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赏玉:春秋玉牌话饕餮

标签:
转载 |
分类: 春秋 |
卜老秀:春秋玉牌话饕餮
各种玉牌饰之中当数春秋时期的玉牌饰最为繁复,各种繁复的玉牌饰之中,将要说的这两件可称之为“繁复之王”。
一件是河南博物院藏品(以下简称馆藏,见下图),一件是私人藏品(以下简称私藏,见下图)。馆藏一直以来名满华夏,气贯长虹,号称“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但与私藏相比,不啻是稍逊风骚。
河南博物院藏品:春秋兽面纹(饕餮纹)玉牌饰
私人藏品:春秋兽面纹(饕餮纹)玉牌饰
据专家研究,东周时期的玉牌一般厚度在0.2到0.4厘米之间,为省工省料,即便贵为诸侯,通常也不乏毕其功于一役的玉器做工。实际上就是一次取料厚些,两面做工,工毕,一分为二便是两块玉牌饰。河南博物院这块玉牌饰就是这种工艺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两块玉牌都有缺纹饰的地方。馆藏缺的是左上角,私藏缺的是右下方,但两个的缺却有本质的不同:馆藏是急就的结果,是根本没有完工的一块玉牌。私藏可能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生前特别喜爱,因此使用过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二是死后陪葬磨损处容易土咬,于是呈现出沁变的结果。这反而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它的高古性质。
私人藏品可以看出厚度的变化,尤其是兽面纹主题纹饰集中的局部
所谓兽面纹,或神面纹,也叫饕餮纹,前两个称谓是其最初面貌的反映,由于其所指称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或者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发生偏差,以讹传讹到处游走,后人再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被冠名为吃相难看的饕餮。实际上饕餮纹是后人在迷失了对兽面纹原来意义的认知以后,对它在称谓上的污名化。此后对饕餮的各种诠释与饕餮纹名下的这张脸所代表的本来含义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它本神面,人人顶礼膜拜,饕餮纹之后狞厉之气越来越重,逐渐人人避之不及,最多敬而远之了。
那让我们来还他本来面目吧:被称为饕餮纹的兽面纹是上古北极天帝历经各种面貌之后,在商周时期集大成的集中呈现,虽经历史演进,其繁复的程度无以复加,但象征当初北极天帝的符号仍然存在。这两件典型的饕餮纹玉牌饰便是这种集中的代表。两件饕餮纹的繁复程度不分伯仲,图案的精妙也确实叹为观止,主题纹饰大同小异,但细节的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馆藏饕餮纹玉牌饰是良渚文化玉琮王纹饰“北极天帝骑北斗猪神巡游”的乾坤大挪移(见下图),它完全继承了良渚文化北极天帝的衣钵,抽丝剥茧之后确实韵味犹存。私藏饕餮纹玉牌饰则继承了良渚文化另一种北极天帝的造型特征,这就是牌饰上部的斗形角在模拟北极天帝符号斗形冕时极尽夸张之能是,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对角不仅形酷肖斗形冕,游丝毛雕纤毫毕现的冲击力确实给人震撼的感觉。
此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已经黯然失色,玉器上的饕餮纹却大行其道,只能说玉器,尤其是这种饕餮纹玉牌,作为礼器的重要性已经大大超过了青铜器。春秋时期玉牌饰上的饕餮纹一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即便作为饕餮纹发展史上文献级的实物例证仍是极其珍贵的。甚至说他是玉器发展史上饕餮纹这块化石级的存在都不过分。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繁复的饕餮纹有多少种纹饰构成便可能就有多少种解释,其中有一种广为影响的解释,是把饕餮纹看作原始图腾崇拜的衍化与递进,后经不断的解构,最终被龙纹消解和取代(见下图)。这种观点认为,说什么饕餮纹没有躯干和四肢,它是从空中俯瞰人间好不好,没见饕餮常与云纹相伴嘛。试着饕餮纹后补上龙躯,绝对腾云驾雾龙一条。在这种观点中,饕餮纹只是龙纹崇拜的过渡阶段,其最终归宿是融容在龙纹之中了。
网络图片
至于战国以后它逐渐被边缘化,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乃至被其他纹饰逐步取代,纯粹是初心日益迷离,最终完全迷失的结果。可见,时间不仅是把杀猪刀,也是把杀神刀。至于各色伪造的神,在时间这把刀面前更是一得瑟就散架。
原因很简单,离开了出土原发地的器物,由于失去了考古学意义上的许多信息解码,已经称不上文物了。如果套句流行语式,那就是离开了出土那一亩三分地,私藏饕餮纹玉牌饰根本啥也不是了。弄丢了出土身份的器物不再是文物,只能是玩物,此后它最多能以古玩的身份混迹江湖,浪迹天涯,漂泊四海了。“私藏”与“馆藏”虽然貌似只隔着一层土的距离,却延宕为“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不能不说,很多时候地位决定身份,身份体现价值。值还是不值,往往由平台决定,瞅瞅馆藏与私藏,看看大拍与小拍,再瞧瞧古玩店和地摊儿,不用我说,你懂的。
馆藏是良渚文化玉琮王纹饰的乾坤大挪移
私人藏品是对良渚文化另一个北极天帝造型特征的夸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