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是三行先生隶书作品(竹刻)

标签:
是志成辑制是三行先生隶书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分类: 是三行:隶书作品 |
是三行先生隶书书法作品《陶渊明 / 归园田居》(其三)竹刻作品
(竹刻作品由家父是三行先生好友陈重禧先生刻制,掛於妈妈家客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误植归田园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符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有《陶渊明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