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张怀瓘《文字论》
(2014-09-17 14:49:16)
标签:
文化文字论华阳孳乳浸多 |
分类: 书论资料 |
唐 张怀瓘《文字论》
华阳 校译
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题于竹帛,则目之曰“书”。文也者,其道焕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朝仪,人之文也。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远不经,可谓事简而应博。范围宇宙,分别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纪纲人伦,显明政体。1君父尊严,而爱敬尽礼;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贤达,莫不珍贵。
时有吏部苏侍郎晋、兵部王员外翰,俱朝端英秀,词场雄伯,谓仆曰:“文章虽久游心,翰墨近甚留意。若此妙事,古来少有知者,今拟讨论之。欲造《书赋》,兼与公作《书断》后序。王僧虔虽有赋,王俭制其序,殊不足动人。如陆平原《文赋》,实为名作,若不造其极境,无由伏后世人心。若不知书之深意,与文若为差别?虽未穷其精微,粗知其梗概。2公试为薄言之。”仆答曰:“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王曰:“幸为言之。”3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然须考其发意所由,4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著名。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其形悴者,其心不长。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别经旬月后见,乃有愧色。云:“书道亦大玄妙,翰与苏侍郎初并轻忽之,以为赋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极难下语,不比于《文赋》。书道尤广,虽沉思多日,言不尽意,竟不能成。”仆谓之曰:“员外用心尚疏。在万事皆有细微之理,而况乎书?凡展臂曰寻,倍寻曰常,人间无不尽解。若智者出乎寻常之外,入乎幽隐之间,追虚捕微,探奇掇妙,人纵思之,则尽不能解。用心精粗之异,有过于是。心若不有异照,口必不能异言,况有异能之事乎?请以此理推之。”
后见苏云:“近与王员外相见,知不足赋也。说云引喻少语,不能尽会通之识,更共观张所商榷先贤书处,有见所品藻优劣。二人平章,遂能触类比兴,意且无限,言之无涯,古昔已来,未之有也。若其为赋,应不足难。”苏且说之,因谓仆曰:“看公于书道无所不通,自运笔固合穷于精妙,何为与钟、王顿尔辽阔?公且自评书至何境界,与谁等伦?”仆答曰:“天地无全功,万物无全用。妙理何可备该?常叹书不尽言。仆虽知之于言,古人得之于书。且知者博于闻见,或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资,必不能得。是以知之与得,又书之比言,俱有云尘之悬。所令自评,敢违雅意?夫钟、王真、行,一今一古,各有自然天骨,犹千里之迹,邈不可追。今之自量,可以比于虞、褚而已。其草,诸贤未尽之得,惟张有道创意物象,近于自然,又精熟绝伦,是其长也。其书势不断绝,上下钩连,虽能如铁并集,若不能区别二家,尊幼混杂,百年检探,可知是其短也。夫人识在贤明,用在断割。不分泾渭,余何足云?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数百年内,方拟独步其间,自评若斯,仆未审如何也。”苏笑曰:“令公自评,何乃自饰?文虽矜耀,理亦兼通。达人不己私,盛德亦微损。”
其后仆赋成,往呈之。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并会。众读赋讫,多有赏激。苏谓三子曰:“晋及王员外俱造《书赋》,历旬不成。今此观之,固非思虑所际也。”万谓仆曰:“文与书,被公与陆机已把断也,世应无敢为赋者。”苏曰:“此事必然也。”包曰:“知音省文章,所贵言得失。其何为竞悦耳而谀面也已?赋虽能,岂得尽善?5无今而乏古,论书道则妍华有余,考赋体则风雅不足。才不共梁,已来并辔,6未得将宋已上齐驱。此议何如?”褚曰:“诚如所评,赋非不能,然于张当分之中,乃小小者耳。其《书断》三卷,实为妙绝。犹蓬山沧海,吐纳风云;禽兽鱼龙,于何不有?见者莫不心醉,后学得渔猎其中,实不朽之盛事。”7
1、孳乳:zīrǔ1. 生育;繁殖。汉 焦赣 《易林·震之萃》:“春生孳乳,万物繁炽。”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如仲春之月,草木奋发,鸟兽孳乳,此定气所化也。” 章炳麟 《五无论》:“诲之以断人道而绝其孳乳。” 派生;演变;滋生增益。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 仓颉 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
五岳四渎:原为名山大川名,相学借以指代面部器官或部位,据此测断人的福寿休咎。金张行简《人伦大统赋》云:"五岳必要穹与隆","四渎宜深且阔。"薛延年注云:"五岳者,额为南岳衡山,鼻为中岳嵩山,颜为北岳恒山,左颧为东岳泰山,右颧为西岳华山"。"四渎者,耳为江,口为河,眼为淮,鼻为济。"
城阙:城楼,宫阙。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①城门两边的望楼。 ②都城;京城:心存城阙。 ③帝王居住之处;宫阙:九重城阙烟尘生。
朝仪:朝仪是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是以八荒籍矣。纪纲人伦,显明政体。”上海书画出版社86版《法书要录》作“是以大荒籍矣。纪纲人伦显明,”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大荒,指边远荒凉的地方。以“大荒”命名的地区或者国家通常都是极指其偏远荒凉。有时也指大灾。在《山海经》中,海内、海外、大荒指的是时空中历史的远方。相比较而言,海外比海内的年代要更久远,大荒是比海外、海内更为遥远的时代或者说时空距离。《山海经》中的《大荒四经》具体可能是商朝及其四方区域的地域考察记录。
2、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三坟 :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五典 : 1.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2.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 3.泛指古代典籍。 4.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苏晋(676—734),唐代 诗人,数岁能属文,作《八卦论》。吏部侍郎房颖叔、秘书少监王绍,见而叹曰:“后来之王粲也。”应进士,又举大礼科,皆上第。先天中,累迁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明皇监国,每有制命,皆晋及贾曾稿定。数进谠言,以父珦年老,乞解职归侍。开元十四年,为吏部侍郎。知选事,多赏拔。终太子左庶子。诗二首。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凉州词》之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僧虔(426—485年),字简穆,琅琊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 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等。
王俭(452—489) 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字仲宝。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王俭1岁时,父被害,为叔父所养。自幼勤学,手不释卷。宋明帝时,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18岁时成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后辅佐齐太祖萧道成即位,礼仪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升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兼丹阳尹。齐武帝时任侍中、尚书令,领国子祭酒、太子少傅,卫军将军,中书监,死后谥文宪。
