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玉学步(二):解玉沙与阴刻线篇(转载自“一夫之”)

(2018-06-17 22:57:56)
标签:

转载

分类: 识玉

古玉学步(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欲识古玉先要知道精美古玉是如何制成的,甚至有些堪称“鬼斧神工”,古人是用什么工具制玉的呢?

介绍制玉的书籍汗牛充栋,难免让人望而却步。怎么办?要始终抓住一个入门重点:古人制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靠一种黑科技“解玉砂”(图1)——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七千年中国制玉文化的秘诀。

http://p3.pstatp.com/large/6ed900004bf045480954

图1-1解玉砂

http://p3.pstatp.com/large/6ed7000284dc668524e1

图1-2解玉砂

http://p1.pstatp.com/large/6ed40002fa7036995c44

图1-3解玉砂

虽然有传说史前制玉用“昆吾刀”,但那仅仅是传说,没有形成定论的,玩权当一听而已。自史前文化期以降,大约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有了原始砣(具)机的问世,其后砣机一直是几千年制玉的不二工具。

历史上砣机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和发展:第一代是半地下形式的横轴转石,第二代是多人操作木构横轴肇转青铜砣机,第三代是多人操作木构横轴旋转砣机,第四代是一人操作木构横轴旋转铁砣机。这些方法都是根据玉石创作的不断需求而更新出来的,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这些祖先的智慧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打住,因为各种砣具关键的工作原理都一致,所以直接一图(图2)以晓之:

http://p1.pstatp.com/large/6ed50002e0cae036c525

图2-1

http://p3.pstatp.com/large/6ed50002e0dfb9638ba9

图2-2

http://p1.pstatp.com/large/6ed30003be487c783ee3

图2-3

古人制玉的原理都是一样的:用砣机(图3)带动解玉砂一点一点地切、磋、琢、磨把美玉制成。而现代用电机(图4)转动金刚砂轮直接在玉料上做工制成。这样由于工具的差别而带来工艺的差别就出来了,鉴古识新也就有第一个最基本的鉴“点”:痕迹学——古玉与新仿玉的工艺痕迹天壤之别。

http://p3.pstatp.com/large/6ed60002d347b31bbdfc

图3:古代人力砣机轮

http://p3.pstatp.com/large/6ed50002e31aff9b1d9f

图4-1:现代电动制玉机

http://p3.pstatp.com/large/6ed60002f8b9eafcf50a

图4-2现代制玉的金刚砂钻

古代砣机特点:靠人力牵动砣具转动,速度较慢,据说“一刀耗费三月工”,不惜工本但求完美。而现代电动工特点:用电机带动金刚砂轮,简直飞速,一蹴而就,只求多快好省完工仿古赚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同则工迥异,工不同则痕差别。古玉学步,料、工、形、纹、沁色、包浆,还得先从考“工”记——砂痕、接刀、管钻、拉丝,逐条续起,,,

本条无奈理论一大通,假充啥都懂,其实也是揣摩古书鹦鹉学舌,好在“磨刀不误砍柴工”,方向找到后门径已开通,,,,,,



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上)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357317168a9342c8ce

上海博物馆藏品

介绍古玉工痕的文章浩如烟海,难免看的眼花缭乱,还时常发生各说相悖的情形,究竟相信哪家之说?思考再三会头昏目眩。凡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时,多为人云亦云,可信不多。

古砣工痕第一要义是“砂痕”,幸在好玉人中并非全都“叶公”,有人专门做了雕刻痕迹对比实验《大揭秘——实验验证仿制古玉工痕》(注),这个我信真,所以也学一次拿来主义。

首先感谢源作者(未知“天宇楼33”是原创还是转载)的劳动成果,让我们在古砣工砂痕方面有据可寻,接下来拿来实验成果——

我们来做一个雕刻痕迹实验

http://p1.pstatp.com/large/6ed5000342fb22f33a93

首先,准备一块玉料,用笔画出两个图形。一个用古代工艺雕琢出来,一个用现代电动工具雕琢出来。

http://p3.pstatp.com/large/6ed90000ae1ed0bd27e6

现代玉石雕刻所用的金刚磨头,仔细看,在合金的钻杆上沾满金刚砂

http://p3.pstatp.com/large/6ed300042010109d0481

解玉砂的材质有很多,多为较硬的玉石或金属粉末

下面实验开始

首先先用现代电动工具加工一个圆,制作很简单,用时大约1分钟。如下图所示:

