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追逐下绽放的善良人性之花——晓苏短篇小说《花被窝》赏析
(2011-10-18 15:38: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评 |
利欲追逐下绽放的善良人性之花
——晓苏短篇小说《花被窝》赏析
在《收获》(2011年第一期)上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花被窝》,颇堪回味。
粗粗看过去,这是一个传统的“红杏出墙”的故事;但小说一波三折之后,却柳暗花明般生出无限美好善良的新意,以此足以见出作者的文思不俗及立意之巧。
乡村女子秀水偶尔与来家修电视锅盖的李随产生情愫,两人有了二次秘密的约会。事后秀水担心婆婆已发现了这秘密,会告诉成年在南方打工的丈夫,而毁了这家,于是,前思后想,提心吊胆,想如何才能封住婆婆的口。最后想到的办法是尽量讨好以前一直很讨厌的婆婆。而此时婆婆早被她赶出了家里楼房,一人孤零零住在老屋的破房子里。婆婆对媳妇的热情举动虽然很惊讶,但还是高兴地接受了。小说的结尾是,婆婆要去邻村看望每年都要去看一次的一个表舅母,而秀水与李随又得到了一次偷情的机会,就在这次约会中,秀水从李随口中得知,婆婆念念不忘的这个表舅母的丈夫,其实正是婆婆年轻时最爱的情人。秀水喜出望外,释去了心中所有的忐忑不安。晚上婆婆回家时,满心欢喜,真心实意地与婆婆推杯换盏,婆媳俩气密无间,相融如水。小说的最后一句是:“后来,两个人都有点醉了。”
小说的新意奇巧处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看这小说过程中,心灵总是怀着一种紧张感。婆婆的充满悬念的问话和动作,让秀水提心吊胆,疑虑重重,婆婆对秀水的偷情真相似乎已经洞若观火,昭然若揭,此时只不过隐忍不发而已。婆媳之间的这种对峙猜疑成为小说唯一的焦点,按照正常的路数,矛盾很可能激化,偷情变成失礼失义;再按照流行的俗套,还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第三者插足的凶杀案之类。这样小说虽然热闹,但平庸,新意毫无。作者的聪明处就在于,他并不想讲一个老套的偷情的故事,他只想将读者的好奇心引向小说魅力之源——张力,以此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欲罢不能,最后让读者的自以为是统统落空,却又不得不对作者的设计佩服之极。这就是小说的最出彩之处。
作者把这种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先是两人偷情时在前两天刚洗过的花被窝上不慎留下污渍,秀水只好把这块地方用水洗过,再放出去晾晒,却不料引起婆婆的怀疑;之后婆婆又多次提起过李随的事,让秀水战战兢兢。婆婆到底发没发现两人的隐情,小说没有挑明,但是,婆媳两人在情感上出轨的相似点却像是一种血脉上的继承,小说结尾时叙述的婆婆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使得两人最终在情感上找到了共鸣、依托和安慰,最终皆大欢喜,实在是温暖而甜蜜。
二、
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无论是表现人性之美或丑,如果简单从概念出发,都很容易步入误区,走入极端,走火入魔,写得矫情虚假,不能给人真切的印象。“偷情”(或婚外恋)这样的主题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是,它依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偷情”当然也有美丑之分,就看作者是从怎样的人性基础、生活背景上来展现。人的七情六欲是难以遏制的,它可能是罪恶之源,也可能成为善良之花,这都是生活中常常存在的真实,只有细心的体悟生活的作家才能够真切地把这种美丑表现出来,以打动读者。
秀水之前对自己的婆婆显得刻薄、厌恶、根本缺乏孝顺的美德,而现在的“红杏出墙”行为更使她对婆婆充满戒心。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完全有可能激化。然而,秀水毕竟只是个乡下女人,并非大奸大恶之人,本质上还是一个朴实的人,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家,这也就为矛盾的消解提供了合理的基础。所以,小说情节的发展就演变为因为害怕事发就变得小心谨慎,礼貌周到,于是就从厌恶婆婆变得讨好婆婆,一件坏事却成为了好的转机。更有趣的是,婆婆的偷情故事让小说的主题向着人性美的方向演进,婆媳两辈偷情故事的呼应,竟彰显了一种情欲之美,人性之美,偷情并不让人觉得丑恶,反让人感到温暖和理解,甚至美好。这番主题的宣示颇具新意,又贴情入理。作者称得上是一位不俗的巧手。
说实话,现在要想读到这么精彩的短篇小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以见得:一、现在肯老老实实写短篇的作家已是少而又少。现在的作家通常都是眼高手低,不屑于写短篇小说的,一开手就是长篇,最起码也要个中篇。大概认为短篇有些小儿科。殊不知短篇最是个见功夫的细致的技巧活,一般人根本驾驭不了的,总是费力不讨好。所以许多人的不写短篇不是不屑为,而是不能为。二、现在的作家能够从现实生活小事中发现人性之真善美丑的人也属凤毛麟角。很多人只关注些热闹的具有轰动性娱乐性的内容,创作时总难免有些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嫌疑,实际上是缺乏一种最基本、朴实的作家素养:即从生活出发,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三、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虽然有情节,有人物,但是却没有个性,所以这类作品充其量是在讲故事,但不是在表现人性,也不是在表现生活。《花被窝》与这些作品截然不同,充分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