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bmiddle/002vwlNozy75jmv3Lis8c&690
下午午睡过后,本想约龙哥一起出去走走。奈何龙哥没有及时回复,我也就误以为龙哥要在家里带孩子,于是就自己一个人戴上鸭舌帽,骑上电瓶车出发了。
路线是随机的,想起好长时间没有去过梧桐口方向,便从西街出发,过公园路、中山西路、中山东路,绕过大转盘,沿环城东路向梧桐口村驶去。到了梧桐口村,过石桥向右拐,大约行驶了三十多分钟,就到了村头村,想起没去过凤鸣小学,向当地的大哥打听了一下它的地址,就向凤鸣小学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到了。
凤鸣小学是一所小规模的乡村小学,今年暑假刚做的塑胶跑道和文化长廊,目前有些教室还在整修,但从整体上看比较精致和美观。单单从硬件设施来说,已经相当完备了。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人,如果只有躯壳和肉身,没有思想和灵魂,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同样的,一所学校,如果只有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校园环境的美化,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没有核心的思想价值观,那也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校园是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化的,是需要拥有灵魂的。
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日常需要抓的学习氛围、教室文化、班级文化以及师德师风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打造自身的特色文化。至于如何打造自身的特色文化,其实是需要斟酌和思考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中挖掘和提炼。其实宝溪小学在这方面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的。
宝溪小学所在地宝溪乡,是青瓷故里、红色山乡,更是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所在地。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本土文化资源和特色教材。
首先,是青瓷古龙窑文化。这是我校特色文化可发掘的第一教材。
龙泉古龙窑,依山而建,形如卧龙,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其窑器遍布全球,拥有上千年历史,至今仍可开火烧制。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可亲眼见证这个依然延续的传奇。在日常教学中,如班队课或是社团活动课,可以给同学们讲述古龙窑的历史和故事,或是带领学生参观古龙窑遗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请当地的青瓷大师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孩子们感受大师的家园情怀,都是非常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做法。
第二,是红色文化的发掘和开发利用。这是我校的又一个可利用的特色教材。
宝溪乡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我们学校退休的老教师就有红军烈士的家属和后辈。利用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或是思想品德课,讲述红军烈士的故事,让孩子们牢记先辈的革命传统,或是举办小型比赛,让孩子们自己收集资料,去讲述红军与宝溪的故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曾经的我是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我深知现在的孩子对过去的那段历史大多是不了解的,或是一知半解的。
第三,是当地竹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可利用的最大资源便是宝溪竹建筑双年展开幕后,展区公共开放带来的便利。
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科学课、思想品德课,都可以为孩子们讲述竹的特性和关于竹的故事。美术课,更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带领孩子们参观竹建筑展区,创作关于竹的美术作品。在六一或是元旦期间,更可以组织关于竹文化的演讲比赛或是诗词朗诵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加深孩子们对竹文化的了解。
学校要创建自身的特色文化,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文化本身需要一个积淀过程。千难万难,其实开头最难。如何行之有效地制订一个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特色文化创建方案,是目前学校最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全体教师精诚合作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愿景是美好的,却也需要用行动去付诸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