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三)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

(2023-06-30 16:01:08)
标签:

转载

分类: 史前

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三)

大汶口文化玉器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1、玉钺。高18,宽9,厚0.8。江苏邳县大墩子。南京博物院藏。这件玉钺仍保留着南方玉钺的模样,长梯形,圆口,但器身较薄,是礼兵。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2、玉钺: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2500年)。长19厘米、厚0.7厘米。1959年山东省宁阳县大汶口文化遗址1号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件玉钺已形成了大汶口文化的特色,龙山文化的玉钺后来多照这个样子发展。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3、玉串饰。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这是典型的大汶口作品之一,可以看到红山文化双联璧的影子。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4、玉方镯,大汶口文化。6.1*6.4*2.2。山东荏平城关镇尚庄村。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藏。从形状上看,可能是一只玉琮改制。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5、玉人面饰。3.2*3.9。山东省滕县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 有着浓重的东北文化因素。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6、玉坠饰2件。长4.63、宽1.05-1.7、厚0.3-0.55厘米。安徽省怀远县龙王庙遗址出土,现藏于怀远县文物管理所。这是良渚文化的东西,上面刻着良渚式的猪龙,可能是一只破碎的蚩尤环改制。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7、玉双璧,大汶口文化。长3.8、宽1.9、厚0.2厘米。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这也是红山文化南传的证明。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8、玉钺,南式的。长21.1、刃宽10.6、厚7.2、孔径1.2厘米。安徽省五河县申集乡台子山遗址出土,现藏于五河县文物管理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49、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长11、宽0.7厘米。安徽省毫州市傅庄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0、玉刀,大汶口文化。长13.45、宽6.6、厚0.10-0.82厘米。安徽省萧县皇藏峪金寨遗址出土,现藏于萧县博物馆(田园玉翁注:包浆非常好,这种玉质应该是所谓的布丁石,极为细腻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1、绿松石串饰。大汶口文化,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饰物,出土于一座高等级大墓。安徽省萧县皇藏峪金寨遗址出土。现藏于萧县博物馆。

      山东古大陆,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之地。以泰沂古陆为中心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红山文化,曾通过海路向这里传播。远古之时,山东泰沂地区曾被海洋和大片的沼泽所包围,形同孤岛。后来黄河所夹带的大量泥沙,流散以及填埋于华北大沼泽,而华北平原逐渐由沼泽转变为湖沼以及平原相间的地区。由于地势平缓,黄河在华北平原横冲直闯,其河道不知改变过多少次,也不知淹没了多少生灵。黄河创造了华北平原,也创造了古中国东西南北各民族新的生息之地。炎帝集团的人群曾先一步由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到达这里,与当地的古东夷人相融合;而黄帝集团的人群后来也顺着黄河达到达山东、河北。于是,从太行山以东至于山东黄海海滨,成为五帝时期的民族大舞台。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2、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玉石器。大汶口文化。看看这些璜和钺,便知是长江流域的南方人群到达这里。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3、玉钺。大汶口文化。长15、宽10.1、厚0.5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4、黄玉铲。长17.8、宽7.2、厚0.4厘米。1959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稍后龙山文化的玉圭,就是由这种玉铲演变出来的。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5、玉笄或玉锥形器。长8.9厘米。1959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6、玉臂环。直径9.8、厚0.5厘米。1959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这种扁平的璧环,也是北方传来的。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7、镶绿松石骨雕筒。典型的大汶口文化作品。高7.7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这种骨雕筒被认为是良渚玉琮的前身。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8、玉三联璧。大汶口文化。明显是红山文化的南传。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59、介于璇玑和蚩尤环之间的饰品。大汶口文化。1999年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出土。山东大学博物馆藏。本博认为,璇玑与蚩尤环同源。良渚文化无璇玑但有蚩尤环,大汶口文化反之。关于蚩尤环将在后续章节介绍。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0、玉璇玑,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61、玉璇玑,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2、玉璇玑,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这是年代最早的璇玑,出土于胶州湾。所以,三里河是中国史前璇玑的发源地。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基本上与此物无关。因为“璇玑玉衡”原指北斗。日本人曾在辽东挖走了大量的璇玑,取名“牙璧”。一部分台湾及香港学者从之,大陆亦有唱和者,而本博不以为然。日本人的汉学基础太差,底蕴不足,没有资格为这么一种重要的中国史前文物取名。本博认为璇玑与蚩尢环原本是同一物,发源于蚩尤族故地,即山东半岛海滨。帝颛顼在东海之滨取代少昊之后,夏民族的祖先在蚩尤故地继承了此物,并将它带到了黄河流域以及中原地区。关于璇玑,本博以前有专文详细介绍。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3、玉璧,大汶口文化,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4、玉镯,大汶口文化,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5、玉坠,大汶口文化,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6、玉坠,大汶口文化,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7、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锥形器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玉器之一,此物后来传到良渚,刻上了神象,又成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与良渚玉琮齐名。本博曾根据此物的流传,推断良渚古国的建立者,其实来自山东。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8、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69、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0、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1、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2、玉铲,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3、玉铲,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仕阳出土。现藏于莒县博物馆。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4、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墓地出土。现藏于莒县博物馆。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5、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墓地出土。现藏于莒县博物馆。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6、玉钺,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省莒县棱阳河出土。现藏于莒县博物馆。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7、玉方璧,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省莒县杭头遗址出土。现藏于莒县博物馆。这也是一件红山系的作品。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8、玉饰片,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墓地出土。现藏于莒县博物馆。在晚于良渚文化的浙江好川墓地中,也出土了一套与此极相似的玉片,它们都是镶嵌于原始漆器上的装饰物。这种玉片的形状,与良渚玉璧上常见的鸟立坛柱图案高度一致,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神秘的宗教意义。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79、玉璧,大汶口文化。安徽省萧县藏峪金寨贵址出土。现藏于萧县博物馆。如果不加说明,这个玉璧其实与良渚常见的玉璧相同。在安徽以及江苏,常可见到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交流。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0、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安徽亳州市傅庄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1、玉镯。大汶口文化。安徽亳州市傅庄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2、玉锥形器一组,大汶口文化。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3、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4、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江苏新沂花厅遗址,曾在同一地点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此地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而邻近于山东东海县,羽山就在此地不远。羽山,传说大禹的父亲鲧被祝融杀死于此,三年不腐,剖其腹而大禹出焉。这些当然是神话,据本博研究,鲧其实比大禹要早三百年以上,是大禹的祖先。鲧死后被当地渔民奉为东海之神,立庙祭礼,因其死于治水,故渔人怀之。后世传说鲧化为玄鱼,潜于东海,族人奉牙璋面朝东海以祭之,牙璋者,玄鱼之尾也。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5、玉双联璧,大汶口文化,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86、玉瑗,大汶口文化。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本人的微店及咸鱼店   田园玉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