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好微课?
(2018-03-21 20:58: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课标新高考 |
微课开发需要定位明确
什么叫定位明确呢?这里需要提出第一个基本问题:微课针对谁开发的?我们首先说,微课要针对本校本班、本校他班学生开发。其次说,老师最了解本校学生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发微课,教学效率最高。再进一步说,针对一个班的学生还需要做分层教学设计。我们假设班级里有40名学生,其中有12名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一般来说这一层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处在一种“吃不饱”的状态;中间层有18名学生,他们处在加把劲儿就进步,松懈点儿就落后的状态;剩下的还有10名学生,他们可能基础知识有薄弱之处,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疏忽知识学习。
那么微课录制是给哪一层的学生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自身条件、教学策略,排出优先级重要性来。一般来说,超纲的、个性化的微课就给“吃不饱”的学生录制;日常教学或强调重点的微课,就录制给中间层学生;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微课,就录制给基础薄弱的学生看。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
在针对三层人群的微课中,还需要理清楚一件事,就是微课的性质属于个性化微课还是实用性微课。其中实用性微课可以开门见山,比如试题讲解的微课,只讲解试题本身就可以。因为需要考试提分,这是硬性规定。所以本文探讨的是在相对理想状态下,或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考虑录制设计有系统认识的、讲解清晰的、概念逻辑有层次的、能够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学习兴趣的微课。
好的微课必须讲解清晰
怎样才算是讲解清晰呢?我看过一段针对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课程讲解,讲授者首先提到的一个概念是“自然界中的晶体”;随后提到一种重要的晶体——盐,并指出盐是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然后说,钠和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族,当用同族内的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时,晶体不会发生变化,仍然是透明的正方体。举例,钾元素完全可以用来取代钠元素生成氯化钾。同样,在另外一族内,氯也可由它同族的“姐妹”元素溴来取代,生成溴化钠。也可以用氟和锂来取代氯化钠中的氯和钠,造成一种双重变换而生成氟化锂。
前面这段铺垫性的阐述,引出来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使不同元素具有这种族属的相似性质呢?”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为此绞尽脑汁。而最成功解决这一难题的人是门捷列夫,当时他年仅25岁。
在这段微课中,讲授者从自然界中的晶体,讲到盐,指出盐是两种不同元素的化合物,而且“同族替代”之后的化合物晶体没有发生变化,引出来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使不同元素具有这种族属的相似性质呢?”到这里才引出门捷列夫解决了这个重要难题——门捷列夫找到了几十种元素的属性和排列规律。整个的微课中的概念过渡和问题提出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另一个讲解清晰的课程案例是可汗学院的《基础几何》系列课程。提到基础几何,大多数老师都不陌生。老师们可以用心体会萨尔曼•可汗老师讲解的基本几何概念,是如何层层递进“基本概念”进行讲解的。我还记得《BBC中国式教学》纪录片中有一个场景,英国老师边摇头边说“我的学生们听不懂中国老师的课程讲授!”这种理念的差异带来的是认识不同。
我曾经在湖北武汉某附小做听评课研讨试点,几位科学课教师给小学5年级学生讲解机器人科学的“传感器”概念,几轮课程下来,看学生们反应似乎有一些懵懵懂懂。后来经研讨之后,我提出能不能在讲解“传感器”概念之前,首先讲一讲“仿生学”这个概念?因为“传感器”是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课程讲解改进之后,老师们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幅提升。
所以说讲解清晰的微课,需要教师找出学科课程中的多个基本概念,找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基本逻辑,贯穿始终层层递进,并引出重要的话题、问题,才能做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
好微课需要有“中心思想”
一位微课评审的老师拿来作品请我评价,这是某地区微课大赛获奖作品《语言的十八般武艺-修辞》,初看题目,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到10分钟的时间,能把“十八般武艺”讲清楚吗?
果然,作者在微课里提到的教学重点——高考大纲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标题虽好,这却是一个有很大难度的微课设计!
