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都知道,物体一般都是热胀冷缩,但有一种“热缩管则完全相反。这种管子看上去与普通的塑料管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沿着直径方向收缩。这种管子特别适合用于电线或者焊点的绝缘保护。在使用时,只需要先将它套在金属部件外部,然后对其加热,收缩后的管子就会牢牢覆盖在导线外部。
那么为什么热缩管遇热不仅不膨胀,反而会收缩呢?这是因为它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memory polymer)制成的。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材料看起来能够“记住”自己之前的形状。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典型应用——热缩管 (图片来源http://www.gomog.com/allmorgan/soldering.html)
那么形状记忆聚合物的“记忆力”是如何实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做几个小实验。
塑料与橡胶:我们其实是一家人
只要稍微用力拉伸一块橡胶,我们可以把它拉得很长,但只要一松手,它马上又会恢复原状,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弹性。橡胶为什么会有弹性呢?构成橡胶的聚合物分子实际上处于液体的状态。没有外力时,这些分子像是蜷缩在一起的线条,遇到外力时,它们很容易被拉直,橡胶也就因此随之变形。如果继续用力拉伸,橡胶就会像水一样流动了?非也。构成橡胶的聚合物分子事先已经通过共价键彼此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网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生了交联。由于网络结构的存在,橡胶分子只能被拉伸,彼此之间却不能进一步被拉开,而且这种拉伸的状态并不是很稳定,一旦外力消失,橡胶很快就会回到更加稳定的初始状态。
然而如果把这块橡胶浸泡到液氮中一段时间然后再取出,我们会发现橡胶的弹性完全消失了,变得像塑料一样硬邦邦的。这是因为常见橡胶的熔点或者玻璃化转变温度都显著低于室温,这保证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能够充分展现出弹性。然而液氮的沸点低达-195.8 oC,远低于常见橡胶的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橡胶泡到液氮中后就 “面目全非” 了:在如此低的温度下,它们无法再展示出弹性,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的典型特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种高分子材料究竟是橡胶还是塑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所处的温度。室温下的橡胶到了低温环境中就有可能变成塑料,同样,室温下的塑料在高温下也可以变成橡胶。例如聚己内酯这种聚合物能够结晶,熔点在60 oC左右,因此室温下它是典型的塑料。但如果把聚己内酯通过化学反应交联起来,然后浸泡到沸水中或者用火去烤,它就会变得像常见的橡胶一样伸缩自如。
下面让我们再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经过交联的聚己内酯加热使其展现出橡胶弹性,用力将它拉伸,在保持拉伸的状态下将它冷却到室温,然后撤去外力,会观察到什么?显然,即便外力撤除,这块材料也不再能够恢复原状,而是会继续保持被拉伸的状态。这也不难理解:我们将橡胶先拉伸再降至它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处在被拉伸状态的橡胶分子由于失去了流动的能力,即使外力撤除也不会回到原来的形状。但如果我们把这块材料再次加热到聚己内酯的熔点以上,随着橡胶弹性的恢复,它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形状。如果我们将经过交联的聚己内酯制成管状,在高温下令其沿着直径方向膨胀,然后在保持膨胀状态的前提下冷却到室温,我们得到了什么?刚才介绍过的热缩管!
