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城墙遗址、生动的传统民居、美轮美奂的木雕工艺,还有一尊尊佛像、古石磨、石香炉、古钱币......这些遗址、古物历经数百年风雨,虽已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轮廓分明,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发掘价值。
2014年5月,乌当区一个名为“羊昌文化圈研究”的课题正式启动,由多部门开展课题研究,贵州豫章书院具体实施。课题组结合提案建议,聘请专家、学者,在羊昌镇做了大量的实地、实物及历史文献调查,为系统发掘“羊昌屯堡文化圈”资源奠定了基础。在遗址中发现的上述众多文化遗存,收集到的资料,完整保存了羊昌文化圈屯兵大姓的源流、入黔状况及文化习俗,还原了明清时代贵州前卫屯兵、百姓生活、文化发展的脉络。
瑰丽的文物风貌
“羊昌屯堡文化圈”指羊昌屯堡文化区域范围,即明清时以羊昌为中心,包括现羊昌镇的羊昌、马场、马堡,新场镇的谷溪、新场、王坝,以及百宜镇边缘小部分村寨为主的地区。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场采访调查,明朝一直到清康雍乾时代,是羊昌有史以来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羊堡(即今羊昌)、马堡、谷溪堡的历史渊源、血缘关系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三堡形成了十街十大姓,并以汪公(汪华)为男性统一信仰,以羊昌的真武山为祖脉,庙坪为汪公祖庙。特别是依据该地域所形成的共同信仰、文化体系、聚落建筑等的共通性,命名其为“羊昌屯堡文化圈”。
羊昌镇地处贵开线和修文至龙里交通线十字交叉点,是明代洪武年间建立的贵阳东北郊屯堡中心区域,60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使这一区域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自明初建堡到清康熙初年逐步废置屯兵制度的300年间,以现羊昌片区为中心的“屯堡文化圈”,积淀了儒、释、道等众多文化遗产,有稽可查的各类文化场所共有43处,其中马堡就多达19处。
http://ww2/large/892a2ba0gw1espn5irtvaj208c05g75a.jpg诉说那昔日的辉煌 ——走近乌当区“羊昌屯堡文化圈”" TITLE="古韵遗风 诉说那昔日的辉煌 ——走近乌当区“羊昌屯堡文化圈”" />
近日,记者随贵州省文史馆、省社科院多位专家及豫章书院院长一行,实地走访了“羊昌屯堡文化圈”。村子里的几位老人带我们察看了明清时期所修建的汪公庙、文庙、武庙、石人遗址、曹家大院、丁家书院、传统民居及练兵场等旧址。在马堡村寨周围的山冈上,还看到了明清时期为了军事防御所修筑的城墙遗迹,古城墙基石俱在,基本没有被破坏。
深厚的文化沉淀
在研究已获得突破的前提下,乌当区拟通过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在马堡建立乌当文化圈博物馆马堡分馆。同时,“马堡书院恢复再建申请”工作启动,计划于今年在原丁家老宅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恢复马堡丁家书院,这项工作完成后有望成为乌当历史上现代恢复的第一个古代书院。
豫章书院罗国淮院长介绍,根据课题考察小组的多次实地勘察,羊昌镇小寨村马堡是三堡中最具有人类文化学价值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堡,也是明清两代文化设施、遗迹、实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比如书院、文武庙还保留清代建筑格局,民间家具、武器、祭祀器具、牌匾保存众多,已具备博物馆建设条件。准备利用废弃的马堡小学,稍加改造即可进行投入使用,再把马堡可移动文物分门、分类全囊入其中,并把明朝古堡整个布局在馆中展现出来,成为下一步古城恢复的样板模型。
来到丁家大院旧址,只见房檐、窗户的木头方寸之间,木雕工艺依然存在,各种精雕细琢的图案层层叠叠,繁而不乱,生动流畅,让人眼界大开。采访中,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们,明清时期,随汪姓入黔始祖一起到马堡驻军屯垦的还有丁姓、张姓、俞姓、谢姓、许姓等十姓祖先,他们来到马堡后,不但驻军屯垦、开辟乡场、修建寺庙,还修建了丁家书院,教育子弟,参加乡试。这一重要的历史信息,填补了乌当区境内尚未发现明清时期建有书院的历史空白。由此可以认为,明清时期的马堡,不仅是省城贵阳东北的军事重镇,也是羊昌、新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乌当很早以前就有了高家义塾,水宋文化圈的贡院,但一直没发现书院,这次马堡发现书院弥补了这一空白。所以,在丁氏老宅上恢复书院,以继承曾经存在的丁家书院学脉,具有标志性的作用。而且恢复其清明建筑格局不需很多费用,可以利用马堡重视文化、敬仰先贤的传统,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支持、本土自行管理的方法,在半年至一年时间里完全得到恢复。”
悠久的古寨龙灯
马堡古寨的龙灯从明代流传至今,是村民春节都要参与的重头戏。它的历史渊源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传说龙王擅改雨谱保民安犯天条,魏征斩龙。百姓为纪念龙王为民的善行,舞龙闹灯铭恩德。唐贞观十九年太宗皇帝封赏屡建奇功的越国公汪华“善政行于化雨”,此后汪公建祠屡屡应验,保土有功,具龙之德,马堡人为继承龙王无私为民、越国汪公善政行于化雨的精神,合二为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马堡舞龙遗俗。此遗俗从始至今逾千年,主要用舞龙闹灯唱戏的方式教育子孙以先贤为楷模,锻炼自身,自强不息。
马堡龙灯内容丰富,有舞龙、闹龙灯、花灯戏。
每年新春至元宵节期间,马堡和马场街上锣鼓喧天,灯笼高挂,巨龙翻腾,传统民俗活动竞相亮相。其中,以舞龙最具特色,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雄浑的气势、变幻的招式,让人叹为观止。除此以外,当地村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以展现马堡龙灯在波涛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马堡人逐浪前行的执着身影。另外,各乡镇还保留了清明节扫墓挂青、端午祭屈原、七月半祭祖宗、八月中秋、九月重阳敬老的传统节日。各宗族中大多通婚联姻,仪式按汉族习俗,汉文化习俗和民风得到传承。
如今,乌当区正依托羊昌地区悠久的屯堡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羊昌屯堡文化圈”,以提升民族乡村旅游的文化品质。
本报记者 孙鲁荣 文/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