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虚词“也”用法考察 (转)
(2017-07-24 15:33:58)
标签:
八月江南新市古镇张明儿张书赫浙江儿歌 |
分类: 知识博览 |
《论语》中虚词“也”用法考察
引 言
《论语》的语言距今已有千年,读起来难度极大。要想精确把握《论语》的思想内容,不仅需要我们了解《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且需要我们了解文言词汇的意义及语法结构,尤其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论语》中虚词“也”的运用频率极高,以杨伯峻的《论语释注》为范本,统计前后出现有528次。由此可见,了解“也”在《论语》中的用法,对于理解《论语》至关重要。
“也”在句子的位置很灵活,可用于句尾,也可用于句中,主要作用是表示停顿。“也”字刚出现之时,并不是作为虚词而沿用至今的,它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化“虚”的转化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到:“也,女阴也。”
[1](清) 段玉裁《说文
浅析《论语》中“也”的用法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31ca26c15fbfc77da269b12e-2.html
解字注》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2]《古代汉语字典》曰:“也,象形字,像古代用来洗手时盛水的器具。”[3]沈光海《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也言:“也,像蛇形,‘也’、‘它’古同字。假借作语气词。羊者切。”[4]可见,“也”字刚开始是作为实词而存在的,后来才被假借为语气词,以至于使其逐渐化为“也”的基本义,而对其本义不用或少用。
一、“也”用于句末
“也”用于句末(不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连用者)共有399例,占出现总次数(528次)的76%,此种用法最多分别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A、用于判断句中,此类用法共有32例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17》)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论语〃述而3》)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5》)
(4)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13》)
(5)政者,正也。(《论语〃颜渊17》)
(6)鲁卫之政,兄弟也。(《论语〃子路7》)
以上六例,均属判断句。例(1)、(2)、(3)、(4)是同一类型的判断句,“也”用在判断句句尾,明显地看出它表判断的语气;例(5)“者
也”相搭配,“者”表停顿的语气,“也”帮助判断句表示判断的语气;例(6)是比喻性判断句,说话人把鲁国卫国的政治比喻为兄弟二人,既形象又生动。句末又用一“也”字,加强了判断的语气。
B、用于陈述句中
陈述句又叫一般叙述句,是用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后面用句号,语调一般是平的。[5]根据所表达的语气不同可把陈述句划分为三类:表示肯定语气的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否定句,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语气的双重否定句。就《论语》中的“也”字而言,主要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但也有极个别的用于双重否定句中。那么就重点探讨前两种用法。
1、用于肯定句中,此类用法共有97例
(1)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1》)
(2)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18》)
(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5》)
(4)或问子产,子曰: 代惠人也。
(《论语〃宪伺9》)
(5)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论语〃阳货4》)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论语〃子罕28》)
(7)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八佾25》
以上七例,都是“也” 在肯定句中的用法。例(1)一个“
也”字, 表明孔子对公冶长为人的侧面肯定;例(2)(3)的“也”起着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例(4)句尾“也”,加强了说话的语气,它表明说话人对子产由衷的敬佩;例
(5)“也”加强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对堰所说的话的正面肯定;例(6)从字面意思上,
它只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但人们可以看出,说话者是在赞美那经霜傲雪的松柏,如果去掉“也”字,肯定的语气就显得不够强烈;例(7)“也”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它表明了说话者对韶乐的赞美与喜爱。
2、用于否定句中。
“也”在《论语》中此类用法居多,前后共101例。
(1)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12》)
(2)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22》)
(3)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24》)
(4)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论语〃八佾9》)
(5)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4》)
(6)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
浅析《论语》中“也”的用法
以上6例,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C、用于疑问句中
疑问句主要是询问一些自己未知的事情,以得到对方的回答。它的作用是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在《论语》中的此类用法共有21例。例如:
(1)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23》)
(2)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论语〃雍也26》)
(3)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15》)
(4)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治长15》)
(5)曾皙曰: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26》)
(6)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1》)
(7)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论语〃子张12》)
(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26》)
如上可见例(1)(2)都是单独的疑问语气。下面几例无论是“也”与疑问代词“孰” 、“焉”
、“何”相搭配,还是同疑间代词作介词宾语的“何为”、“何以”等相呼应,“也”都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例(8)是一个肯定式的反问句,句尾加“也”又加“者”
两个语气词连用,使反问语气变得短而有力。
D、用于感叹句中
