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海虹口:山阴路-祥德路风貌保护街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学养 |
山阴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沿路分布着多种建筑风格的早期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可谓是一处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
山阴路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长651米,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11年越界筑路。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租界时,由鲁迅故乡(绍兴山阴)更名为“山阴路”,沿用至今。该路段所在地旧时为宝山县农田,1903年,虹口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将四川路延伸至如今的鲁迅公园处,沿路两侧陆续衍生出许多支路,“山阴路”即由此而来。
山阴路辟设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域,旧时这里南有四川路,可享商业便利和都市繁华,北接郊野,可触清新空气和乡野之趣。道路夹道栽种梧桐,夏日里浓荫蔽日,可谓闹中取静,整个路段内,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兴建的民宅占据90%以上。山阴路众多建筑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即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以及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各类早期建筑形态各异,富而不骄。
祥德路西起山阴路,东至沙泾港路,长722米,筑于上世纪20年代,名“施高塔路底”,1943年,以“祥德村”改今名。
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鲁迅先生于1933年起居住于此,直至1936年去世。鲁迅在此写下许多战斗性檄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了《死魂灵》等作品。
大陆新村建成于1931年,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范围包括山阴路132、144、156、168、180、192六条里弄。建筑为介于新式石库门住房与新式里弄房屋之间的一种房型,砖木结构、三层楼房,房型相同,清水红墙,窗间墙设壁柱,三层设挑阳台。每单元均有小院,矮围墙,铸铁栅门。鲁迅、茅盾、谢旦如等都曾在此居住。
大陆新村的道路对面是山阴路133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
山阴路2弄的“千爱里”旧时为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的产业,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取“千爱”之名,是有“爱之千家”之意。当时在此居住的均为日侨,寓居在3号的就是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先生。
山阴路44弄和64弄的“留青小筑”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两排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极为罕见,是上海市级保护建筑。
恒丰里建于1925年,共有93幢房子,分属69弄和85弄两条弄堂。其中85弄是西班牙式双坡屋顶的花园里弄,69弄则是石库门建筑。69弄90号在1926年时,曾为“中共中央党校”。
山阴路165弄的兴业坊建于1927年,是浙江兴业银行建造的职工宿舍,这里曾居住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中华。1924年5月,“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机构“汗血书店”在兴业坊10号宣告成立,出版了《汗血周刊》《民族文艺月刊》等刊物,后迁至霞飞路。
山阴路208弄的文华别墅为三层红砖房,三楼有挑出的半圆形铸铁阳台,该弄18号曾是黄炎培次子黄竞武烈士的故居。黄竞武清华大学毕业,留学哈佛获经济学硕士,曾担任民盟总部组织委员,参加民建,协助其父处理要务。
![[转载]上海虹口:山阴路-祥德路风貌保护街 [转载]上海虹口:山阴路-祥德路风貌保护街](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