http://p3.pstatp.com/large/6ed70002e862b782413b

我们来看看工痕放大什么样,如下图所示:

http://p3.pstatp.com/large/6ed8000209a3725febff

砣具走过的地方出现了一条一条的具有规律的痕迹,能明显看出砣具在玉石表面加工时的顺序,方向,加工过的痕迹比较粗糙。而且在工痕边缘出现了崩茬。

为了模仿古代工痕,我又在原基础上加上了扫把痕。下图所示:

http://p1.pstatp.com/large/6ed90000afd557ea4ff8

下面用解玉砂手工制作另一个圆

http://p1.pstatp.com/large/6ed50003457f0f2dd68f

首先,用水把解玉砂调成浆,涂抹在需要雕刻的地方。用一根竹签,蘸着解玉砂浆沿着画好的轮廓反复摩擦。直至磨好一个圆,用时大概三个小时。这个时间漫长枯燥。

做完的效果是这样的

http://p1.pstatp.com/large/6ed60003350d81edf3d2

来看工痕放大效果

http://p3.pstatp.com/large/6ed30004220c7ee62455

http://p1.pstatp.com/large/6ed50003465c8567eeec

http://p9.pstatp.com/large/6ed4000361428170ac49

很明显,在解玉砂的作用下,工痕表面留下了深浅不一,痕迹不规则的现象。这是因为相对与电动砣具来说,解玉砂在磨玉时是一种游离状态,哪里有砂,哪里就会产生磨损,但是主要着力点是在竹签的作用处。由于每一次作用力是不均匀的,以此便出现了这种痕迹。而且边缘处不见崩茬。

下面与馆藏古玉的工痕做一下对比

馆藏玉工痕

http://p3.pstatp.com/large/6ed500034a7d7c347baf

http://p1.pstatp.com/large/6ed800020f8abe3868c6

实验工痕

http://p1.pstatp.com/large/6ed30004233d57e9c125

http://p3.pstatp.com/large/6ed6000336ca888a8742

怎么样?是不是很像了?这种工痕对于古玉收藏者杀伤力十分强悍!这就证实了这个结论,古玉的工痕并不取决于制作工匠或制作手法,而是直接取决于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这就好比一个书法家用钢笔和毛笔写同一个字,不可能做到相同,原因不在书法家,也不再于纸墨,而在于笔的差别。

原作者的实验已经能够完全分别出古砣工砂痕与现代电动工具砂痕的区别了,牢牢记住这个“点”,对以后实际的古玉鉴别,将会是大有帮助的。


古玉学步(11):解玉砂痕一点通(下)

通过上条的实验,古砣作工砂痕与现代金刚砂作工痕的区别一目了然: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347bb06b4a6e1

神人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上海博物馆藏

古砣工是砣具带动湿砂在玉料上作工,人工牵动砣轮旋转,力量小、速度慢、方向为双向——进退进退,留下的砂痕:游离状态,有深有浅、有进有退,有纵有横,颗粒粗细不均,无明显边缘,琢玉后犹如已经过打磨,工痕内与玉表面视觉反差小,有相对润度感。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7578f0e14483

图1-1

现代电动金刚砂固定在合金的钻杆上作工,电动旋转,力量大、速度飞、方向单一,留下的砂痕:直平行状态,深浅一致、生硬,明显边缘,偶见蹦茬,工痕内与玉表面视觉反差大,必须打磨才能缓解,工痕干燥。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03bbfdd349d7

图1-2

由此可见,古玉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这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古玉鉴定工上的重“点”所在,万不可忽视。

以下一组工砂痕(图2)——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33669165f71c9

图2-1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14fa001ef9c4

图2-2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09867474d5e5

图2-3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44e2075f55ff

图2-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48f371558fd9

图2-5

本组解玉砂痕纵横交错划痕,粗细、深浅、方向、宽窄不一致,为古砣工砂痕特点;其砂痕所产生的视觉不一是磨工精细和粗糙的差别而产生。

以下一组工砂痕(图3)——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0241c878646b

图3-1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13277df1860a

图3-2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276ebe7c3c29

图3-3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447fae152a42a

图3-4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8582593526360fa4ec7

图3-5

本组图片无论是阴线砂痕还是打磨砂痕,都是直平行、强反光、干涩感觉,是现代电动金刚砂痕的特点

高仿工也在“与时俱进”,高仿技术层出不穷,如用机器工打稿,然后手工修磨,手工抛光类的仿品,初看都有一定的杀伤力,要想真正学会鉴别,还是需要狠下一些“磨刀”功夫的。