所谓感叹句,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感叹语调的句子,它的作用主要是表达说话人丰富的情感。“也”在《论语》中的此类用法共有52例。例如:
(1)夫子喟然叹日: 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26》)
(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1
浅析《论语》中“也”的用法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31ca26c15fbfc77da269b12e-5.html
0》)
以上两例,明显地看出“也”是用来表达感叹语气的。例(1)表明说话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例(2)句尾“也”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它表明说话人对病者的惋惜和悲叹。
以上两例,是一般的感叹句,和现代汉语感叹句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论语》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则更多地运用了倒装句式的感叹句,从而大大加强了语气。如:
(1)野哉,由也!(《论语〃子路3》)
(2)久矣哉,由之行诈也!(《论语〃子罕12》)
(3)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3》)
(4)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论语〃颜渊8》)
以上四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哉”
、“乎”都表示感叹语气,而“也”在帮助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同时,还兼表肯定的语气。没有“也”,句子的语气会明显地减弱。
“也”用在句末所表达的语气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比如还有反问、祈使等语气,只是把其中一些归纳到了陈述句中的肯定语气中了,没有再严格区别出来。
二、“也”用于句中
“也”用在句中就是一个助词,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主要作用是表停顿或舒缓语气,并没有实际意义。此类用法在《论语》中前后有87例。例如:
(1)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2》)
(2)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19》
(3)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3》)
(4)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3》)
(5)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论语〃颜渊22》)
以上例(1)(2
浅析《论语》中“也”的用法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31ca26c15fbfc77da269b12e-6.html
)是放在主谓之间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例(3)“也”用在副词“必”之后,表语气的停顿;例(4)(5)用在时间副词“今”、“乡”后,也表语气的停顿。
三、与其他语气词连用
1、“也夫”出现1次。如:
子曰: 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35》)
“夫”字本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也夫”连用,既表肯定,也表示感叹语气。
2、“也哉”出现1次。如: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7》)
“也哉”连用,在《论语》中表示的是反问。
3、“也与哉”出现1次。如: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论语〃阳货15》)
“也与哉”连用,表示感叹语气。
4、“也已”出现7次。如:
(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14》)
(2)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16》)
(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30》)
(4)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11》)
(5)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1》)
“也已”连用,表示肯定的语气。
5、“也已矣”出现8次。如:
(1)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1》
(2)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24》)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26》)
(4)浸润之谗,夫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6》)
“也已矣”连用,表示肯定的语气。
6、“也与”出现13次。如:
(1)譬诸小人,其犹穿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12》)
浅析《论语》中“也”的用法_文档下载http://www.wendangxiazai.com/b-31ca26c15fbfc77da269b12e-7.html
(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10》)
(3)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5》)
(4)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36》)
(5)道之将行也与,命也。(《论语〃宪问36》)
“也与”连用,以上六例中的“也与”都表示疑问语气。
7、“也者”出现4次。如: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26》)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2》)
(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论语〃颜渊20》)
(4)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论语〃颜渊20》)
“也者”连用表示提示语气,比单用“也”或“者”语气更强。
8、“者也”出现1次。如: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15》)
“者也”连用表示陈述语气。
四、结语
“也”无论是在我们现代的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是非常常见的,但是不像在上古时期有如此丰富的用法,而演变到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中只是一个副词了,以前它的一系列用法都慢慢的褪去了光环,用得非常少。通过对以上《论语》中
“也”的用法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了这个虚词“也”的用法,用在句末加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起停顿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和其他语气词连用的语气亦是千变万化。但是几乎不用于句首。简简单单一个虚词“也”字,却深藏着千奇百怪的用法,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窥一斑而见全身”———仅此一个“也”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论语》中折射出的高深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