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留玉斋吟玉人
留玉斋吟玉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040
  • 关注人气:2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玉档案3  说蝌蚪文古玉玺之谜

(2023-08-01 20:06:51)
标签:

转载

分类: 史前
 曾在中国古玩网,看到一枚黑色的印玺,印钮是一个非虎非龙的怪兽,印面则刻印着四个神秘的蝌蚪文字。整个印玺高15 厘米,印面为10×10厘米。围绕着这枚神秘的古玉印玺,有着太多的谜团需要人们去解开。                                                                                                                    众所周知,具有四千多年的古老印章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印章从一开始出现,就与古代等级社会紧紧相连,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和行使权力的象征,折射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秦以前的印章,无论官印、私印,都统称为“玺”。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玺印,是商朝的三颗玺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据《运斗枢》记载:“舜为天子,黄龙负玺。”这就说明在舜帝时就已有玉玺面世,用于行使政治权力,进行统治和实施管理。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钮上穿孔,以便系绶,多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法。钮多以龟、蛇、鸟、龙、虎等制作,帝王百官各有等级、规格,不能偕越。
    印章上的刻文,秦以前称为“大篆”。包括有殷商的甲骨文,周朝钟鼎文;秦代以后为小篆、汉代为隶书等等。蝌蚪文却鲜见史录.                                           蝌蚪文,为中国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古文。目前我国己发现的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苍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发现的“东巴文字”、绍兴禹庙的“岣嵝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上述八种文字,从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以释读难度论,亦惟蝌蚪文为最。其它七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出土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均属有目共睹文字。而惟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未见其篆文的拓片。                       原来,这是一枚大禹时代的食神饕餮钮印玺,是契掌牧畜生生杀之印。上面的四个蝌蚪文释读为:驱纵燕趋。据史料记载:契“生尧代,舜始举之。”因佑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以畜牧养殖称雄中原。其族治以燕为图腾,文字为蝌蚪文,象征人性阴阳;以天干数法排列字形,以图腾念性主使文字。玉玺用料为前商雁门地区西北部的黑色燕玉石。而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帝曾赐于一块名唤“理水”的黑色玉圭,以表彰其功,所用之玉也同为黑色的燕玉石。 契是商朝的始祖,是舜帝时重要的部落首领之一。历史上曾有其母简狄吞食玄鸟(燕子)卵而生契的神话传说,故契有“玄王”之称。其部族故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以蝌蚪文为记事。契为舜帝重臣“四岳”之一。而舜帝时代的这“四岳”重臣是:大禹一分管水利;皋陶一分管司法;契~文教;后稷一发明种植稷米。 因契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司教化之职,掌管牲畜,封商之后,商族部落很快发展强大起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而商由契至汤,共传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伴始终。到契十四世孙汤时,灭了夏朝,建立起商朝。因此,契在舜帝时代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系殷商先祖。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亦是契的后裔,这一点可从孔氏家谱中获得佐证. 谜底终于揭开了。这一枚大禹时代契的古玉印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格最大的古代玉玺,也是唯一一枚蝌蚪文字的玉玺。它为我们考证中国历史,又添一实物证据。而它的价值,怎样估价亦不为过。  舜:公元前2257--2208年。                             今在本人的收藏中,也有这样一枚玺印,大小规格,器型文字,都十分相似,应为同一时期的高规格玺印。                     
[转载]古玉档案3 <wbr> <wbr>说蝌蚪文古玉玺之谜

[转载]古玉档案3 <wbr> <wbr>说蝌蚪文古玉玺之谜

[转载]古玉档案3 <wbr> <wbr>说蝌蚪文古玉玺之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