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刘茂胜《走着读书》
(2012-01-14 11:53:40)分类: 读书纵览 |
走着读书
刘茂胜
如今,图书市场的出版物越来越多,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书这么多,时间这么少,人们哪有心思去读!美国作家福斯特曾抱怨年轻人:已不再像一条猎狗见到牛排那样、有股子疯狂读书的劲头了。其实,即便是作家也未必能像一条猎狗见到牛排。比如,有些作家笔头很快,一年恨不能搬出四五本厚书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没多少时间读书。假如让这些人每年少出一本书,留时间多读几本书,他们定会觉得受了污辱。
写了《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有个叫罗贝尔的弟弟,一点没给哥哥面子。他说:“要想读《追忆逝水年华》,就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断,要不哪来的那么多时间?”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但在我看来,现代人的腿是万万不能断的,因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走着读书的时代。如今,在家里坐着读书、或者如作家陈村所说的《躺着读书》,都相对地落伍了。这两种“书虫”更像是濒危的物种。现代人心理压力巨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物质生活的享受又是这么眼花缭乱,谁还有心思读书。所以说,读书也分此一时彼一时,走着读书,似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从前,有走读大学,走读大学的学生不住校,上大学跟上班族一样,许多人早出晚归,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都是在路上背的。走读大学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现如今有“走读一族”。在上班路上,经常能看到有人边走边读,当然,这还包括汽车火车或者飞机轮船上读书,都属于走着读书的范畴。在公交车或地铁里,许多人习惯于读书看报,读书的热情未见减少。据说,在许多大学校园里,理想的读书地点并不是图书馆,校园里的湖边草地,或者是林中小路,是许多学生读书的首选之地。边走边读的学生很多。凭我多年走着读书的经验,人在走着读书时,血液循环会加快,脑子处于一种既兴奋又清醒状态,读的书容易留下深刻印迹。而回到家里或去图书馆读书,反而收不到这样的奇效。
邻居有位大爷,每天去路口买晚报,必先戴上他的老花镜,买完报回家,这份晚报就在回家路上读完了。都市里的白领职业女性,一天到晚紧紧张张,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就爱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而开私家车的人呢?有时为怕路上堵车,一般会备上本书,等红灯时就读了几页。一次在地铁里,我见到有位年轻人读《黑格尔哲学》,尽管这本精装书包着书皮。在奔驰的公交车上,即便是农民也有不少人读书看报。而一种最浪漫的读书方式,就是带一本《红与黑》去巴黎,或者带上一本《双城记》去伦敦。不管是多么的“小资”,说白了就是走读。如今的图书出版部门,更是推波助澜,为顺应这个走着读书的时代,出的都是一些口袋书,把经典之作改编成一本本小册子,或者是文字和图片各占一半的书籍,这些书籍好像都有潜台词,欢迎你加入这个走着读书的年代。
马可以走着入睡,人可以走着读书。如今,有谁算过自己一年到头的读书时间吗?不用算,算出来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许多书都是走着读的。不夸张地说,在匆匆忙忙的路上,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回到家里,我们冷落书,书也冷落我们,似乎已变成了“敌人”。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恰恰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及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只是,在这样一种走着读书的风景里,我们是该高兴呢,还是多多少少有点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