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教育界的堂.吉诃德——记巨源小学校长解计文
(2011-08-12 15:21:54)
标签:
解计文忻州巨源小学另类教育杂谈 |
分类: 教学管理方法 |
巨源小学可能在忻州、山西甚或全国来说都是一所特别的学校。
这所学校的“特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没有固定的校舍,免不了要经常“打游击”,现在的校址位于忻州城区云中路原忻州色织厂院内——将废弃的办公楼简单粉刷一番便是教室;招生没有“范围”一说,只要是小学适龄儿童找上门来,城市的也好,农村的也罢,便统统召至麾下,体现了真正的“有教无类”;全校只有7名教师,1名校长自然也是“光杆司令”;学校没有什么多媒体设备,甚至,全校没有一台电脑。
如果说上述“特别”还不足以令人瞠目的话,下面的事实简直就有点惊世骇俗的意味:校长从来不听课,教师基本不备课,也很少批改作业;每个班每天每节课前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由老师宣讲一则与当堂所授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雷打不动。这材料可以是世界名牌大学如哈佛、剑桥的简介,可以是如海伦·凯勒这样的励志故事,甚至可以是一则时事新闻、一则奥巴马这样的名人轶事。
十几分钟的“自由阅读”过后,老师反而不“讲”什么了,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做,用校长解计文总结出的文字表述就是:“教师提出学习某一知识要达到的目标,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改追求的一种境界,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讲”,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总还是必不可少的吧?但在巨源小学,教师上了课就是“不讲”或“不怎么讲”。
上了课教师基本不讲,放了学居然又不布置作业。只是因为全校160来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只能住校,设晚自习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把娃娃们收拢在教室里”。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今天,家长们惟恐老师“讲”得不细,惟恐学校对孩子们“拧”得不紧,家庭作业布置得多虽说难免心生怨言,其实心里总想着不断重复总会加深印象吧——这样的学校谁敢把孩子送进来?
160来名学生中,五、六年级的占70%以上,其中又以六年级的学生居多,换句话说,大部分学生在巨源只读一年就要升初中了。巨源是民办学校,规模小,条件差,又暂时栖身在一个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学校的地方,家长何以让自家的孩子甘冒风险,在临近升学的时候舍近求远?
解计文说家长们多是慕名而来,所“慕”者何“名”?
“激发理论” 返璞归真
解计文今年50岁,最早的身份是民办教师,后来有幸搭了忻县师范“民师班”的末班车,毕业后转了正,在山村学校教书十来年。再后来改行作乡镇干部,重操旧业纯属偶然。
2000年,跟着他在忻府区某乡小学读四年级的小女儿面临升初中,老解觉得女儿基础差,就每天下了班给孩子补会儿课。同事和邻居中也有孩子“小升初”的,就把孩子送过来请老解一起补补。一年后,参加补课的几个娃娃在各自初中的分班测试中个个名列前茅,解计文才动了办个“小升初”培训班的念头。培训班办了几年,影响日渐扩大,他干脆就在2006年办了这个巨源小学。
时隔多年后跟小学生打交道,解计文越来越“痛感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学校惟恐孩子学不会,“老师们揪住耳朵讲”;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重复低效,令孩子们一天天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只传授课本知识,让孩子们一天天变得孤陋寡闻,对世界、对国家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漠不关心……
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这种现状口诛笔伐也实在有些年头,改变这种现状的理论阐述和各路专家指出的操作途径也不胜枚举,只可惜坐而论道者多,勇于实干者少。
草根阶层、半路出家的解计文,在不为人所知的角落,站出来要改变这种现状了。
他的理论依据有二。亚里斯多德有云:“学生本来就具有一切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已经具备的天才激发出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的作用是指导与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他坚决认定: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比教师主动效果好,教师主动比校长主动成效大。说的形象一点,就是“在学习的队伍中,学生在队首,教师在队中,校长殿后。”
解计文把这两位先哲的理论视为圭臬,运用自己独创的一套教学方法,几年尝试,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尝到甜头。
另类课堂石破天惊
10月26日上午9时15分,解计文手拎两本书走进巨源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教室。两本书一本是崭新的2010年第10期《特别关注》杂志,另一本是封面粘满了透明胶带、书页已经翻得卷起边儿的数学习题集。
需要补充一句,巨源小学的作息时间也与别校有异,一堂课一小时。班里40多名学生,没有两个穿相同的服装——巨源小学没有校服一说。孩子们衣着不甚整洁,天冷了个别孩子还是光脚穿着旅游鞋。
解校长进得教室,也没有寻常所见的“老师好”、“同学们好”,伸手就在黑板上写下两行字:总统也是顾客;美国推行四天工作制。这是《特别关注》当期的两篇文章的题目。
《总统也是顾客》讲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今年6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到美国访问,午饭时间奥巴马请到他离白宫不远的一家快餐店吃汉堡。其时店里就餐的客人多,奥巴马便领梅德韦杰夫规规矩矩地从最后排起。店老板看见两位大人物光临丝毫不以为意,连个招呼都不打。而就餐的客人们也安之若素,各自低头吃自己的饭。偌大的快餐店,“静得掉下根针也能听见。”
《美国推行四天工作制》说的是最近美国犹他州政府决定推行一周四天工作制,工作时间看似少了,但实行4天工作制为雇员每年节省50万美元的加油费,还使家长陪伴子女的时间多出一天,又省了托儿费,因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解计文耗时约15分钟,用满口忻州话讲的这两个小故事,与他要上的这堂数学课没有丝毫关联。讲完后,他也没有强调之所以要讲这两个故事的用意,只是把两则材料中他认为是重点的段落复述了一遍:第一则中老板、客人面对大人物的从容淡定;第二则中工作时间减少但效率反而提高的道理。
故事讲完,解计文又板书: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自己”的丰收。然后翻开那本皱巴巴的习题集,念这堂课要做的第一道题:姐妹共养100只羊,姐姐养三分之一,比妹妹养的十分之一多16只,问姐妹各养多少只?”
