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健康

标签:
心理健康情感 |
分类: 情绪世界 |

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比较权威的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该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提出过很多不同的标准,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适应和发展始终是考察心理健康的基本立足点。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的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才能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积极变化。这两个概念既是密切联系的,又是互相区别的。适应侧重于个体和现实的关系,而发展指向个体与环境的未来状况。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好。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因此,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也就不同。具体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提出以下标准:
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2.情绪乐观稳定,心境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之中;
3.意志坚强,有一定的耐挫折能力;
4.人格完整,与学生的角色相称;
5.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并接受自己;
6.能与同学、老师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
7.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