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要录之二十五 何延之《兰亭记》
(2014-02-27 14:45:43)
标签:
何延之《兰亭记》华阳校译文化 |
分类: 书论资料 |
何延之《兰亭记》
华阳 校译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字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1,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2,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3。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4。
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5。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6。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薈已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于释教,故号所住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尝于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7。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殁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8。
翼遂改冠微服,至湘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堈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堈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
初酝一堈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莫,步月共俳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叶风飘。
妍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其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弄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有墨敕,可报汝都督齐善行。”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在伪夏之时为右仆射,以用吾黄门庐江节公及隋黄门侍郎裴矩之策,举国归降我唐,由此不失贵仕,遥授上柱国金印绂绶,封真定县公。于是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疋,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恡,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用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啜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9。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代之珍宝,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牛,时随牒适越,航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辩才弟子玄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佺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潜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玚之族10。
长安二年,素师已年九十二,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之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其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 (彭年) 、明 (察微) 、温 (抱直) 、超(令叔)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须知者亦无隐焉。
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代之修禊,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术艺,迹逾华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承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宣敕,内出绢三十疋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施,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私忽临,沉疴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
1、穆帝,名司马聃(公元343-361年),字彭子。东晋第五代皇帝,庙号孝宗。在位344年—361年,晋穆帝是晋康帝之长子,母褚蒜子。康帝死后继位,时年仅2岁。在位17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南)。曾用年号: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其妻何法倪谥号为德章皇后。
2、孙统[约公元三二六年前后在世]字承公,太原中都人,孙楚之孙,著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生卒年不详,约晋成帝咸和初年前后在世。与弟绰及从弟盛过江。诞任不羁,而善属文,时以为有祖风。征北将军褚裒命为参军,辞不就。家于会稽,性好山水,乃求为鄞令,转任吴宁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游名山胜川。后为馀姚令,卒。
孙绰(314—371):字兴公,东晋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楚的孙子。为廷尉卿,领著作。少以文才称,温、王、郄、庾诸君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尤工书法,张怀瓘书估列入第四等。《晋书本传、法书要录》。曾任临海章安令,在任时写过著名的《天台山赋》。其善书博学,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卒年五十八。
王彬之,字道生,广汉(今四川遂宁)人,曾为殷浩僚佐。代表作品:《兰亭诗》作品欣赏:《兰亭诗两首》丹崖竦立,葩藻英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沈。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