陆平原: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吴 ·华亭)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东吴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虽未穷其精微,粗知其梗概。”上海书画出版社86版《法书要录》作“虽穷其精微,粗知其梗概。”
3、王曰:“幸为言之。”上海书画出版社86版《法书要录》作“王曰:“幸以木石言之。”
4、“然须考其发意所由” 上海书画出版社86版《法书要录》作“王曰:“然虽考其发意所由”
5、钟王:指的是钟繇和王羲之,他们树立了楷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代学习书法者都以“钟王”为宗法。
虞褚:指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与褚遂良。
张有道:王愔的《文字志》说张芝:“太尉辟,公车有道征,皆不至,号张有道。”说朝廷知他有学问高操,就征召他做官,但张芝不就,他不就的原因,是想“信道守真,知命乐天。”(汉赵壹《非草书》语),张芝在写给朋友朱使君的信中说:“养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衅,妖不自作。”就是说自己已走上了一条信奉道教,养真气而内守的隐士之路。
攫拏(jué ná)1.亦作"挐攫"。2.以爪相持。3.猎取;捕捉。4.争夺。5.张牙舞爪。
蛟螭:jiāo chī(1).犹蛟龙。亦泛指水族。汉 扬雄 《羽猎赋》:“探巖排碕,薄索蛟螭。”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倚天长剑泣蛟螭,那怕金垒汤池。” (2).指器物上的螭形图案。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蛟螭露笋簴,缟练吹组帐。”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3).指形似蛟龙的拐杖。
蚴蟉 yòu liào亦作“ 蚴虯 ”。 1.蛟龙屈折行动貌。 汉 贾谊 《惜誓》:“苍龙蚴虬於左驂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南朝梁 江淹 《赤虹赋》:“俄而赤蜺电出,蚴虯神驤。”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闪红惊蚴虬,凝赤耸山岳。”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2.树木盘曲纠结貌。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二:“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李邺嗣 《得杖》诗:“山魈不敢争,空潭戏蚴蟉。”3.书法夭矫飞动貌。《法书要录》卷四引 唐张怀瓘 《文字论》:“僕今所制,不师古法……务於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 清 钱谦益 《渡淮闻何三季穆之讣以代哀诔》诗:“江山胸鬱蟠,蛇龙笔蚴蟉。”
褚思光、万希庄:二人无考。
包融(695-764),汉族,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唐朝著名的诗人。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其子包何、包佶,世称二包,各有集。包融之诗,今存八首。
“赋虽能,岂得尽善?”上海书画出版社86版《法书要录》作“王曰:“己赋虽能,岂得尽善?”
6、“才不共梁,已来并辔,”上海书画出版社86版《法书要录》作“王曰:“才可共梁已来并辔,”
7、《书断》是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张怀瓘著。在张怀瓘的多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书断》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能”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断》上卷叙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每体都有一篇赞,实际上是比较系统地论述字体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书体分论。神品25人(除各体重复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体重复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体重复外,得35人)。前列姓名,后为小传,传中又附录38人。各品诸小传以时代为次序,全书最后有《总评》一篇,创稿于开元甲子(公元724年),脱稿于丁卯(公元727年)。诸传征引繁博,资料丰富,自谓“不虚美,不隐恶,近乎马迁(司马迁)之书也”,可见作者撰写态度是比较严肃的。唐张彦远编辑《法书要录》,辑录这部书的全文,可见此书在唐代已得到重视。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谓此书征引繁博,颇多佚闻,其评论亦极有斟酌。《书断》是一部书法品评论著,全书一共有三卷。该书初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成于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录皆古今书体及书家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记述颇详。书前总序云:“辄欲芟荑浮议,扬摧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纷孥之结。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概述了全书宗旨。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赞,末为总论一篇,对各种书体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尽行备述,从而,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般规律。中卷与下卷,各以能书者分神、妙、能“—品”,每品亦各以体分。共列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者,得十二人),妙品九十八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九人),能一百零七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五人)。前列姓名,后附传记,传中附录)十八人,所记周详,评论亦公,使人们能知人论世,明其品第,了解其特征和源流。书家神、妙、能“三品”之目,实由此书所创。此书包括了书体演变和历代书:作品选评等两大部分,罗列详尽,互相比较,剖析精切,颇多创见,而自成一个完的体系。同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全载其文,可见,当时《书断》一书已为世人所重。宋代书法家朱长文(1039—1098年),字伯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仿其体例,著有《续书断》一文,列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附下九人,共九十四人,继续按神、妙、能“三品”之分,评述唐宋时期各等书家之得失,以补《书断》之所缺,亦可引作参考。传世有《百川学海》本、《格致丛书》本和《说郛》本等,流传较广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