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古玉神面纹的谱系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识玉 |
高古玉有许多“脸谱”,其中一张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具有獠牙特征的“神面纹”。
“獠牙”神面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是其典型的代表,此后延伸到商周各代,也被称之为后石家河文化。
有人阐释这种脸谱的时候,认为他是由鸟图腾演变而来,广泛流布于曾经以鸟图腾为旗帜的东夷族群当中。而后随着他们的足迹广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区,乃至于后来的山西和陕西广大地区。其外部特征,早期神面纹普遍鼻头保有鸟喙的残存,之后则保留了象征鸟的羽冠。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无论如何演变都仍有鸟的影子。
当然,这种脸谱或许与兽面纹一直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神面纹因为有獠牙,事实上有时也被称之为兽面纹。与神面纹的兽面纹不同的兽面纹是一种图案化的兽面,也被称做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后来也经常出现在青铜器和玉器上。商周两代,甚至汉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其中像鸟和人的便与神面纹有了精神上的渊源。但兽面纹最具特点的是兽目,却不是獠牙。这种差异又似乎使他们成了井水与河水两不犯的类别。
神面纹和兽面纹貌似源头上分属石家河文化与良褚文化,实际上两种文化都属于龙山文化不同地域的代表。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条目前还没被搞清楚的线索联系着,只不过什么时候,怎么样联系起来的尚不清晰罢了。
下面要欣赏的两例神面纹(私人收藏),一胖一瘦,各有特点,但獠牙却是一样一样的。
长脸的神面纹长17.2cm,后面有柳裂 ,
前面有红沁。杏眼,獠牙,长舌,羽冠。盘玩前泛灰,盘玩后滋润。地方玉质,甚至都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玉。同类器物未曾有见,但与各类石家河文化及后石家河文化神面纹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獠牙和羽冠,或许属于同一范畴也未可知。
胖脸的神面纹 白玉质受沁而呈秋葵黄状, 高7.5cm 宽7.2cm
厚1.1cm。暴眼,獠牙,疙瘩鼻,介字冠,两耳旁似有羽翅,耳唇有穿孔。此种状况似介于石家河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之间的过渡状态,鼻头的鸟喙已经被疙瘩鼻取代,但介字冠依然存在,其别的与石家河文化期的神面纹也非常相似。
综上,两个獠牙的神面纹虽与典型的石家河文化有区别,但本质特征一样,瘦的似乎更早些,上线可到文化期,胖的由于鼻头的原因应该晚一些,但至迟不会晚于商周时期。
新石器晚期 玉面神人像 大英博物馆藏
美国国家博物馆藏石家河文化神人像
后石家河文化中戴高帽的玉神祖像
良褚文化兽面纹
龙山文化 人面挂件 估价:HKD 12,000-12,000 香港华辉2015春季精品拍卖会“怀德秉贞”─玉器精品专场
兽面纹玉饰 商代 高4 5宽3 6㎝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故宫博物院春秋兽面形玉饰
玉人面饰 商代 高6.2厘米 宽3.6厘米 厚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注意:鼻子由石家河文化式的鸟喙状变为了人的疙瘩鼻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