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悯农】是三行先生隶书书法作品
标签:
是三行先生书法作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二首 |
分类: 是三行:隶书作品 |
李绅【悯农】是三行先生隶书书法作品
(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译文】
(一)在春天时,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二)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悯农三首】
有关这第三首悯农,在作者介绍後,有一段故事的说明(在本文的下方),但究竟是否为李绅所作,或为于濆《辛苦吟》的诗句,小编不是历史学家,无从考证,若有错误请读者指正,感谢!(不过,据小编的看法,应该是于濆所为才是,而故事的连串,小编还真感佩该作者,有如此之构思呢?)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译文】
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
【作者】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
【悯农三首的故事】
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话语一出,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李逢吉回到书房后,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
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
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
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