另外,仅仅识别古砣与新工痕的区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综合其他鉴别因素进行考量。



古玉学步(12):古砣工艺恁多高 莫忘阴线藏接刀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3497432a4f9e551b

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玉龙(天长市博物馆)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3550224c5fa2a2b7

上海博物馆藏品

古砣工痕第二要义是“接刀痕”。

由于古玉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接刀痕”是古玉鉴识中又一重“点”所在,万不可忽视。

古代砣机的砣具根据作工要求的不同,分为用于切割的大砣、雕刻窄细阴线的细砣、雕琢坡面宽线纹的斜砣及用于阳纹压地的平砣等(图1)。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479790008c97c6f4

图1-1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4840777e3fd1077e

图1-2

古代砣具种类虽然有所区别,琢纹操作方法却基本相同:圆盘状的砣具是以边缘部分琢磨玉料,砣具与玉料的加工面成夹角状态,所以每次琢磨只可完成一道短线,必须分段连续雕琢才能逐步完成一个完整的切割或琢纹工序。因此,纹饰中长线的处理通常都会出现数道宽窄不一、末端尖收的短线衔接工痕,这就是古砣工必不可少的“接刀”工艺特征,这种特征在阴线的处理上尤为突出、在阴线的转折处更加突出,甚至在弧线、近圆处常常出现工痕冲出界面的情况,这就是古砣工的“歧出”现象。由于工具的局限,“接刀”是古玉制作不可逾越的工艺特征(图2)。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537615a57378b15c

图2-1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540934add919beaa

图2-2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544029d342ba203c

图2-3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547022897c5d0933

图2-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550155780aeaee4f

图2-5

特别说明:上述图2系列是目前讲解古玉接刀工痕最清晰到位的一例,能够让玩者一目了然地全面理解古玉“接刀工痕”的内涵,所以本条在此特别加以引用;由于该图被广泛引用,现已难找到源出处,本条在此对源作者表示感谢,并且一旦发现源作者的地址,即作注解标识。

列举两例古砣半成品工痕如下:

一是浙江余杭瑶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琮形器,器表平行线纹中多见宽窄不一、末端尖收的短线衔接工痕(图3)。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675130c893f113cd

图3:良渚文化兽面玉璜局部

:

二是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器面弧阴线为一系列短线衔接形成,鸟眼多现歧出纹(图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750220e1c6ce8572

图4:西汉玉璧凤纹局部

需要说明的是:“接刀”和“歧出”原本是因古砣具的局限而留下的痕迹,是不得已的古玉制作的“瑕疵”,所以一般工艺精美的古玉往往都通过打磨而尽量去除“接刀”和“歧出”痕,使这种瑕疵痕似有还无,往往要通过仔细辨认才能找到其痕踪(图5)。所以说,古玉的接刀痕必须有,但他是隐藏的。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1009512156fa7bfbd647

图5

而现代仿古玉为了仿得“逼真”,往往刻意做出“接刀”特别是“歧出”,使这种“工艺”特征历历在目,露出了仿工的“此地无银”(图6)。所以说,仿古玉的接刀痕经常有,而且是故意暴露的。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0924812769679cb73184

图6

发晕了,有没有?这是古今玉作接刀痕方面的“迷踪拳”:有还无、无还有,有本应没有,没有才是有。



古玉学步(13):古砣工艺高 为何生接刀

发完上条《古玉学步(12):古砣工艺恁多高 莫忘阴线藏接刀》感到意犹未尽,恰有百度经验一条,写的非常好,经过三组图比较,直观简洁,容易加深理解,现转摘并稍作编辑整理贴出(未知源出处,先在此鸣谢源作者的辛勤劳动了)。

比较是一种最好的学习——

第一组对比图:

只要找出仿品工痕和真品工痕的区别,就可以很容易来区分,到底工痕有什么不同呢,这就要从制作工痕的源头说起,治玉工具。

古代雕玉工具,是使用的手工坨机砣刻(图1-1):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1688907347b106434b8f