通过以上这几个实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所谓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实际上是巧妙地利用了塑料与橡胶截然不同的力学性质,以及二者的互相转化。在聚合物的熔点或者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了讨论方便起见,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这两个温度统称为“转化温度”)以下,它们可以处于不同的形状,但当温度升高到转化温度以上,它们总是会回到同一个形状,看上去就像是能够记住这个永久的形状。这也就是形状记忆聚合物这一名称的由来[1,2]。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基本原理:在转变温度以上,材料具有弹性,如果用力将材料由永久形状B变为临时形状A,并在保持外力的情况下将材料降温至转化温度以下,随着弹性的消失,临时形状A就被固定下来。当材料重新升温至转变温度以上时,随着弹性的恢复,材料又会回到永久形状B. 图中黑色小球表示交联点。(图片引自参考文献[1])
利用形状记忆聚合物,我们可以实现许多奇特的功能。除了前面提到的热缩管,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制成“智能”的医用缝合线。有些形状记忆聚合物的转化温度仅仅略高于体温,如果先把它们的丝线在转化温度以上做成较为收紧的形状,用力将它拉直然后迅速降温,再用它去缝合伤口,我们无需特别用力,只要将伤口大致连接起来,当材料温度升高到转变温度以上时,它会重新回到螺旋形状,从而自动将伤口收紧[3]。

利用形状记忆聚合物制成的缝合线,无需特别用力,借助温度上升就可以将伤口紧密缝合 (图片引自参考文献[3])
形状记忆聚合物 vs. 形状记忆合金
虽然本书的讨论重点是高分子材料,但既然提到形状记忆聚合物,我们就不能不介绍一下另一类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形状记忆合金。
与形状记忆聚合物相似,形状记忆合金也能在低温下处于不同的形状,但温度升高后总是回归同一形状,然而这两种材料记忆效应背后的机理却大相径庭。形状记忆合金之所以能够“记住”自己的形状,是它们在不同的晶体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结果。当温度升高时,形状记忆合金会从被称为马氏体的晶体结构转化为另一种晶体结构—奥氏体,而随着温度的降低,奥氏体又会变成马氏体。在马氏体和奥氏体的转变过程中,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但金属的宏观形状保持不变。
形状记忆合金处于奥氏体形态时较为坚硬且难以变形,但当它们处于马氏体形态时,在外力作用下,其微观晶体结构很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宏观形状随之改变。当外力撤除后,变形后的晶体结构仍然会被保持,因此新的形状就会被固定下来。如果把变形后的形状记忆合金加热到马氏体-奥氏体转变温度以上,随着晶体结构重新回到奥氏体,合金的宏观形状也回到初始的状态,看起来就像是合金能够记住自己的形状[4]。
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的转变不仅取决于温度,还与合金受到的外力有关,外力越大,马氏体结构就越稳定。由于这个特点,处于奥氏体结构的形状记忆合金还能够表现出另一种有趣的性质。奥氏体比较坚硬,很难改变形状。但如果我们施加的力足够大,奥氏体形态就有可能被转变为马氏体形态,此时形状记忆合金就会变形。但当外力消失后,马氏体不再稳定,会重新变回奥氏体,于是形状记忆合金又恢复到原先的形状。形状记忆合金的这种特性与橡胶的弹性有些类似,但机理完全不同,因此常常被称为“伪弹性”或者“超弹性”[4]。如果用这样的合金做成眼镜框,眼镜框在遇到外力时会变形,但外力撤除后就会恢复原有形状,因此不易损坏。

形状记忆合金的伪弹性效应原理示意图
那么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形状记忆合金谁更胜一筹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能视具体的应用需求而定。形状记忆合金的强度要远远高于形状记忆聚合物,但形状记忆聚合物确实具有许多形状记忆合金难以比拟的优势,例如形状记忆聚合物不仅不需要较高的温度就可以进行加工、生产成本也低于形状记忆合金,而且它的形状记忆效应可以体现在更大的形变范围内。另外,一些形状记忆聚合物能够在体内被降解为无毒无害的成分,非常适用于植入式的医疗器械,而形状记忆合金则很难做到这一点[5]。因此,形状记忆聚合物来备受重视,发展很快。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近年来研究人员玩出了哪些新花样。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Marc Behl, Andreas Lendlein, “Shape-memory polymers”, Materials Today, 2007, 10(4), 20
[2] Tao Xie, “Recent advances in polymer shape memory”, Polymer, 2011, 52, 4985
[3] Andreas Lendlein, Robert Langer, “Biodegradable, Elastic Shape-Memory Polymers for Potential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cience, 2002, 296, 1673
[4] L. Sun, W.M. Huang, Z. Ding, Y. Zhao, C. C. Wang, H. Purnawali, C. Tang, “Stimulus-responsive shape memory materials: A review”,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2, 577
[5] C. Liu, H. Qin, P. T. Mather, “Review of progress in shape-memory polymers”,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2007, 17, 154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