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玉学步(十五)转载自一夫之

(2018-11-30 21:29:49)
标签:

转载

分类: 识玉

古玉学步(120):如何辨识工断沁 老皮戛然生新痕

一夫之 2018-11-02 08:56:18

古玉辨仿,在于辨识古玉后雕、新玉摹古和新玉臆古几个方面(参见《古玉学步(31):仿古无外四大块辨识谨慎六种怪》),而就古玉后雕来说工断沁则是不可或缺的辨别要领。

古玉后雕,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数量庞大,或据调查可能占据假仿古玉的一成之多。

此类假仿,又称老玉新工,料是老的,工有半留老半新仿、型也有随原形就仿、纹也是半留老半新仿、沁是老的尽量予以保留,所以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杀伤力,辨别古玉后雕需要极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较长期的实践经验。往往遇资深藏友之间对一件藏品辨识不一、分歧较大时,要往古玉后雕的方向上查找原因了。

老玉新工辨仿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否存在“工断沁”现象。

同样的工断沁现象,可以从古玉补琢的到代真品上观摩其状态——先欣赏两件乾隆皇帝把玩的两件高古玉。

作为一个收藏大家,乾隆爷有个特点,就是收藏的同时还会考证相关历史典故、文物的生产制作的脉络,或是题诗表达个人感受,或对文物进行加工,在文物上留下许多收藏痕迹——就是鉴赏之后,多要题字钦印,甚至高古玉上都要御题雕刻一番。所以在乾隆皇帝把玩过的高古玉上,可以切切实实观赏到古玉工断沁的痕迹。

一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高古玉“圭王”——龙山文化鹰纹圭(图1,参见《古玉玩味(19):若隐若现浅浮雕 山鹰一冲九重霄》)。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10639366145c05825c45

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山文化晚期玉器鹰纹圭,长 30.5公分最宽7.2公分最厚1.05公分。

此圭一面牙黄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黄泛灰,下半部赭红色,刃部近黑色;窄长梯形,平直正刃,玉刃颇多使用崩伤痕;玉柄端也有伤缺、一圆孔,玉孔壁光滑;玉圭之中段的两面,均浅浮雕神秘的花纹;玉圭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制诗和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图2)。

这是一件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玉圭,沁色浓郁所以加琢的图文显然是典型的工断沁的痕迹了(图3)。


另一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齐家文化玉璧(图4)。

这件齐家文化玉璧本为素面。乾隆格外珍视,为其专门定制一件木插屏架,专门放置玉璧。玉璧之上,还有镌刻有两首乾隆的题诗、五枚钤印。诗中可知乾隆鉴赏玉璧的质地、色泽、形式,同时认为此物古穆,应为虞夏时代的产物。加琢的题诗、钤印也显然留下了清晰的工断沁的痕迹特征(图5)。

以上是清代皇帝在真品古玉上“补琢”形成的工断沁,乾隆时代至今又经过了几百年,其工痕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新”痕,但是依然新痕、老沁鲜明对照。

与古人制玉专挑上好之料所不同的是,今人仿古或者擅长于用老料或者经过自然风化的带皮料,甄别是否工断沁就要从辨识是否为“工上自然态”了。以下一组工痕或许能够察看工断沁(或者色)的仿古痕迹了(图6)。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106393759864ca13d7f2

图6-3





古玉学步(121):古玉作工有特征 再识典型拉丝痕

一夫之 2018-11-05 20:54:07

古砣工艺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关于古拉丝工艺已有陆续介绍(参见《古玉学步(20):开料镂雕怎解玉细察工痕藏拉丝》及《(40):开料解玉古工艺细察切割留痕迹》)。又见一组战汉时期拉丝工艺痕迹,颇为典型,录以为飨。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起点多为管钻定位孔,内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旋转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工具的局限,拉丝工的痕迹不甚规整,反复拉搜的过程中,拉丝痕迹重重叠叠,而且不是完全垂直于玉器的表面,而是有一定的弧度。

从60倍和120倍微距图观察,拉丝界面是不规则的坑坑洼洼横向切割痕(图1):


如果进一步放大到200倍或者更大倍数观察,拉丝界面其实由很多不规则的纵向切痕组合而成(图2、图3),个中原由则可细仔揣摩: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918055a5503241f993b96a562079c9a0

图3-1




古玉学步(122):一线识破仿古意 一丝不苟真游丝

一夫之 2018-11-06 09:42:06

古玉制作的游丝毛雕工艺,已有讲述(参见《古玉学步(98):揭去层层故玄妙图说古工游丝描》),侧重介绍了《古玉失传工艺游丝毛雕的发展历程》,仍似意犹未尽,本篇接着介绍游丝毛雕的痕迹特征和辨识技巧。

游丝毛雕是失传的古玉制作工艺,今人不可仿(或者说无法仿到位),掌握古代游丝毛雕工艺特征,凡涉及游丝工艺的藏品只要观察一线即可轻松识仿,游刃有余。

明代高濂对“游丝毛雕”的描述本来是非常到位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但是后人在理解上更多猜懵、望文生义。

太过学究的高深理论在此不再论述了,直接图说来得轻松——

被称为中国第一春秋浮雕的《春秋兽面龙首纹玉饰》(图1:淅川下寺楚国墓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品)就带有典型游丝毛雕技法的藏品,凡兽面须毛纹的部分都是游丝毛雕工艺技法的展现。

国家博物馆藏西周人龙纹玉璜也是一件带有游丝毛雕技法的藏品(图2),人首的头发纹即是游丝毛雕工艺再现;

类似的藏品还有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品西周弧形人纹玉吊坠(图3),同样是人首的头发纹用游丝毛雕工艺展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龙纹佩也是一件带有游丝毛雕技法的藏品(图4),龙首须毛纹和细网格纹都是游丝毛雕工艺的展现;

如此是游丝毛雕工艺古玉很多很多,不再列举……

选取第一春秋浮雕的《春秋兽面龙首纹玉饰》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龙纹佩两件藏品的微距图,分析游丝毛雕的工艺特征:

1)致密——游丝纹如人与动物的须毛一样纤细而密集,游丝阴刻线相互之间不见间隙,看上去阴刻线粗细相类、深浅一致,是为“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图5-1);

2)连续——游丝纹无论在任何区域,都是保持一线到底,中间无断续,看上去就与真的毛发一样,是为无“交接断续”(图5-2);

3)灵动飘逸——游丝纹虽然纤细,但章法严密,该直的绝不会产生无故弯曲、该弯(弧线)的绝对不会无故出现直行,所以产生如须发一样的灵动飘逸,是为“碾法婉转流动”(图5-3);

4)梳理有序——游丝纹无论直线、弧线始终保持平行状态,绝对不会产生一丝交叉或者中途灭失,真正一丝不苟,是为“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图5-4);

5)工艺失传——这样的阴刻线工艺,砣痕吗、刻线吗?皆不得而知了,即使后世有仿也绝对仿不到古工的神韵,所以“妙在双钩”是何工艺有待进一步探索,至于高濂把游丝毛雕仅仅界定为“汉人琢磨”,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产生的偏差而已。

如果掌握上述古工游丝毛雕的工艺特征,则在游丝工方面轻松识别、一线可知。

战国和田青玉楚式镂雕龙凤纹珮(图6),不识者奉为到代真古、半识者认为高仿、能识者察一丝而见低仿。

奉若至宝的双龙佩(图7),游丝已然做得很不错了,但是蹦碴频频、“滞迹”尽现。

看上去整齐划一的游丝描(图8),其平行规则的程度显然超过了古工,人所难为。

最后看一下真仿对比,就知一线可识游丝工了(图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