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山海经》与山西地理

(2011-11-01 11:58:24)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博友的

 

 

山海经》与山西地理

 

 http://s7/middle/4a27b712tadac54640ec6&690

 

(一)《山海经》山西之密切关系

 

  • 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山海经》,是一部以山、河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恢宏浩阔,神秘悠扬,迄今为止,没有一人能够尽释其中奥妙。因而,有人说他荒诞不经,无从查考,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研读此书后,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可能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山海经》中珍藏的远古史实也许超过任何一本书籍。它是至今仍然传世的中华文明著述的最重要的历史起点之一。首先他是一部最早的地理著作。而且,我们还发现《山海经》与山西地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下来,我们具体阐述。
  •  
  • 一、运城人《山海经》最权威的注释就是东晋训诂学家郭璞,就是河东闻喜人(今山西运城市闻喜县), 在道学、易学研究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  
  • 二、是山西省的许多名山,最早均见于《山海经》的“山经”之中。如管涔山、狐歧山、天池山、王屋山、太行山、雁门山、姑射山、霍山、孟门山与历山等。
  •  
  • 三是山海经的地理原点在秦晋豫三角区,或者说,山西省运城市乃天下之中,古代中国指的就是山西运城。所有的地理都是从运城境内出发,分别向东西南北四方辐射。
  •  
  •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薄山即中条山,在运城市境内,绵延300里)
  •  
  •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鹊山,位于太行山东,和中条山属于一个山系,今在河北境内)
  •  
  • 东山经之首,曰敕之山,北临乾味。食水出焉。(山名无考证,食水源出运城中条山)
  •  
  •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单狐之山在山西运城万荣县境内,今名孤山、孤峰山)
  •  
  • 四、山海经所述与山西有关的文章很多,其中以《中山经》《北山经》为主,原因是中山、北山涵盖的地域主要就在山西及周边地域,其他章节对山西也有涉猎,但不够系统。
  •  
  • 从《山经》看,《中山经》为山西、河南、陕西、湖北一带山名,霍山在今山西霍县西,昆吾之山在今河南许昌东,阳华之山在今陕西华阴西,荆山在今湖北保康东南、南漳西南,朝歌之山在今河南社旗、方城一带,洞庭之山在今湖南岳阳西的洞庭湖中,柴桑之山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为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  
  • 《南山经》为山西、河南到东南一带山名,如:“南次二经"具区即今太湖,会稽之山在今浙江绍兴、诸暨、乘县、东阳间;
  • 《北山经》为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山名,如太行之山在今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间,王屋之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南、河南济源西北,雁门之山在今山西阳高县;

     
    《西山经》为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一带山名,如:华山在今陕西东部,太华之山在今华阴南,小华之山在今华县南,南山在今西安南,钟山即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积石之山在今青海东南部,三危之山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崦嵫之山在今甘肃天水西;

  • 《东山经》为山西、河南、山东一带山名,如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姑射之山在今山西临汾西,缑氏之山在今河南缑氏。
       
  •  
  • (二)《北山经》、《中山经》与山西
  •  
  • 一、《中山经》多数地名与山西南部有关
  •  
  •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薄山,即运城之中条山)
  •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历儿之山,即晋城、运城交界处之历山)
  •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在今之运城市芮城)
  •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霍山,今之太岳山)
  •  
  •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鼓镫之山,在今之运城市垣曲县)
  • 东三百里曰首山。(首山,即中条山别称)
  •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鼓钟之山,在今运城市垣曲县鼓钟镇)
  •  
  • 二、《北山经》多数地名与山西中北部有关
  •  
  • 《北次二经》之首〔山〕,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汾,即汾河;管涔之山,即吕梁之管涔山;)
  •  
  •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酸水,今之岚县岚河)
  •  
  •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有鸟]。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鱼,其状如儵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  
  • (县雍之山,在太原市晋祠一带,即悬翁山;晋水,就是已经消失之晋水,也在晋祠一带)
  •  
  • 又北二百里曰孤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孤岐之山,在吕梁市孝义西)
  •  
  •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太行之山,即太行山;归山,太行山一部分)
  •  
  •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王屋之山,即阳城与济源交界处之王屋山)
  •  
  •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实惟乾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教山,在垣曲与阳城交界处;发丸之山,即长治市长子县之发鸠山)
  •  
  •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言交],见则其邑有恐。(景山,在运城市闻喜南;盐贩之泽,描述的是盐池)
  •  
  •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孟门之山,今日河津之龙门山)
  •  
  •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平山,在临汾境内)
  •  
  •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滹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滹池,即流经忻州一带之滹沱河)
  •  
  •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谒戾之山,在长治市沁源县;沁水,即发源于沁源之沁河)
  •  
  •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言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发鸠之山,即发鸠山,本段描述的是发生于长子境内之精卫填海故事)
  •  
  •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白马之山,在阳泉市盂县境内)
  •  
  •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东][羊东],其鸣自訆。滹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滹沱之水,即流经繁峙之滹沱河)
  •  
  •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水,源于浑源,叫唐河)
  •  
  •  
  • 三、另外,许多章节也与山西有关
  •  
  • 《海内西经》:大泽方()()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雁门山,今大同市阳高县云门山;)
  • 《海内东经》:汾水出上寙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汾水,即汾河;皮氏,即河津。)
  •  
  •  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章武北。沱水,即滹沱河;阳曲,指忻州市定襄)
  •  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漳水,即漳河)
  •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黄帝战蚩尤这个传说发生于运城。蚩尤,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是安邑“蚩尤村”人。因蚩尤村位于安邑盐池边上,距虞阪不远,钱穆说:“阪泉应在今山西省南部解县境。故南宋罗密《路史-蚩尤传》又称他为“阪泉氏”。
  •  
  • (三)结语
  •  
  • 从以上细节观察,《山海经》中提到的远古山水名目前仍在流行使用的,论省区,山西省也可能是为数最多的一个。而以《北山经》和《中山经》为最。
  •  
  • 从“山海经的地理原点在晋西南”这一论点推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晋西南就是华夏之源,中华直根。  研究《山海经》,我们无法绕过山西;了解山西源头,《山海经》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书。
  •  
  •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