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母与养父争女 谈青春期心理

(2012-02-23 14:18:34)
标签:

生母

养父

争女

青春期

心理

育儿

分类: 亲子教育
导语:13岁的女孩惠惠在她两个月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送给农村的养父母抚养,养父母一直对惠惠疼爱有加。如今养母已经去世,养父一家十分贫穷,而惠惠的亲生父母已经成为了身家数亿的成功人士。他们想要回惠惠给她以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并已经和惠惠的养父达成了协议。然而不仅惠惠的养父舍不得这个女儿,而且惠惠也舍不得养父,她为此徘徊不定。惠惠觉得养父那边没有学习压力非常轻松,而生母这边则是各种条件优越。这条“生母与养父争女”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绝大多数人认为惠惠应该在生母身边读书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但也有人认为这件事应该由惠惠自己做决定。

    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还是先感到了一丝温暖的,毕竟无论是生母还是养父,都对这个13岁的小女孩充满了关心和爱护之情。这和以前曾经出现过的类似于“孩子被生父母遗弃”啊“孩子遭到养父母虐待”啊都要好得多。而且,女孩惠惠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她并没有被生母这边的奢华完全吸引,她仍然难以忘记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懂得报恩的孩子,一个对养女视如己出的养父,一个满怀歉意试图尽量弥补的生母构成了新闻的主体,无论如何,这背后的亲情还是令人感动的。惠惠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她既有关爱自己的双重父母,也有一颗感恩的心。

    眼下,惠惠面临选择,她的养父和生母也同样面临选择。这件事看似是生母与养父争女,其实是双方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至于大众的选择,我认为当然是有道理的,而且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惠惠今年13岁,正好是人生中最应该注重学习的阶段。毫无疑问,生母所在的大上海能给惠惠更多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这一点养父那边自己心里也很清楚,甚至惠惠自己也明确的表达了这种看法。可是事情就这么简单吗?为什么惠惠仍然徘徊不定?我认为:惠惠舍不得的有两条:一是养父的恩情,二是养父那边宽松的环境。前者大家都很清楚,但后者却是大家容易忽略到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和青春期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生母与养父争女。生母养父均无可厚非。但双方的协议却值得商榷,虽然双方约定了可以经常走动,但补偿十万元这样的事情容易被理解为“买断抚养权”。这不仅违背亲情,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其实是同样大的,十三年的亲情也绝非十万元就能买断。倘若真的买断了,那么恰恰是一种悲哀。对于13岁的女孩惠惠来说,如果她经常听到生母提及“我已经给了你的养父十万块钱”这样的话,肯定她的内心也会有微妙的变化。要么觉得自己成为了商品,不被尊重。要么她会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侮辱,感情被用金钱交易了。13岁惠惠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是很敏感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她。惠惠的生母与养父只顾争女,估计忽略了这一点。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容易产生对家长的不满。但她却对养父难以忘怀,说明养父在她心里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惠惠的生母现在的做法实际上是尽量让惠惠和养父少接触,但是这很难做到。而且一旦让惠惠产生对生母的反感,那将是很糟糕的后果。生母这样做,也无异于在把惠惠“往外推”。

    还有,青春期的惠惠已经容易开始产生对压力的反抗和逃避,这一方面是自然而然的,会出现在任何一个这样年岁的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以前养父对惠惠宠爱的很,给她的环境非常宽松。惠惠乍一接触到充满压力的上海学习环境,难免会想到逃避。这一点,大众是容易忽略的。大众的心态都和父母差不多,都希望孩子好,所以给他们安排这个安排那个,但却总是忽略孩子的需求,由此难免产生矛盾。惠惠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养父的恩情,更有那边宽松的生活环境。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算惠惠的养父从此消失,惠惠也很难在上海的生母这边很好的生活。

    另外就是关于惠惠的生母和养父的一些心态,他们的心态都可以理解、但是他们未必清楚自己的做法会给惠惠带来什么。或者说,他们可能都想着自己能给惠惠带来什么好处,却忽略了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生母养父都需要反思。

    对于这种情况,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很想给惠惠的生母和养父提一点建议:

    一,双方最好能坐下来谈一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谈这件事。谈的目的不是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是如何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这才是双方的共同愿望。
    二,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所以双方最好明确一点:生母对养父所有的金钱补偿都不能买断亲情,只能说是对过去的一点感谢和安慰。
    三,惠惠的养父提到过过去经常外出务工,那么如果可能的话,不如由生母这边安排惠惠的养父来上海工作——如有可能最好能带着家人——其目的,不仅可以改善惠惠养父的生活条件,也能让惠惠和养父经常见面。其实他们的见面是别人拦不住的,与其压抑还不如疏导。
    四,选择权不该完全交给13岁的女孩惠惠,因为她还缺乏这种能力。特别是对前途的理解上,惠惠是不可能完全有这个把握的。
    五,惠惠的生母养父最好能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生母这边,应该对养父说明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让惠惠生活在宽松的环境里,那么孩子将来会很困难。生母能给惠惠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更是学习的机会和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这一点我相信惠惠的养父也能理解,因为就算是农村人也能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意义。如果这一点双方达成共识,那么,惠惠的养父就能理解了。
    六,建议惠惠的生母养父一起和惠惠谈谈,告诉孩子双方的想法。同时也是让惠惠知道:学习的压力其实是应该有一点的,惠惠应该学着适应和克服。如果孩子觉得压力大了,可以和养父或生母谈谈。只要这双方能够达成共识,那么一定可以同样鼓励惠惠学会克服压力坚持学习。这样也才能起到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目的。

    总之,生母与养父争女这件事上,其实双方都是想让孩子更好。那么为什么不能坐下来谈谈,找到共同的目的和办法呢?而且也不要忽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只要惠惠的生母能够和惠惠的养父达成一致,那么惠惠就不再面临所谓的“选择与放弃”了,她将拥有比别的孩子更多的亲情和幸福,那才是这件事最好的结果。

心理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