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是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故在第五章处于基础环节,较重要。本节课教学重点是ATP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以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难点 是ATP结构简式的组成,ADP与ATP相互转化时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经过教学实践,课堂采取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1、关于ATP结构的教学,强调书写ATP结构简式:A—P~P~P,采取学生演板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常出的书写错误,自我改正,强调高能磷酸键的书写方式和意义。关于ATP的结构的教学,剥茧抽丝、循序渐进,首先讲述A(腺苷)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通过普通化学键连接一个磷酸,即A—P(一磷酸腺苷,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PNA的基本单位,简称AMP),联系核酸的组成,ATP与核酸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并延伸拓展,在细胞内还存在CTP、GTP、UTP、TTP,不同的符号A可以分别代表腺嘌呤、腺苷、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总结ATP结构特点用“1、2、3”表示,“1”即一个腺苷,“2”即两个高能磷酸键,“3”即三个磷酸,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内直接的能源物质,具有高能量、结构不稳定的特点。为讲解下一点ATP与ADP相互转化埋下伏笔。
2、对ATP于ADP相互转化的知识点,首先强调ATP结构不稳定是由于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很容易水解,产生ADP和Pi,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也可以接受能量,与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 。关于二者相互转化是否为可逆反应,从“反应式、所需酶种类、能量源、能量利用、反应场所”等方面列表对比讲解,效果直观明了,同时也渗透讲解了ATP的利用,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很好,很自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