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和想象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没有视觉的形象,但诗歌是诗歌创作者运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抒发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鉴赏是诗歌阅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所读诗歌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阅读活动。诗歌的语言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呢?就是读者的联想联想与想象。离开联想与想象就无法进行诗歌鉴赏。有人说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的两个翅膀,此言得之。可见联想与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在古诗鉴赏中运用联想与想象,应该启发学生就诗歌中关键字词或优美画面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成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有了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欣赏者方能深刻感知艺术形象的内涵,有助于发现或进一步挖掘艺术形象的思想内涵。
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其中诗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几句话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副优美的画面: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学生既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又体味到作者的情感,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在鉴赏杜甫的《登高》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诗作中的句子进行再创造,他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位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和想象活动。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诗歌创作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歌鉴赏也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诗歌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的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并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而联想和想象便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借助它,鉴赏者便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再现”“再造”诗歌的情境,走入诗歌鉴赏的新天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