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汝询佚诗考(二)
(2021-08-30 08:38:19)分类: 唐汝询诗歌探析 |
唐汝询佚诗考(二)
朱福生
唐汝询的诗歌,主要收录在他的两本诗集《编蓬集》与《编蓬集后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2册)中。唐汝询《编蓬集》编于万历三十六年,《编蓬集后集》编成于万历四十六年。这两本诗集之外,唐汝询前前后后还写过很多诗,就散见各处了。
本帖收集并考证唐汝询佚诗,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2册所收唐汝询《编蓬集》与《编蓬集后集》两本诗集未收的唐汝询诗歌。
唐汝询佚诗,在收集过程中,因此并不能以时间顺序来排列,目前只能是随收随贴。
(6)六峰咏和孙伯观
唐汝询
白日荒荒迥照,青山落落生寒,余心久已冰冷,正拟清秋卧看。(右寒山峰)
雨霁如波乍透,烟深拟帐新栽,肯月露边轻落,从人脸际常开。(右芙蓉峰)
兹峰何以称妙,应受达摩秘传,雨后一尘不染,烟中百尺高悬。(右妙高峰)
【福生按】
这三首诗由六安网友刘荣喜先生提供。刘先生说,这三首诗“录自顺治《六合县志•文艺志•诗》第十一卷”。我有光绪《六合县志》,而没有顺治《六合县志》。刘先生对六安文学研究甚多,我这里也就借用刘先生提供的资料出处了。
据介绍,六峰,指定山上的六座山峰。嘉靖《六合县志》:“定山,……有峰六,曰寒山,曰狮子,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据说,隋开皇四年(584)因境内六合山,山有六峰,峰峰相连,形胜奇特,遂更县名为“六合”。以此来看,“六峰咏”当有六首诗,各咏一峰。这里只有三首,应当还有三首。据说,县志中只保存了这三首诗。
说起这三首诗的来历,那还是2013年的事情。那时,我似乎沉浸在唐汝询研究之中。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那时看到许多有关唐汝询的离奇传说,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我没有什么理由,因此就更留心唐汝询的资料。我的论文《唐汝询生卒年考》刊登在《滁州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13年8月)。之前,我大概在网上写过一些唐汝询研究的文字,于是就在网上和六合网友刘荣喜先生多有互动。刘荣喜先生为我介绍了唐汝询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唐汝询和孙国敉的交往,为我提供了这三首诗。并介绍了孙国敉的概况:“孙国敉(1584—1652),字伯观。明末著名的文学家、金石学家、鉴赏家,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人。他著述丰富,文采飞扬,交游广泛,与当时很多文人画师(如黄道周、董其昌、米万钟等)、达官贵族、僧侣(僧雪浪等)学子有密切的交往,多有文字往来。”
篇末,刘荣喜先生特别注明:“此为本人《孙国敉交游考》中的一部分。为朱福生老师提供资料。请指正。”(这篇博文,现在还能在网上搜到。)
唐汝询于万历四十三年到万历四十六年曾借住在南京许令典处。六合,本就离南京很近,现在已隶属南京市,为六合区。估计唐汝询是在寓居南京时游览六峰的。
推想当时写作情境,孙国敉当先有《六峰咏》作为首唱,然后是同游人奉和。唐汝询《六峰咏和孙伯观》为奉和者之一。网上另有雪浪写的《六峰咏和伯观》:“树树花开雾凇,时时鸟集寒号。容我一条毳衲,销我几阵松涛。”也是六言诗,不知是否作于同时。
(20210830)
(7)八百桥
唐汝询
何来八百僧,说法相招邀?
