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歌剧《秋子》。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乐史话 | 
   
新年之际向生活在上海的陈萱阿姨电话拜年。交谈中得知陈萱阿姨的父亲陈定先生就是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的编剧。陈萱阿姨的父亲陈定,1940年在重庆期间任一致剧社社长,是歌剧《秋子》《苗家月》的编剧。陈阿姨的叔叔陈健是中国第一代西洋乐手-他是活跃于抗战中重庆,抗战后的上海,南京等地的中国西洋乐团中著名的小提琴手。抗战胜利后,陈定先生曾任励志社戏剧股股长参与中国首部音乐剧《孟姜女》的剧务工作。陈健先生为该剧的首席小提琴手。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期,叔叔陈健随同“裕社管弦乐队”参加华东海军文工团。在叔叔的动员下,14岁的陈萱也成为华东海军文工团员。   
  
下面这篇文章是从网上搜索(原文地址http://song-of-opal.blog.163.com/)而来。介绍了歌剧《秋子》的诞生过程和故事梗概。感谢作者文章可以让我们初步了解这段音乐历史。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歌剧《秋子》(2012年09月17日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2012-09-17 19:13:29| 分类: 艺术欣赏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九一八”纪念日来临了。81年前的九月十八日,日寇揭开了占领中国东北的血腥一页,抗日烽火从此展开。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十四年,更真实些。从一开始,国民政府领导的军队,始终是军事战场上抗战的主力。同样在文化战线,国民政府领导下的知识分子,用文学艺术,音乐,电影,戏剧等等各种形式,向敌寇奋勇冲杀,以主力的身份,同样走在文化战场的最前列。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歌剧《秋子》。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1942年1月,曾经在重庆隆重上演了由陈定编剧、李嘉和臧云远作词、黄源洛作曲的歌剧《秋子》,当时轰动了我国的歌剧界同时丰富了大后方的群众文艺生活。歌剧由当时还在校的国立音乐院两位优秀的青年歌唱家张权(饰演秋子)和莫桂新(饰演秋子的丈夫宫毅)主演,由中国实验歌剧团及中华交响乐团等参演。1943年与1944年该剧又先后在重庆、昆明等城市连续上演了十多场,并引起媒体的热烈反响,“大后方”政界、文艺界众多名流也均给以热情的欢迎和高度赞赏。
这部歌剧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这部歌剧内容紧扣人们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主题,通过一对为侵华战争驱使的日本青年先后被迫离乡背井、卷入这场罪恶战争的爱情悲剧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侵华战争不仅带给中国人民以无比残酷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以深重痛苦的罪恶本质。
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除了作曲家的“一度创造”外、还必须通过音乐表演家的“二度创造”,才能真正在舞台上呈现其动人的艺术形象从而为人们所赏识。尤其像歌剧这类大型综合艺术,歌剧演员的成功演出常常是最重要的关键。歌剧《秋子》当时之所以能一再轰动山城重庆,我认为与张权、莫桂新这两位剧中主人公的杰出的表演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在“大后方”的优秀声乐家如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胡然等,当时都已置身于各音乐院校较重的教职;而新考入音乐院校的声乐学生,又大多太年轻、且艺术功力不足。而张权和莫桂新,都早在1936年就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受过较好的专业训
 
 
练。张权先后曾跟随俄裔声乐家马巽、国立音专声乐教授周淑安、国立音乐院声乐系主任黄友葵教授学习过。事实证明,张、莫两位无论在艺术造诣和实际表演经验上讲都属于“高人一头”的理想对象。客观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表演达到了“不负众望”的水平。’仅从现在留存的《秋子》简谱本(非常遗憾,其总谱手稿至今我尚未看到)就可以推知,如果当时他们不是具有优秀艺术的功底是根本无法适应其要求的。
著名文学家、音
著名文学家、音
乐评论家徐迟曾在1943年1月所写评论《张权与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中说:
“《秋子》的音乐中,时或出现那许多短暂的光芒的刹那,有时则仅仅是女高音传来的一个乐音,但却能给人非常的情感。在这样的一个乐音、几个乐音之上或许便是将来茁出中国歌剧音乐的苗。……一切荣誉归于女高音歌手。……女高音的歌声自由而愉快如闪电与海燕的飞翔,总在一切声音之上。”
因此,可以这样说:歌剧《秋子》是中国歌剧发展中以西方大型歌剧模式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取得初步成功的第一部,歌剧《秋子》造就了张权和莫桂新。而张权和莫桂新也造就了歌剧《秋子》。
就像抗战史上的许多著名的战役,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可以被遗忘一样,歌剧《秋子》一直被深埋在历史的迷雾中。演《秋子》的女高音,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之后赴美深造,50年代初回国,历经磨难和摧残。她的丈夫,《秋子》中的男主角歌唱家莫桂新,58年死于曾被日寇蹂躏过的东北劳改营。重看他们年轻时的照片,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尤其是莫桂新先生英俊帅气。
“《秋子》的音乐中,时或出现那许多短暂的光芒的刹那,有时则仅仅是女高音传来的一个乐音,但却能给人非常的情感。在这样的一个乐音、几个乐音之上或许便是将来茁出中国歌剧音乐的苗。……一切荣誉归于女高音歌手。……女高音的歌声自由而愉快如闪电与海燕的飞翔,总在一切声音之上。”
因此,可以这样说:歌剧《秋子》是中国歌剧发展中以西方大型歌剧模式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取得初步成功的第一部,歌剧《秋子》造就了张权和莫桂新。而张权和莫桂新也造就了歌剧《秋子》。
就像抗战史上的许多著名的战役,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可以被遗忘一样,歌剧《秋子》一直被深埋在历史的迷雾中。演《秋子》的女高音,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之后赴美深造,50年代初回国,历经磨难和摧残。她的丈夫,《秋子》中的男主角歌唱家莫桂新,58年死于曾被日寇蹂躏过的东北劳改营。重看他们年轻时的照片,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尤其是莫桂新先生英俊帅气。
这些天,处处喊抗日。想起中国歌剧开山鼻祖的《秋子》及当年演出的盛况。中外交战,除了军事较量之外,文化斗争不可或失。同样能震慑侵略者之心的是崇高的理想,感人的艺术魅力,艺人的倾心努力,以及各界观众慷慨助演,行为得体,不辱中华威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