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淡泊风韵淡泊人 ——我市青年书法家陈桂祥先生书法艺术及人生写意

标签:
悄然情怀欢迎光顾。 |
分类: 人物 |
淡泊名利淡泊风韵淡泊人 【原】
【陈桂祥,别署无无斋主。一九五七年生于滁州,曾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无锡书法艺专,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原滁县地区书协常务理事、滁州市书协秘书长。其幼继父传,临池不辍,心追手摹,博采众长,书艺精进。其作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频频在报刊发表,参加各类展览比赛,多次获奖,并先后被日本、法国、美国、港、澳、台等海内外人士及民间友人收藏,省内外有关媒体曾作过专题采访报道,是我省较有实力的书法家之一。】
因为慕名已久,记者采访陈桂祥先生的时候,事先就准备了一大堆资料和细致的提纲,以备采访之需。然而,9月4日下午,当记者如约来到桂祥先生创作室采访的时候,忙碌而又谦逊的他,和记者一见如故,漫天闲聊,全忘了当初的采访提纲。期间,桂祥先生的室内电话和手机铃声不断,忙于工作安排,忙于来往接待,忙于人情应酬,忙于记者采访,忙得不亦乐乎。
桂祥先生现任琅琊区人大常委、区人大办公室主任、区政协委员及文史委副主任,平时里公务繁忙,事务缠身,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书法的钟情爱好和孜孜追求,经年研墨临帖,书艺益进,现已享誉远近,跨入了书法名家行列。观其作品,笔墨酣畅,表现淋漓,线条变换如山涧飞瀑,笔势跌宕似行云流水,气势雄浑质朴而挺秀灵动,苍涩老辣又劲健峻丽,其布局也精练有致,且自然成趣,在当今名利浮躁的书法界,实属可贵,体现出他难得的人文情怀、艺术气质和审美情趣。
深山农舍有书香,幼继父传习字忙。
桂祥先生早年全家下放,举家乡下。那山村纯厚质朴的民风,乡邻清贫乐观的豁达,无不对他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又为教师,备受人们尊重。
特别地,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要请他父亲写春联,那份乡邻的尊重更盛往常,这给幼小的桂祥先生心灵以深深的触动。自此,他师从父亲,开始临池学书,先临欧颜柳赵,再习苏黄米蔡,亦步亦趋,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78年,桂祥先生跳出农门,考入现今的安徽财经大学。期间,他有幸得到书法大家刘子善、张乃田、齐学仁等书界名家的真传,书艺大增,在校际首届师生书法展中一举夺魁,使他备受鼓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桂祥先生深知其中道理,并矢志践行,多年不辍,丝毫不怠。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作品纷呈,名家如云,如何合理地选择一些符合自己个性、气质和爱好的碑帖临习,桂祥先生是颇费一番心思的。
他认为,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是“中国文化核心的千年艺术”。它既实用又有艺术品质。在内容上,它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形式上,它可以表现点、线的结构与力度之美,是“无声之音”,是“纸上的舞蹈”,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凝聚了自然之灵气,其中最重要的是书为心画——它是心灵的艺术。为此,桂祥先生在打下厚实的楷书基础上,醉心“二王”行书,兼习篆隶诸体,潜心体味和把握诸家书法的笔势、字意、用墨和章法,追其源、穷其理、化其形、得其神,此后,他精心临摹,反复对照,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去领悟其中的神韵,把自己的情感融于墨中,再倾泻于笔端。
对此,他有着自己的深深体会: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艺术没有止境,书法亦然,不一定非得要达到极致。
其次是灵气。
再次为勤奋。
如是,桂祥先生的作品深受各界好评,不仅作品屡屡见诸报刊,参加各类展览,也为日本、法国等海内外人士以及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名声日响。而他始终不事张扬,抱静守朴,不为名利所累。平日里,对于上门求教者,他有求必应,从不厌烦。多年来所收门徒无数,有的已成名成家,可他从不倚师自重。
桂祥先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活中,他豁达自然,不拘繁礼,真诚率直,淡泊名利;书艺上,他矢志不渝,孜孜以求,兼收并蓄,独成风格。
淡泊名利淡泊风韵淡泊人。
这,不仅是桂祥先生为人处世的写照,也反映出桂祥先生书法艺术的非常个性,更揭示出他书法创作成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