图1-1:古制玉砣机

现代雕玉工具,是使用电动的雕刻机雕刻(图1-2):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1688952739d7800b71a9

图1-2:现代电动雕刻

第二组对比图:

古人手工砣刻工具特点:转速很低,而且只能刻直线,而且是短直线,长的直线要用短直线一刀一刀连接成,这就是所谓的“接刀”工艺,是由于工具的局限必须形成的。接刀往往在弧线和圆圈线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想刻圆,就要一条一条的小直线拼接起来做成一个圆形,也叫切线逼圆。不明白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拿一把水果刀,在一个水果皮上切出一个圆来,道理是一样的(图2-1)。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22516723599fdb7514

图2-1:古砣具工接刀痕

而现代电动工具特点:转速高极高,在坚硬的玉石表面刻线几乎就像用铅笔在上面画画一样,无论短线、长线都可以一笔划成(雕)。在弧线和圆圈线上,走线几乎与直线一样,也可以一笔划(雕)成,不需要接刀。现代电动工具下刀(钻头)的特点是:雕刀如笔,刀头直接在加工件上游走,给人的感觉走线软弱无力没有变化(图2-2)。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22516564b7e8b11cac

图2-2:现代电动雕刻工痕

第三组对比图(图3):

古人手工砣刻,由于砣具转速慢,不会产生蹦口(即使有蹦也是偶尔出现);人力转砣慢,也必须要一刀一刀砣出,体现在刀(砣)痕上的特点是特点是下刀、起刀干净利落,痕迹明显,刀痕表现刚劲有力,给人的感觉是“刀刀见峰”。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2251683479704370f8

图3-1:古砣工痕“刀刀见峰”

现代电动工工具,由于高速运转,摩擦生热,钻头发热,线槽底干涩,线槽边多产生一路嘣口,常常显示为拉索状态;由于不间断一次成线,体现在工痕上显得绵软无力,偶有拖刀现象发生(图2-2)。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22516796534e0f8d10

图3-2:现代电动工痕线底干涩线边蹦口

这是古砣工与现代仿工最基础的、最关键的特点区别,只要认真揣摩其中原理,就能直接排除八成低仿品。


古玉学步(16):高清微距成像解密古砣工艺解玉砂痕的原貌特征

前条《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介绍了解玉砂痕迹是鉴定古砣工痕的第一要义,如何寻觅解玉砂痕的蛛丝马迹?下面进一步介绍在馆藏高古玉标本上截取观察点、放大后的高清微距图,展示留存在高古玉上的解玉砂的痕迹原貌特征,以便于藏玩者辨识,只要拿起40-60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识别是否带有古工砂痕,再结合包浆、沁色、光气等因素,使真伪有辨,让仿工无处遁形。

微距痕迹学是鉴赏古玉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微距观察可以从“形而下”的料、工、型、纹的鉴别向“形而上”的沁、光、气、韵的鉴赏阶段过渡,请屏息静气、细心观察、领悟解玉砂的痕迹真谛——

古玉制作有古砣工痕和徒手工痕(虽然徒手刻还没有达成公认,但其徒手痕迹确实存在)的区别,古砣又由于纹饰的不同,而导致长而宽的砣痕与细而窄的砣痕在所留存的特征上也有差别,不同时代的砣痕也有差别。现从制玉工艺达到顶峰时期的、馆藏西汉古玉的工痕上,进行微距采样分析。

一、古砣长而宽的砣痕所留存的解玉砂的痕迹特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384560541c5265c264

图1:西汉蒲纹璧的典型工痕的微距成像

以上图1是取自西汉蒲纹璧的典型工痕的微距成像。蒲纹制作工艺为:先利用三组平行阴线进行夹角打格,分成六角蒲格,然后利用砣具进行砣制,呈现一个接一个的六角形图案。

则蒲纹璧阴线砣工的特征就是为较长的砣纹线了,表现的痕迹特点为:

1、从起刀保持直线走到收刀,即使有接刀也被直线工隐藏,线条直接、干脆、干净、利落,毫无拖滞感,给人的感觉粗犷有力;

2、微距显示线槽底部整体平滑,颗粒大小不等的解玉砂在线槽底部留下直平行的走砂痕,痕迹线高低有别、宽窄有分,有强烈的“力道”感;

