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加剧,华熙生物炮轰“重组胶原蛋白”概念

标签:
消费者投资者化妆品华熙生物清扬君 |
分类: 日化财经 |
化妆品行业的内卷,终于从暗流涌动演变成了公开互撕。
2025年5月17日,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熙生物”,证券代码:688363)通过公司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该文章直指券商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玻尿酸”技术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其技术落后。华熙生物强调,尽管浮躁的资本可能会让市场在短期内偏离主线,但真正的历史进程不会因此而改变。
华熙生物的这番言论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华熙生物自身就是胶原蛋白赛道的资深玩家——只不过,它的“重组胶原蛋白”业务推广得不太成功罢了。
玻尿酸概念被自己玩烂了
华熙生物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炮轰,颇有几分“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这家以玻尿酸起家的企业,近年来在医美护肤品领域堪称“造概念”的急先锋。从“万能的玻尿酸”能吃出水光肌,到“合成生物”概念的大力宣传,华熙生物没少给市场“画饼”。
可惜,这些故事讲得并不圆满——其玻尿酸食品在2023年被上海市消保委点名批评,实际功效遭到质疑,此后功能性食品业务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出现了急剧下滑。(详见文章《上海市消保委四问玻尿酸食品乱象 明天华熙生物要大跌?》、《合成生物“火出圈” 华熙生物股价不给力》)
而在2024年年报中,华熙生物甚至悄悄调整了功能性化妆品业务的名称,似乎有意淡化该业务下滑的痕迹。同时,新推出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似乎更具科学气息,更能吸引资本的眼球。
如今,华熙生物自身业务不断下滑,而竞争对手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却因“重组胶原蛋白”概念业务和股价双双暴增,风生水起。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因巨子生物市值暴涨,持股市值达443亿元,晋升为新一任陕西首富,热搜持续数天。在这种情况下,由董事长赵燕亲自操盘的华熙生物又坐不住了。
这里说“又”是因为华熙生物此前就对胶原蛋白概念有所质疑。
早在2023年4月3日,赵燕在业绩发布会上就指出,胶原蛋白添加到护肤品中只是“概念”,它吸收不了,不能在皮肤里形成保护膜。只有在创口、创伤等表皮受损情况下,胶原蛋白才有效。正常皮肤中,胶原蛋白无法起效,且资本市场认为胶原蛋白会替代其他产品也是不可能的。她还提到,目前没有企业能做出真正的类人胶原蛋白,其在医美填充中的效果有限,不能替代玻尿酸等产品,说胶原蛋白有支撑作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它只是多肽片段。(详见文章《赵燕炮轰胶原蛋白化妆品概念 能否改变华熙生物增速下滑趋势?》)
但问题在于,行业乱象的根源,恰恰是包括华熙生物在内的企业长期以来的“概念先行、功效夸大”的营销套路。
当“科技故事”沦为营销话术
当然,华熙生物炮轰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证券等10家券商也无可厚非。当下,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抱团造概念、鼓吹概念。作为券商,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更多是推波助澜,毕竟真正懂技术的人只是少数,而国内资本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概念炒作,只不过这次没有炒作“玻尿酸”而已。
华熙生物的这次发声,折射出整个化妆品行业的集体焦虑。在监管趋严、消费者日益理性的背景下,过去那套“造个新成分、讲个高科技故事、收割一波韭菜”的玩法越来越难以为继。
但可悲的是,行业的应对方式不是回归产品本质,而是陷入更疯狂的概念内卷。各种看似高大上的术语轮番登场,背后的科学依据却往往经不起推敲。当企业把研发精力都花在编造新名词而非提升产品力时,所谓的“科技创新”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
需要说明的是,清扬君不做判官,但清扬君清楚,无论是玻尿酸还是重组胶原蛋白,大多数消费者在短期内并无法分辨其科学真伪。他们所相信的,往往是各种电商平台的“种草”以及舆论宣传。在这种情况下,华熙生物的呐喊,无论对错,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遗忘。
清扬君点评:
华熙生物选择在此时开炮,或许正是嗅到了监管风向的变化。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对化妆品功效宣称的监管持续加码,上海消保委等机构也频频出手整治夸大宣传。当“万能成分”的神话一个接一个破灭,企业们不得不互相揭短以求自保。
而对消费者来说,这场闹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行业龙头开始互撕,那些曾被过度包装的概念终将现出原形。或许用不了多久,市场就会明白:决定产品价值的从来不是营销话术的花哨程度,而是实实在在的功效与体验。
值得说明的是,行业互撕不可怕,可怕的是撕完之后,大家继续换汤不换药地玩着同样的游戏。当“科技护肤”沦为话术竞赛,最终买单的,只能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注1:本文图片来自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和官网。
注2: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