解计文语速较快,但学生们记录的速度更快,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记关键词,更有少数几个孩子随着解计文的两次念题已经列出了式子,显然是训练有素。记者观察到,好些学生的作业本很不正规,前一页记着几条“名人名言”,后一页上便是杂乱无章的数学式子。
大约一分钟后,一名叫寇小龙的小不点儿率先完成,他兴冲冲地高举作业本冲将出来。解计文扫一眼他的作业本,一把将他搂在怀里,大声说:“寇小龙是老大!”寇老大便老实不客气地坐在讲台左侧的“领奖台”上,一边笑嘻嘻地环视教室,一边用手背不住地擦鼻子。
巨源小学每个班讲台左侧都放置一个类似运动会上的颁奖台,只不过颁奖时运动员是站在上面,巨源小学的课堂优胜者是坐在上面。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纷纷跑了出来,解计文照例瞄一眼,全对的挥挥手让坐台上,台上三个位置坐不下了,一排排站在黑板前。有的孩子或是丢了过程,或是忘写单位,或是书写不规范,解计文在他们后脑勺上轻轻拍打一掌,分别指出他们解题的失误所在,罚下重做。
台上坐的、黑板前站着的有二十来个学生了,解计文一挥手,大家呼啦啦下去。他一拍巴掌:“今天我们让白炜板演,王学智作指导员。”他点到的两个孩子一个板书一个旁站监督,看到过程、结果全部正确无误,解计文在大黑板右侧的一块小黑板上写了一句:白炜其实很伟大。拍拍手上的粉笔灰,继续念第二道题。
接下来,又做了三道题,流程同前,只是坐在台上的优胜者数度易人。离下课还有15分钟,解计文说一声:自己总结,便转身回到了他那只有一张破沙发的办公室。
这堂课做的4道题也很有讲究,第一道,中等水平的同学都能做出来,第二道就难些,第三道难度最大,第四道则难度同第一道。
虽千万人,吾往矣
现在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但忻州城区几所知名初中每年招生后都要举行所谓的“分班考试”,其实也就是对所招的学生进行摸底。有的学校还给“分班考试”中成绩优秀者依名次发放数额不等的奖学金冲抵学费。
自2006年有首届毕业生始,巨源小学的历届毕业生在忻州城区几所知名初中的入学考试中成绩十分突出,以2009年为例,该校共有8名学生享受城区某知名中学一等奖学金(该年一等奖学金的名额只有40个),6人享受二等奖学金,8人享受三等奖学金。2009年,巨源小学的毕业生在城区另两所知名初中的“分班考试”中,分别考取了第4、7、11名;第3、9、11名。考虑到巨源小学的生源和毕业生总人数,这样的成绩委实可圈可点。
如果交流别的话题,解计文平心静气,一派谦谦君子的风度。但只要涉及中国的基础教育,温文尔雅的解校长就像是变了一个人,痛心疾首的神态溢于言表。
这个“草根校长”“狂妄”到什么程度?
解计文说,中国在唐代发明了“唐朝犁”,此后1200年,“唐朝犁”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现代农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唐朝犁”被无情地淘汰,尽管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相当重大的作用。同“唐朝犁”一样,孔子的以循循善诱为特征的启发式教育,在解计文看来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拿什么来替代孔夫子的理论呢?解计文说,就是他苦苦追寻、大力实践并收到奇效的“独立思考”教学法。
解计文的理论和实践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同时可以引发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许多思考。你可以说他叛经离道,可以说他特立独行,但仅凭他的勇气和执着,就值得我们向他致敬。
记者手记
在码这堆文字的时候,脑海里不时出现一个人的形象:一个高瘦的中世纪骑士骑一匹劣马,挺一支长矛,奋力向他想象中的巨人刺去……
把解计文比作唐·吉诃德,只是想说明他那种为了追求一种崇高的目标而奋不顾身的精神。
说当下中国的孩子苦难深重大概没有异议:被无情地剥夺一切兴趣和爱好,披星戴月疲于奔命,心理承受的压力非亲身不能体验。可悲的是,他们所遭受的这一切全是以为了他们的名义。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学校为畏途,他们只能通过自创的另类童谣抒发内心的郁闷:“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一个说不上有什么文凭、经验的草根阶层,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没有任何外来帮助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向现有的教育模式发起挑战。古人云:治乱须用重典,矫枉难免过正。在他一系列看似偏激的言论和行为的后面,也正折射出现行教育模式的呆滞和僵化。一种好的教育模式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绝不仅仅是面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解计文推崇“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角落里的人”,至少我们可以认定,他推行的教学模式起码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巨源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各地农村而来,朴实的农民以“在村里左右学不下不如来巨源试试”的心态把孩子送来,解计文却给了他们一个又一个惊喜。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我们希望,研究教育的专家关注一下这所特别的学校,为忻州基础教育的改革寻觅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