3、线槽边缘平滑工整(无蹦碴),解玉砂痕上带有明显岁月包浆(此点特别注意,真古砣工痕必须带岁月包浆,而非新工所显示的干涩感)。

二、古砣相对短而宽的砣痕所留存的解玉砂的痕迹特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3845601738855676af

图2:西汉凤纹璧的典型工痕的微距成像

以上图2是取自西汉凤纹璧的典型工痕的微距成像。龙凤纹制作工艺为:阴线宽、窄兼用,砣工、徒手工并施,璧面图案变化丰富,纹饰美观。

则龙凤纹璧阴线砣工的特征有宽而短的砣纹线,也有细而长的徒手工纹线。宽而短的砣纹线表现的痕迹特点为:

1、从起刀到收刀一气呵成,线条直接、干脆、干净、利落,毫无拖滞感,给人的感觉“刀刀见峰”;

2、微距显示线槽底部沟壑不平,颗粒大小不等的解玉砂留下大致方向同行但深浅高低不一的走砂痕,痕迹线沟高低起伏沟壑丛生,砣刀痕的“力道”感明显减弱,是由于短砣力量受控而形成;

3、线槽边缘平滑工整(无蹦碴)过渡自然,解玉砂痕上带有明显岁月包浆(此点特别注意,真古砣工痕必须带岁月包浆,而非新工所显示的干涩感)。

三、徒手工长而细的刻线所留存的痕迹特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3845613863934af79a

图3:西汉凤纹璧的徒手工痕的微距成像

以上图3是取自图2同一玉璧的徒手刻阴线痕,细而长的徒手工纹线表现的痕迹特点则为:

1、由于徒手工的原因,起刀收刀受玉肌理所限,走刀拖滞、勉强,行纹局限。

2、阴线条不规则,线槽底部比较毛糙、刮蹭明显,呈现晶团状凸起与长条状凸脊、凹槽等象状。

3、阴线边缘弯曲而忸怩,刻痕常见无规律冲出,阴线整体有随势而行的水流感(是因玉质肌理对徒手工的局限)。

四、现代机器仿工的痕迹特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38456213f9255bfe4a

图4-1:现代机器工拉索状蹦碴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0384560884e31ee7f5a

图4-2:现代机器工的阴线蹦碴

以上图4为常见的现代机器仿工,痕迹特点为:

1、阴线一次成形、走线控制不佳、直线不直、弧线不接(接刀),走势软弱无力。

2、因高速钻头,阴线底部显尖锐而绝对平行的划痕,干涩、呆滞,无岁月包浆痕迹,毫无生气。

3、因高速钻头,导致阴线边缘常见蹦喳,呈现“拉索状”锯齿边痕。

微距痕迹仔细品味揣摩,有助于通过微距观察识别古玉。


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 细察不离放大镜

理论一大套,实践摸头脑,这是大多数学玩古玉人经历过的“通病”。讲起来头头是道,一块玉送到跟前,顿时没底,不知道从何入手?

除了“傻开门”的和粗劣低仿的之外,能远观一眼真伪立辨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玩玉大家另当别论。

古玉鉴赏,在达到“形而上”的望“气”察“韵”功夫之前,还是要先从“形而下”的细察料、工、型几方面入手,这几方面又要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痕”上入手。是为玩玉之门。如何看?初步观察之后,要用放大镜仔细察看——

如果一件藏品(图1)来到面前,如何判断真伪?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146487474dd69a236e4

题图1-1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146487453dd6dfd10b5

题图1-2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1464876614983866cde

题图1-3

到代真吗?一眼假吗?常常看到藏友评鉴讨论如此结论,其实还真的没这么简单。还得从古工痕迹学下手拿到根据。

第一步:截取一个观察点(图2):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146487472d5ca4d103a

图2:截取观察点

第二步:先用放大镜放大30-40倍观察(图3):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1464874907b1a36cee8

图3:观察点40倍放大图

发现:

1、接刀痕迹明显,单刀砣痕中间宽深而两端浅窄,为“柳叶形”或者说“橄榄形”,这点符合古砣工艺特征。

2、观察点本来应该是直阴线,但是看到直线不直;这点要注意了,因为古砣工是一砣一砣,虽然短刀相接但接续形成的直线感觉上应该是挺直的,而现代电动钻头是一线一次拉成,中间难免“走线”(中间偶有串弯),给人以“绵软”的感觉。回头看原件,直线“感觉”还是直的。原来是工具的原因,放大40倍了,再精准的手工操作都达不到微观“直线”的程度,无论如何看都直不起来的。所以看问题要灵活变通,不能死扣一点机械教条。古玉阴线在肉眼宏观上有“直挺”的感觉就是有“力道”了,这点依然符合古砣工艺特征。

