看文章的话,那么那段写草花沙果的文字就有了新的意思。我觉得,那不但代表着老舍的一种平民意识,更体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那种带着泥点的新鲜的蔬菜,带霜儿的瓜果,红红绿绿的菜摊子,都是老百姓和平安宁生活的象征。老舍怀念的是充满幸福平安的北平。
师点头微笑:还有谁来说么?
生11:我觉得老舍在文中体现了一种将要失去了家国的忧患感……比如那句“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杜鹃啼血是哀伤的表现,如果不是国难当头,老舍不会说得这样悲凉的。
师(精神饱满地):今天我们一起合作着品味了《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