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注析】苏轼《屈原塔》
(2012-06-18 13:15:10)分类: 作品选读 |
屈原塔(1)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2),千岁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3)。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4)。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5)。
南宾旧属楚(6),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7),恐子就沦灭(8)。
此事虽无凭(9),此意固已切(10)。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11)。
名声实无穷(12),富贵亦暂热(13)。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苏轼诗集》卷二十六)
【注释】
(1)屈原塔:在今重庆市忠县。曹学佺《四川名胜志·忠州》记:“东坡谓屈原古塔在忠,忠不当有此。意者后人追思为之。……塔在江之南岸。”
(2)屈原:战国时楚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遭谗被贬。楚顷襄王时,国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3)投饭:类似于后来的投粽子。
(4)哀叫:指为屈原招魂发出的叫喊声。楚山裂:楚山为之开裂。
(5)眷眷:情意深重的样子。决:分别。
(6)南宾:地名,即南宾郡。唐天宝初曾把忠州改为南宾郡,乾元初又改回为忠州。
(7)应是:应该是,表示猜测。奉佛人:信奉佛教的人。
(8)子:指屈原。就沦灭:就此泯灭,无人知晓。
(9)此事虽无凭:指忠州出现屈原塔的事情,没有真实的凭据,意指屈原没有到过忠州。苏轼《屈原塔》小序:“在忠州,原不当有碑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10)此意:指纪念屈原的意思。切:切实,真切。
(11)考折:“考”是“老”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转注者,建首一类,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考折”词义相反,“折”即“夭折”意。“考折”指“寿命之长短”。
(12)名声实无穷:指名声能千秋万代传下去。
(13)富贵亦暂热:指富贵只是短暂的热闹。
【赏析】
屈原塔在四川忠州(今忠县)。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氏父子举家赴京。他们先走水路,自眉山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犍为(今属四川)、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出三峡,于同年十二月初到达江陵(今属湖北);一路上,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次年正月从江陵出发,再由陆行北上,于嘉祐五年二月到达京城。
苏轼的《屈原塔》写于舟次忠州之时。诗前还有小序,说“(屈原塔)在忠州,原不当有碑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苏轼对忠州有屈原塔觉得奇怪,大概是因为这个地方与屈原毫无关系。屈原是秭归(今属湖北)人,一生未到过忠州,但后人追念屈原忠魂,也在这里修塔纪念。当时与苏轼同行的苏辙也有诗:“屈原遗宅姊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栾城集·屈原塔》)也表示了同样的困惑。陆游也提到过屈原塔,“我游南滨春暮时,蜀船长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剑南诗稿·三峡歌》)既然不当有塔,那么为什么会有塔呢?苏轼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追思屈原而建的,追思则出于崇敬。“南宾旧属楚”,因此知道屈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苏轼还有一首作于忠州的《竹枝歌》:“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也可见当时忠县人对屈原怀念之深切。于是苏轼就写了这首诗。追思屈原自然就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八句写楚地的人追思屈原。投饭、竞渡、招魂,都融入了追思屈原的成分,这也是后来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虽然不起自屈原,但是自南北朝时期将屈原的内容纳入端午节,后来就成了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以包粽子和赛龙舟为主的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活动一直绵延至今。苏轼在忠州看到屈原塔的时间是冬天,而不是端午节,投饭、竞渡、招魂,是因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习俗,而并非苏轼亲眼所见。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这首诗也不是单纯写端午节的,主要是纪念屈原。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
中间八句是推测忠州出现屈原塔的原因。塔本为佛徒盛舍利之用的佛教建筑,所谓“浮图”;俗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认为,这座塔是信奉佛教的人建造的,其目的就在于担心屈原的事迹不会后人所知。也就是为了追思屈原。其实,屈原塔已经明白无误地摆在那里了,至于谁造的,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建造这座塔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是确定无疑的。
后八句来解释屈原就死的原因。那是由于屈原对楚国的忠诚。由建塔之事,苏轼想到了人生的价值。人固有一死,因此寿命之长短可以不必计较,但是死得要有价值。和富贵相比,名节更为重要,屈原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因而在楚国灭亡之际,毅然自沉汨罗江而死。屈原赴死,自然未能长寿,但是他却赢得人们千百年的纪念,这就在于屈原他坚持了自己的名节,这里的名声不是名誉或名气,而是气节、名节,这是做人的准则。相比之下,富贵只是一时的、短暂的。“大夫”指屈原,屈原被封为三闾大夫。这句说,屈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选择了为保持自己的名节而死。当然,在坚持名节的问题上,屈原也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这也是人们追思屈原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也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朱福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附录】
屈原塔
[宋]苏辙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屈原庙赋
[宋]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