郗昙(320年-361年),字重熙,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晋官员,太尉郗鉴次子,司空郗愔之弟。官至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曾与北方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进行战争,但失败而回。咸和四年(329年),父亲郗鉴因平定苏峻之乱而进爵,本爵高平侯则改封郗昙为东安县开国伯。郗昙成年后,获司徒王导辟为秘书郎,当时朝论因为郗昙是名臣之子,屡以法制阻限他升迁,故郗昙三十岁时才转任通直散骑侍郎,后迁中书侍郎。抚军将军司马昱后任命他为司马,后郗昙又先后任尚书吏部郎及御史中丞。 升平二年(358年),北中郎将荀羡患病,郗昙被任命为其军司,加散骑常侍。同年年末,荀羡因病被征还,郗昙接任其职,任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下邳。次年,朝廷命豫州刺史谢万攻下蔡,郗昙攻高平,同时领兵攻伐前燕。当时谢万打算进兵入援洛阳,但此时郗昙因病退屯彭城,谢万却因此而以为这是因为前燕军队强盛的反应,故此仓卒退兵,于是谢万军队自行溃败。因为此败,郗昙被降为建威将军,而河南诸郡亦被前燕攻陷。升平五年(361年)郗昙去世,享年四十二岁,谥号为简。子郗恢嗣,官至征虏将军、秦雍两州刺史。后被殷仲堪所杀。女郗道茂为王献之第一任妻子。郗昙善草书。唐窦臮《述书赋》卷上曰:“密壮奇姿,抚迹重熙。若投石拔距,怒目扬眉。”郗昙与兄长郗愔皆崇信天师道,与信奉佛教的何充兄弟被谢万讥讽:“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 郗昙与姐夫王羲之交情非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在郗昙墓中陪葬,后因战乱被军阀掘墓盗出。
王蕴,字叔仁,孝武定皇后父,司徒左长史蒙之子也。起家佐著作郎,累迁尚书吏部郎。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蕴无所是非。时简文帝为会稽王,辅政,蕴辄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补吴兴太守,甚有德政。属郡荒人饥,辄开仓赡恤。主簿执谏,请先列表上待报,蕴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饥馑,若表上须报,何以救将死之命乎!专辄之愆,罪在太守,且行仁义而败,无所恨也。”于是大振贷之,赖蕴全者十七八焉。朝廷以违科免蕴官,士庶诣阙讼之,诏特左降晋陵太守。复有惠化,百姓歌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馀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其後他回到吴地建立了支山寺。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SPAN>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於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到的见释。对于<</SPAN>庄子>的<</SPAN>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後来他去剡地(今浙江嵊县)经会稽郡时,与王羲之晤面,王请他住在灵嘉寺。以後移到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年)以後,曾屡次派人徵请。他于是又到建康,住在东安寺。在晋京停留将近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了他很优厚的馈赠和照顾。太和元年(366年)去世,年五十三岁。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恭逢晋代支遁法师圆寂纪念日。
3、蚕茧纸: 汉用蚕茧壳制成的纸,取其洁白缜密。《事类赋》卷十五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 王羲之 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清郝懿行《证俗文》卷七:“若乃古之名纸有侧理纸、蚕茧纸。《世说》纸似茧而泽也, 王右军书《兰亭记》用之。案今高丽纸以绵茧造者。”
鼠须笔:毛笔的一种。①以老鼠胡须制作的毛笔。《辞源》中“鼠须笔”条:“用老鼠胡须做成的毛笔”。尝有好奇而研求古法者,曾以重金向粤东购买鼠须,制成笔,经使用劲健同兔毫。②即以松鼠之胡须制作的笔。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非老鼠之胡须所制。鼠须笔始于汉代。当时书法大家张芝、钟繇皆用鼠须笔;晋书圣王羲之从中得到启发,用鼠须笔写下了绝世佳品《兰亭序》。鼠须笔挺健尖锐,与鬃毫相匹敌,今鼠须笔制法已失传。笔店所售鼠须笔,皆以紫亳充当,已名存实亡。王羲之《笔经》的记载中也引用了“世传”二字。有些历史文献对鼠须笔的存在也持怀疑态度,如《文房谱卷一》载“鼠须甚难得”。
4、祓禊:祓(fú)禊(xì):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 薛君 《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笃 《祓(fú)禊(xì)赋》)。 三国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刘桢《鲁都赋》)。古代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发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5、谘议zī yì:谘询议论。《三国志·魏志·田畴传》:“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 唐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每游 韦 杜 间,必过 琚 家。 琚 所谘议合意,益亲善焉。” 明 许浩 《两湖尘谈录》:“ 张太后在上有拥怙之功,凡事专任三杨 。百司奏事,必命中使谘议,然后裁决。”
6、克嗣良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同“克绍箕裘”。良裘 : 1.精制的皮衣。古代供君王所服。 2.《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孔颖达疏:"言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后以"良裘"喻先辈高超的技艺。
簏lù:竹箱:书簏。〔簏簏〕形容下垂。用竹篾编的盛零碎东西的小篓。
永欣寺:秦初年间,湖州市善琏镇叫西堡村,据传村东南有座寺院-永欣寺,庙中住持和尚法名善真,曾将落难的蒙恬将军收留寺中,这样,蒙恬得以“造笔”,继而与“笔娘娘”卜香莲有了一段“英雄救美”的爱情故事。然而,永欣寺远近闻名,是与智永和尚相关。智永,南朝陈隋间僧名法极,俗姓王氏,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早年与兄孝宾一起出家为僧,世号智永禅师,简称永师。说起智永出家之永欣寺,并非一般寺院,此寺本是王右军旧宅,不知何时施为寺院,初名云门寺,亦有称原为嘉祥寺者。据《会稽志》称:僧智永与其兄惠欣皆出家本寺,梁武帝以二僧德高,能崇释教,特以二僧之名,各择取一字,赐新额为“永欣寺”。名贤古风,加之寺名由梁武帝亲题,使永欣寺成为江南越中名刹。当时寺庙中有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地藏殿,厢房等等。在民国时已废,2005年,湖州南浔区政府批准永欣寺作保留寺院,移址笔祖梦公祠边重建。永欣寺于2005年9月16日开工重建,整个工程分3期,建筑布局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这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寺院将和蒙公祠、蒙溪公园、湖笔一条街连在一起组成湖笔文化园,成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新建永欣禅寺的第1期工程大雄宝殿已于2008年落成。上海市人大常委、湖州籍著名书画家汤兆基,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著名书画家闵学林分别为大雄宝殿和永欣禅寺题了字。目前已竣工的有东厢房、念佛阁、地藏殿、财神殿、客堂,天王殿尚在建设中。
