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精品鉴赏:国宝级 战国 玉琥一对 存疑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战汉 |
25公分长,一对(前者为热水泡洗)。图片整理中,价格千元(一对)。兴奋开心好几天,是去年国宝级唐代白玉八骏马后,我收藏古玉的又一个新顶峰,估计今年或后面都无法再超越。文物艺术价值:这是战国晚期至秦国最大的玉琥
告诉你一个秘笈:这对玉琥放橱窗很久,上过手的人很多,皮壳厚实没有开窗,看不到玉质,没有人敢买下,老板崩溃了,要周转资金,在我声东击西下,当垃圾处理给我了。秘笈是什么呢?看到***(暂时不说),就是捡到宝!检验没有错:泡热水5分钟,洗刷,玉质初现,一级棒!
在我国古代的谚语中有:“将奋者足踞,将噬者爪缩。”(《古诗源》)前一句正好说明上述卧马前右腿后屈,即将奋起的顷刻。后一句则更好的形容这只猛虎伏卧缩爪正集中注意力,以乘对方不备时猛扑过去,噬吞猎物的神情。
头部造型比较——台湾震旦博物馆,战国晚期,大致一致
战国春秋馆藏——
西汉——
该件是目前查到的琥孤品——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玉琥位于6种瑞玉之末。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但从目前出土发掘情况来看,尚未见到琥的实物。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
汉代玉琥多以一种纹饰图案出现,装饰于玉铺首等四灵纹中。单独的琥形佩其头部则很像龙头,轮廓线也饰以绳纹。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
元代玉琥作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明清时期玉琥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注重写实,尤其对琥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琥的威猛之美。
资料——
馆藏品
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该屏风座长55.5厘米,高22.1厘米,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出土,现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该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食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整个器型构思巧妙,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极为传神。虎的项部和臀部各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沿两銎口直线相交,可成84°交角,接近直角,安上屏扇恰成曲尺形。虎腹下铸有竖读铭文“十四祀,啬夫(徐)戠,(制)省器”等字。整件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效果,其铸造工艺之精湛,在国内实属罕见,故此被定为国宝。
秦阳陵虎符该虎符通高3.14厘米,长8.9厘米,传为在山东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的信物,盛行于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12
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该件器物为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的虎符。因年代久远,虎符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浑然一体。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严谨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白虎瓦当 这枚白虎瓦当出土于西安汉长安城南郊一座礼制建筑遗址,同时出土的还有“朱雀、玄武、青龙”一组“四神”瓦当。 “四神”
是古代指示方位的神灵,他们分别是龙、虎、朱雀和玄武,同时也担当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保护任务。民间常常把老虎称为“白虎”。龙虎相对的时候,还被分别出了阴阳雌雄的性别,青龙在东方,代表的是阳,是雄性,白虎位西方,是阴性和雌性。一套“四神瓦当”目前市场参考价大约在200万元,就这,民间乃至博物馆还很少见到一套完整实物。
通高38.5厘米,鎛体呈椭圆的合瓦形,上下各有一道缀以乳钉的带饰,鎛体前后还有凸起的鸟纹为棱脊。在鎛的两侧翼还装饰着四只张口卷尾、形态逼真的扁形立体虎,这四只虎两两相追,构成鎛两侧的扉棱,令这件能奏出不同凡响乐音的乐器,更显出迷人的风采
硅质岩龙虎钺汉代,高6.2厘米,宽4.4厘米,厚0.5厘米。硅质岩,黑色,光亮,上部受沁呈红褐、灰白色。扁平片状,长柄,翘刃,柄端钻一小孔。外有陶纹环,并饰浮雕卷体虬龙纹,柄两侧镂雕虎纹,头顶朝上,口部各钻一小孔。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清宫旧藏
战国时期蟠螭纹兽耳鉴——此鉴口沿处有四个形态各异的龙耳,一对为龙首衔环,一对为爬龙探首伏耳,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这个号称是博物馆里最大的青铜器物。总体看,它比较粗糙,但四个龙耳到真得很精美传神。
地摊汉白玉仿品——所谓有假必有真,这是因为精品在过手前已经拍照,继续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