这位老师先是用一分钟的时间介绍了修辞理论、概念,接着插入了三首歌曲片段《感恩的心》、《七里香》、《同桌的你》,这位老师用歌词举例,指出其中符合修辞手法的部分;接着又插入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朱自清《春》、鲁迅《故乡》、曹操《短歌行》、白居易《琵琶行》等,指出其符合修辞手法的部分。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这样就该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又举例插入广告语中的修辞案例:某品牌保健品广告词、中华牙膏广告词、飞利浦剃须刀广告词、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词。课程进展到这里还没完,后面是作业练习部分,改写造句练修辞,4句练习题,之后又插入一道2008年考试真题,三句排比句子,要求学生写答案,限时三分钟。最后来一个大总结: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然后收尾。
讨论这节微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心思想去哪里了?这节不到10分钟的微课,试图把八种修辞、三类情形、三段歌曲、四个文章片段、四段广告词、四句练习题、一道高考真题堆彻在一起试图做出“清晰易懂”的微课视频讲解,最后却堆彻了一堆资料导致不知所云。
所以交流探讨时我提出,假如这位老师只以某一种或两种修辞方法为主题,来设计微课,或许会更有针对性。或者选取一首歌曲、一首诗,专门设计一节微课,指出这首歌的歌词各个部分符合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做主线设计,可能讲解会有连贯性,话题更有针对性,那么中心思想就回来了。
我见过很多冗长累赘的各科微课,作者试图引出许多知识点来讲解清楚,都以失去中心思想告终。所以微课设计需要主线清晰,不能偏离主题。
微课开篇语要引人入境
我在一家高中示范校做微课开发研讨试点时,老师们试图设计一个微课规范模板来,开篇语设计成常规语言:“大家好!我是…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云云。”这样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千个微课的开篇都会是一个面孔。
其实微课开篇可以这样引入:“就在昨天晚上,我下班回家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看到有一辆出租车直冲过来,撞向一位骑电动车的老者,到现场一看,电动车已经被撞坏了,幸亏人躲的及时没有大碍。现在问题来了,在紧急情况下,为什么出租车司机踩刹车也刹不住车?出租车的重量与速度是什么关系?今天老师就讲解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重力加速度》……”
我见到一节微课,一位生物老师讲解《人体体温调节》,她的开头是这样:“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时候…”尽管这个开头有一些书面化,但至少是开篇就联系到了学习者经验,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到微课主题。
微课开篇语多种多样,其中以故事开头、以问题导入、以引入学生经验开始,再紧紧联系微课主题,像这样的微课开篇设计更能引人入境。
好微课过渡语应能呈上启下
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通过短暂的停顿、调节气氛、整顿纪律来转换讲授的话题。在微课讲解和录制过程中,由于脱离了课堂教学场景,这些话题转折的“手段”统统失灵,这就需要老师准备微课内容过渡的脚本。
好的微课在过渡语方面要能够承上启下,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可以引入连词:因为,所以…;如果,那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等等,这是简单的方法。
也可以使用语言技巧做连接,例如可以这样:接下来老师要强调的是…我会将这些要点排序…这就是定义…刚才我提到了…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它是如何运作的,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等等。这是稍微好一些的做法。
更加高级的做法是像“讲解清晰”的案例中表现的那样,一个概念引出另一个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极其紧密。中间再穿插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梳理问题和解答问题作为过渡,来展开微课讲解。
零散的知识点可以考虑“串讲”
初高中教学的知识点太多,初中有初中的教材知识点,高中有高中的教材知识点,各阶段老师各讲一段,这样谁也没有把一个系统的知识贯穿起来讲清楚,长此以往,十几年过去了,学生头脑里从来就没建立起一幢知识的大厦,还停留在是一个建材仓库的阶段,沙子、水泥、钢筋、预制板等材料一应俱全,就是不知道怎样调用,这就是建立知识结构、建立体系的概念。
教师如果有能力做“知识点串讲”,这也是教师做本学科教学系统思考的结果。在上一个章节举例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案例中,在微课中各种概念的引入、问题的引入及其自然,不论在还原历史真相方面,还是在科学发现、进展方面,都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在逻辑层次表述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在“串讲”微课设计中,教师可以考虑查阅资料,还原理论原创者的思路历程,把一个一个基本概念贯穿起来设计“串讲”流程。
我在“秒懂”文章里提到,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含义(概念)也越来越复杂,学习者在阅读和理解的时候,有时候一篇文章、一本书只讲解一个基本概念,有时候需要读很多本书才能理解一个概念,比如像教育、学习、心理学、微课、翻转课堂等等这样的名词概念。所以一些高级微课的设计,也可以围绕着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的系统、体系、结构来设计,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本学科足够的专业性认识,而且能用深入浅出的讲解表现在微课中。
插入模型、图表辅助讲解
有一段微课是讲解地理学科的一道高考题。老师讲到考题的条件是秦岭、秦岭的海拔高度,考题的问题是秦岭的半山腰符合什么气候条件。所以我们建议老师可以插入中国地图标注秦岭的坐标,设计一个山的模型图,标注每一个高度所对应的气候条件。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印象,比对着文本讲解要有效果。这是简单的认识。相关插入模型、图表的话题此不赘述,可以回顾我的前一篇文章《微课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秒懂》。
最后做一个总结。好的微课,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给谁设计、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好的微课,应该讲解清晰,基本概念层层递进,引出问题自然流畅;好的微课,应该讲一个系统、讲一个结构、讲一种方法、讲一个流程、或是讲一个基本概念、讲一个基本知识点。总之好微课必须主线分明;好的微课,要能引人入境。不论以问题开头、以故事开头、或以学生经验开始;好的微课,过渡语要自然流畅,可以使用转折、可以强调和加重、也可以使用连词,但必须有清楚的逻辑关系;好的微课,如有必须,一定要插入模型、图表辅助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