嘉祥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县三甲乡赤祥村,在城南秦望山麓,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至太元三年(公元378)间,会稽郡守王荟创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道壹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7、恩赉ēn lài:犹恩赐。《宋史·外国传六·大食国》:“ 真宗不欲违其意,俟其还,优加恩赉。”《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九:“天启六年三月(甲辰朔)壬寅,得旨:朕嘉宁远捷功,年来仅见。内外大小臣,恩赉宜均。……袁可立各赏银三十两,紵丝二表里。”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宠赐》:“臣妾过蒙恩赉,不胜荣幸。”《清史稿·诸王传一·傅喇塔》:“﹝ 兴兆 ﹞袭辅国公,事 高宗 ……屡荷恩赉。”
8、房玄龄(579年~648年),名玄龄,字乔(另一说名乔,字玄龄)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因其善于谋,与杜如晦合称“房谋杜断”。
萧翼,江南大姓萧家出身,梁元帝的曾孙。唐贞观年间曾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
9、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均精徵入神。《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赵模,太宗时翰林供奉拓书人,太子右监门府铠曹参军。正书字画甚工。《宣和书谱》载“模喜书,工临仿。始习羲献,学集成《千文》,其合处不减怀仁,然古劲则不迨。”唐太宗在喜获《兰亭》之后,曾命赵模与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与近臣。《宣和书谱》称宋内府曾收有《模集千字文》,然传世书迹仅见《高士廉茔兆记》。《高士廉茔兆记》,许敬宗撰,赵模楷书,永徽六年(655年)立石。其书方整秀逸,明代学者赵崡《石墨镌华》有“大类欧、虞”之评,至刘熙载《艺概》则谓其精熟遒逸,比肩王知敬。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赵模亦有较高评价:“赵模之《兰陵公主碑》、《高士廉茔兆记》、《崔敦礼碑》体皆相近,皆清朗爽劲,与欧虞近者也。”,康氏谓《兰陵公主碑》、《崔敦礼碑》出自赵模手笔,虽为有显误,然亦可见其对赵模之推重。
10、“左右千牛卫”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朝。 “左右千牛卫”正式得名,始于唐代。当时,“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之二,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事迹: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
唐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唐太宗召见群臣,毫不掩饰地说:“朕梦寐以求右军兰亭帖,谁能用计从辩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尚书扑射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梁元帝的曾孙,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担当此任。唐太宗召见萧翼,萧翼奏道:“陛下!我若作为公使去取兰亭帖是行不通的,请陛下给几件王羲之父子的杂帖,让我私自行动。”
萧翼换上了黄衫,打扮成山东书生的模样,随商船来到山阴永欣寺。他选择太阳快落山进寺,缓步而行,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来到辩才的寺院时,故意停步不前。辩才见这位气宇不凡的游客,便上前施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师,快哉!快哉!”当晚辩才请萧翼进房用茶,两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皆觉相见恨晚。辩才见萧翼不同常人,便心生疑窦,酒后赋诗,以探虚实。诗云: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为了打消辩才的疑虑,当场也和了诗,两人尽欢通宵。临别时,辩才依依不舍,请萧翼方便时再次光临寒寺。隔了几天,萧翼带来美酒看望辩才,如此往返两三次,辩才羡慕萧翼满腹经纶,疑团也就渐渐消失了。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识贡图》书帖请辩才指教,辩才赞叹不已。从这以后辩才对萧翼更是无话不说。闲谈时,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槛内的兰亭帖拿下来给萧翼观看。看后,萧翼故意说是假的,于是引起二人争论不休。
辩才自从将兰亭帖给萧翼看后,就不再藏在屋梁上了。把它和萧翼带来的御府二王杂帖一起放在书桌上。一天,萧翼趁辩才外出做客,来到了方丈室,他请小和尚打开门,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了。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将兰亭帖和和御府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走了。
萧翼得到了兰亭帖,便来到了永安驿,告诉驿长陵愬,亮明是本朝御史,有皇上的御旨,请驿长急告都督。都督齐善行接到传信,急忙前来拜见萧翼。齐都督看过御旨,急派人召辩才见萧御史。辩才一见原来御史就是萧翼,惊奇不已。萧翼彬彬有礼对辩才讲明自己奉皇上旨意,前来取兰亭帖。现兰亭帖已到手,特来与大师道别。辩才听后,当场昏倒在地。待他醒过来时,萧翼已驱车回京城去了。
萧翼智取墨宝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宴席上唐太宗当众宣布:房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尺。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辩才犯欺君之罪,本应加刑,因年迈获免。唐太宗宽大为怀,还赐给他谷物三千石。辩才深感皇恩,将赐物变卖,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置在永欣寺内。他因兰亭帖一事欺君受吓,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
关于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萧翼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二是萧翼因骗的兰亭集序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贞观之治》用的是第二种说法,但史学界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一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