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识玉 |
在生活中,美满的婚姻被人称颂为“金玉良缘”,而动人心扉的忠告则被赞美为“金玉良言”。是的,金子不光贵重,而且色泽灿烂,倘若与温润有加的石之美者——玉合二为一,那真可称作是完美的结合。图一所列的贴金玉挂件,以及图二、图三、图四中由黄金、宝石镶嵌的玉挂件,这些应用现代工艺制作的金玉结合的装饰品,俗称“金镶玉”,其造型美观,设计精巧,装饰性强,确实能够美化生活,受到顾客欢迎也在情理之中。笔者无意为他人作广告宣传,仅实事求是地介绍如下:
图2
图3
图4
但是,也有另类的“金镶玉”,正在困扰着古玉爱好者和收藏家们。那就是最近两年古玉市场上有人公开或隐蔽地出售号称“汉代”或更早的“金镶玉”,即局部“镶金”或“鎏金”“镀金”的玉器,吸引了众多古玉爱好者的眼球,也激起了某些人的投资欲望。其中出资数十万元,购买这些“真金与美玉合二而一”的“古代玉器”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在自己欣赏之余,又多少有些疑惑,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究竟是古代的“金镶玉”,还是现代工艺品,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呢?买了这些玉器,归根结底意味着什么?是“捡漏儿”“发大财”,还是“打眼”“受骗上当”?就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笔者做了一番调查研究,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玄机所在。请看以下四幅图片:
![[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5 粘土带锈的
“鎏金古玉”
![[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6
![[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8 金光闪烁的“鎏金古玉”
这是因为,首先,古人没有在玉器上镀金或鎏金的技术。
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唐代称镀金,与鎏金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金汞齐”就是“金汞剂”,也叫“金泥”。
五代《唐摭言·矛盾》有云:“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试想,唐代时玉比金贵,在玉上镀金,从道理上也讲不通。现如今国内外拍卖行中谁家真正到代的玉器是镀金的?没有。江西海昏侯墓出土那么多金器、玉器,有在玉器上镀金的吗?也没有。
其次,图5到图8中所列玉器,会不会是“金镶玉”即金子和玉器镶嵌在一起的?也不是。
金玉镶嵌件,在出土文物中的实例有两种:一种是在玉器上镶金,或者镶镀金的紫铜或青铜,如图9、图10所示。另一种是在镀金的铜器上镶嵌玉石。详见图11、图12。
图9 隋代古墓出土的口沿镶金的白玉盏
图10 唐代镶金白玉镯(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
图11
(铺首的材质为铜,其表层镀金。)
![[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12 唐代鎏金嵌宝石衔珠玉带饰
(该玉带饰用铜片铺底,铜片上面铺金累丝嵌宝石衔珠,并用金钉将玉框架固定在底板上。)
古代究竟有没有真正的金镶玉呢?有的,那是在金器上镶嵌玉石或其他宝石。而不是在玉器上镶嵌金子。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物件往往统称“金镶玉”。请看图13、图14。
![[转载]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作者:那人,2017-01-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13 上海卢湾区明代古墓出土的金镶玉耳坠
图14 明末镶宝石金累丝嵌玉送子观音
那么,图5至图8所列“金镶玉”玉器,不是鎏金、镀金,也不是镶嵌的,究竟属于哪一种呢?
依笔者调查结果,以上四种玉器所采用的后加工工艺,确切地说,应当是玉贴金。
贴金,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
考古学家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并确认其中青铜器用黄金薄片贴饰。然而迄今为止,在出土文物中和全国各地文博机构的展品中至今尚未发现有玉器贴金的实例。原因何在?因为在古代玉比金子贵重。倘若不信,请看唐朝的玉带制度: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使用玉带,其次才是金带、铜带、角带。将最为贵重的玉,用不那么贵重的金子来装饰,岂非本末倒置!就好比现代人佩戴的银戒指有镀金的,可金戒指,总不能拿去镀银吧?况且,古人对玉的尊崇还不止是贵贱的问题,而是玉是“石之美者,有五德”,君子“比德于玉”。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代替古代人的审美观点。
至于“金包玉”,这种实例在出土古玉中是有的。下图中这对汉代玉握猪就是“金包玉”,即用金箔将玉器紧紧地包裹在其表面上。然而这种工艺并不能使金箔牢固地附着在于其表面上。这种工艺的实际应用场合不多,在出土古玉中仅此一例。
图15
应当指出,清朝以降,金价上涨,使得“金包玉”似乎变得有可能,不过迄今未见具有说服力的实例。然而贩玉者手中号称“金镶玉”的贴金仿古玉器倒比比皆是。这种贴金的仿古玉器,特点有二:其一是玉材品质较差,因为“好玉不仿古,仿古没好玉”,这一点从贴金玉器的“开窗见地”处可以得到证实:其本上是除和田玉之外的地方杂玉,甚至是石英岩、大理石;其二是金箔的成色很低,这一点从其锈迹颜色可以看出来:金子即使生锈也是橙色的,怎么能生绿锈呢?那是铜!在这里就不提什么仿金箔之类的东西了。君不见喧嚣一时的号称辽代的“金包玉”“玉包金”之类的一米多高的超大型玉器在热闹之后回归平静,现已无人问津,何等发人深省!难道我们还不接受教训吗?
所以千万不要幻想它们是“出土的”“到代的”的“金镶玉”或“金包玉”。谈到此处,需要澄清一点:从事贴金工艺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作当代贴金艺术品或仿古玉贴金艺术品,光明正大,合理合法。有些收藏家出于个人喜好,将某些玉件做了包金处理,这也无可非议;只有那些将仿古玉贴金艺术品冒充汉代甚至战国时代出土文物而贩卖之人才是利欲熏心的骗子!他们鼓舌如古簧,巧言令色,把水搅浑,以达到骗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古玉收藏爱好者们还真得提高警惕,切莫“有眼不识金镶玉”,错把现代贴金工艺品当成古董!(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