3、阴线宽窄、深浅差别太大,深砣有“刀刀见峰”的感觉、浅砣却断续不清,似有还无,说明下砣力道不均,制作功夫还不到火候。

4、砣痕里的包浆与玉面的包浆浑然一体,毫无二致,带有沧桑的陈旧感。

以上细致观察的几点说明:此件是古砣工痕,但作工力道差、工痕比较弱,不是大师傅做的,最多是个高级学徒的作品,所以即是真品也非精品。

以上观察判断能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核实,毕竟高科技时代高仿技术与时俱进,非常了得。

第三步再用放大镜放大60-80倍观察(图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1464876820e88255f31

图4:观察点60倍放大图

发现:

1、阴线底槽显现不规则的解玉砂痕,这点非常重要,古玉必须见砂痕(本条《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有详细说明)。

2、发现了解玉砂痕迹特点和差别:深砣痕迹平滑细腻,犹如已经抛光,这点符合古砣工特点,力道琢工附带抛光功能(非为电动工槽里显示出的干涩感);浅砣槽底解玉砂痕深浅不一、高低错落,槽边缘带砂进出痕,这是下砣力道弱所导致的痕迹差别。特别说明的是:槽边虽然“锯齿状”砂痕但非为电动工的“蹦碴”,原理与上述第2点一样,因为这是放大60倍图,已经明察秋毫了,无法不见“锯齿”了。相反,这种痕迹“不一致”现象正是古砣工的特点(因为古工制玉耗时太久,往往一件玉器要经年累月才能做成,所以痕迹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工艺师完成)。

3、玉件表面与工痕浑然一体,显示内敛的玻璃光泽,未显示的区域是由于打磨面不平反光不一造成的,这点也是古工特征。

以上进一步细致观察的几点说明:从“工”这方面基本可以判断此件符合是古砣工艺特征;但力道弱、工艺不精,即是真品也非精品。之后再结合其他方面进行逐步细察推敲,,,

特别说明的是:看古玉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会学到云里雾里,找不着北。经常看到介绍古玉阴刻线的文章,多是古工用力均衡、刀刀见峰、一气呵成、曲线优美来形容,来作为鉴定是否真古玉的统一“标准”,那可能是不探实际、天下文章一大抄所带来的一致“结论”。古人制玉,时代前后不同、工具发展程度不同、即使同一时期作工匠人的手艺水平有高下,即使同一人制一玉,古人制一件耗时较长,,,怎么会都是“刀刀见峰、一气呵成”的美品呢?想想也不可能的事,,,


古玉学步(52):辨古识玉说磋磨

一夫之 2018-06-11 17:50:14

史前文化时期,玉器加工全凭手工切、磋、琢、磨,《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是选料解料、“磋”是用磨石、砺石磨制成型(粗打磨)、“琢”是在料上雕纹饰、“磨”是竹木片、兽皮磨”沾上解玉砂进行磋磨成器(精细打磨,“抛光”)。

磋:粗打磨,其技术材料是“风砺石”加水,既算是工具又算是耗材。古人把大自然对岩石进行全方位抛光过程的材料用来磋玉了。打磨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将玉料固定,用砺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另一种是将砺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砺石上打磨。这实际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时,也将王料上的大部分切割截痕迹磨去,但有部分由于割截痕迹较深而保留下。磋的痕迹特点是:粗。

磨:精加工,其技术材料是竹木片、兽皮沾解玉砂加水,既算是工具又算是耗材。磨的痕迹特点是:细,精细,相当于“抛光”。良渚文化时期抛光的物质可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而用兽皮抛光的机会更多一些。兽皮上有动物性脂肪,呈弱酸性,用兽皮在玉器上来回摩擦直至光滑即可以了。竹子茎杆亦含弱酸性的“竹沥”,也可以用于玉器的磨擦抛光。

于是,在古玉上或多或少地会留下原始的切、磋、磨痕迹,这是辨识古玉的密码,尤其值得细细辨察。

切割痕留存辨识:

磋痕留存辨识:

磨痕留存辨识:

辨识磋磨痕迹如此重要吗?比较一下仿品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