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2017-04-18 12:05:01)
标签: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

是志成辑制

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

游慧山寺记陆羽

慧山古华山也

分类: 小编是志成后制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游慧山寺记》为陆羽所撰(见《全唐文·卷433》)。
慧山寺即惠山寺,位于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当时他归隐在历山(惠山),与南朝的南平王刘烁以诗章酬和,齐江淹亦有继作,后人把他们的诗作列于壁间。刘宋景平元年(
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乾隆曾六次到惠山,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李鸿章的淮湘军曾与太平军在江南一带激战,惠山的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寺门匾额。后来,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立了“昭忠祠”,辛亥革命后改为“忠烈祠”。

《游慧山寺记》 全文: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鈆(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獘(毙);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中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谓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龙山”,或云“鬪(鬥)龙山”。九龙山者,言山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鬪龙”者,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鬪六十日,因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有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间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寺在无锡县西七里,宋司徒右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竝(并)遊焉。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罒㼌)甓,渊沦潺湲,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华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漂沙滌缕,其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周回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於轩户;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黃歇於吴之故墟,即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乐以鼓舞,禅流道伴,不胜滓噪,迁於山东南林野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竦四十余里,唯中峰有丛篁灌木,余尽古石嵌崪而已。凡烟岚所集,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互,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岂虚言哉?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吴西之虎丘、丹徒之鹤林、钱塘之天竺,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嶪:高耸的样子),车舆洊(同:荐)至,是有嘉名,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丘平眺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为迩俗所不侈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云。

大中五年辛未十一月十二日建
中书省刻玉册官邵建和

分段文字及图片: 

封面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一: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
(篆额: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二: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休譔并书。
金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兼侍书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金鱼袋柳公权篆额。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三: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鈆(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四:
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獘(毙);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中为无锡县,属吴郡。故东山谓之锡山,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龙山”,或云“鬪(鬥)龙山”。九龙山者,言山陇之形,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鬪龙”者,相传云:隋大业末,山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五:
上有龙鬪六十日,因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有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间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梁大同中,有青莲花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六:
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寺在无锡县西七里,宋司徒右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江淹、刘孝标、周文信竝(并)遊焉。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罒㼌)甓,渊沦潺湲,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华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漂沙滌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七:
缕,其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周回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於轩户;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黃歇於吴之故墟,即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乐以鼓舞,禅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八:
流道伴,不胜滓噪,迁於山东南林野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竦四十余里,唯中峰有丛篁灌木,余尽古石嵌崪而已。凡烟岚所集,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互,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岂虚言哉?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无当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九:
世之名,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吴西之虎丘、丹徒之鹤林、钱塘之天竺,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高耸的样子),车舆洊(同:荐)至,是有嘉名,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丘平眺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页十:
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为迩俗所不侈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云。

大中五年辛未十一月十二日建
中书省刻玉册官邵建和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封底
【大唐重建慧山寺碑记】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10页拓片)(对照文字更正版)

书者:
裴休(
791-846)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今山西运城闻喜人),但《唐书本传》作孟州济源人(今属河南省)人。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寺刹多请其题额,河南庐山亦多题铭。为晚唐著名书家。 

篆额:
柳公权(
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碑文作者:
陆羽(
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