僧散不知处,后人空名桥。
我为寻行踪,依汀且停桡。
芦叶似翻贝,梵音托归潮。
世界孰非幻,沙鸥聊可招。
【注:“贝”是印度贝多或贝多罗树的简称,佛教徒以其叶写经文。】
【福生按】
此诗见光绪《六合县志》卷七艺文志第291页下栏。
据介绍,八百桥位于六合县城东25里,建于唐开元五年(717)。传说有西天八百僧人往冶山讲经经过此地,遇河阻隔,化缘造桥,因此而得名。
唐汝询显然是知道这八百桥的传说的,因此追踪至此。但是八百僧人,已无影无踪,只剩下载着这个故事的桥名。但是,一个桥名,带来了一段神奇的传说。在唐汝询的感觉中,水边芦叶翻飞好像打开的贝叶经卷,潮水喧哗,又好像是僧人念经的声音。站在桥上,现在能够见到的,只有自由飞翔的沙鸥。
(20210831)
(8)冶山
唐汝询
吴濞王东土,铸钱国始饶。
洪炉日夜燃,吐焰千层霄。
潜窥汉宫阙,远旧梁城镛。
千秋奚复存,白云在山椒。
兴亡那可问,陶然倾一瓢。
【福生按】
此诗见网上《古诗吟冶山》。冶山在南京莫愁湖畔,相传春秋末年曾是吴王夫差冶铸兵器的地方。今已建成冶山国家矿山公园,位于南京市六合区。
今按,首句原为“吴濞王束土”,当有误。虽暂时无法核对原诗,但“束”字在此不通(“束土”自然也不通)。此“束”字当为“东”字,因字形相近而误。据史书记载,刘濞(前216—前154)为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被封为沛侯。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汉,此时刘濞正值二十岁,追随刘邦率兵诛讨英布,一举击破英布军队。那时,吴地会稽人没有勇猛的首领,刘邦犹豫强悍的会稽人会挑战皇权,因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便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今扬州市)。以此来看,诗中“束土”当为“东土”。“王东土”即统治(负责管理)东部地区。
明代《金陵四十景》中有《冶麓幽栖》一景。文中说到:“在府治西二里。本吴王铸剑之地,故名冶城。”诗云:“铸成龙剑启仙都,日奏云璈御六铢。雉堞消磨荒瑞草,瑶台幽寂暖丹炉。韬光铲彩游尘界,抱一含元隐玉壶。东麓飞霞通帝座,倘分沆瀣涤凡夫。”诗作者当为时任南京太常寺卿的云间诗人杜士全。
由此可推测,唐汝询此诗当写于寓居南京可赋亭时期。
(20210901)
(9)吴王城
唐汝询
炎灵惨无辉,三分争割据。
紫髯称大吴,筑地此屯戍。
雉堞奚复存,高冈是其处。
一望但平原,骊山登牧竖。
览古悄无言,秋风起江树。
【福生按】
此诗见《金陵诗徵》卷三十九(寓贤五)第八页。《金陵诗徵》版本甚多。本书为四十四卷本,有光绪五年江宁汪士铎序),收有唐汝询两首诗,第一首《夜别陆长倩》,唐汝询《编蓬集》已收。此处只收《吴王城》一首。
据资料介绍,吴王城,三国东吴都城。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来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吴王称号,同年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城。孙权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县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吴王城遗址,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诗徵》卷三十九在介绍作者“唐汝询”时说:“汝询,字仲言。华亭籍。移居金陵。有《编蓬集》。”说明《金陵诗徵》是把唐汝询作为移居者看的。唐汝询在寓居南京时,或许在周边游览时去过武昌,这首诗当写于游览武昌时。
(20210902)
(10)东阳夜月
唐汝询
塞鸿南去海天长,客子行吟夜未央。
江畔何人更吹笛,东阳桥上月如霜。
【福生按】
此诗见乾隆《金山县志》卷十九艺文志(P817)。东阳为今浙江金华所辖县级市。唐汝询虽为盲人,但丝毫挡不住他四处游历的脚步。他在《五十生朝途中述感十首》其六中说:“身惟盲瞽迹惟僧,越岫荆岑到处登。”(见《编蓬集后集》卷九):东阳属于越地,此诗当是唐汝询途经东阳时写的。“客子行吟夜未央”表明他当时的身份是行人。
(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