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个体语言的发展来说,现代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最好是这门外语说起来像母语一样流畅。为了这一愿望的实现,父母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有的甚至先送到双语亲子园感受外语的气氛。
说外语像母语一样流利的人,我们称之为“双语人”。他们成长环境基本上是相类似的,例如美国的孩子在中国生活,中国的孩子在美国生活,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双语的环境。曾经见过一个男宝宝,他的爸爸是芬兰人,妈妈是中国人,幼儿园讲英文,这个宝宝说话很晚,但是当他能够开始说话的时候,这几种语言都可以很流利的操纵。这样的儿童对学习语言没有任何压力。所以成文双语人是有条件的。
我们现在做的“双语教育”或者说“双语教学”是来自暂时的外部刺激,只是在幼儿园或者是亲子园的时候才接触外语,有的只是单向教育并非交流;而“双语人”所处的环境是能够用不同的语言进行顺畅交流沟通的情景。接受“双语教育”的儿童学习外语就像他们学习数学等知识是一样的。
任何一个婴儿都可以发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基本音素,但我们只是注意到了婴儿能够发出的我们的母语音素,并且在婴儿发出母音音素时父母给予更多的反馈,留下的声音就是被鼓励的声音,因此,语言的环境决定婴儿的音素。双语家庭的婴儿留下的是双语的音素,儿童成为双语人,自然他们其它的种族语言音素也就渐渐消逝。像弗洛伊德,他在4岁时就能说四门语言,也归功于他所在的成长环境。
美国专家在1997年做过一项有关语言音素方面的研究,分别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进行。发现婴儿在6-8个月时都能发出"ra"
和"la"的音,但在12个月左右,日本的儿童发这两个音的正确率明显下降(日本人对这两个音素的发音区分不大),而美国儿童的正确率则明显提高。
对于移民到国外的父母或者是在国外育儿的父母们,尽量与孩子说中文,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好处,而且,当孩子让大后,可以在这两种语言里自由的切换和操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