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司马光警枕探源

(2011-08-23 09:01:57)
分类: 文化随感

司马光警枕探源

 

司马光睡警枕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故事,我蛮想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呢?于是去查资料,网上大多数是现代人讲的故事,再继续查下去,才知道,警枕还不是司马光的独门秘诀,许多人用过警枕,有的比司马光还早,甚至还有外国人马雅可夫斯基也用警枕。唐代诗人陆龟蒙写的《和袭美木兰院次韵》也提到“警枕”,其诗云:“苦吟清漏迢迢极,月过花西尚未眠。犹忆故山欹警枕,夜来呜咽似流泉。”

警枕,据称是“用圆木做的枕头,熟睡则欹动,容易觉醒”。《礼记·少仪》“茵、席、枕、几、熲”,汉郑玄注:“熲,警枕也。”唐孔颖达疏:“云颖警枕也者,以经枕外别言颖,颖是颖发之义,故为警枕。”由此可见,警枕在先秦时就有了。东汉末年,蔡邕还写有《警枕铭》,其文云:“应龙蟠蛰,潜德保灵。制器象物,示有其形。哲人降鉴,居安虑倾。”这里的警枕,不是圆的,而是蟠蛰的应龙之形,应龙为有翼的神龙。它的神力能遨游九天之上,可却蟠居蛰伏,一动不动,意在不显露自己的神异之德,而暗暗地保存自身的灵性。这警枕是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东汉季世是动乱的年代。士人多隐逸蛰居,以求自保。作者蔡邕虽深谙此理,可是,他自己却蟠也不成,蛰也不成,终被卷入政治漩涡,为政敌所杀害。《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鏐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辄欹而寤,名曰‘警枕’。”这是讲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事情。据说,他为了保住吴越不受强国威胁,养成了一种保持警惕的习惯:夜里睡觉时,为了不让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滚圆的木头做枕头,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着它休息;如果睡熟了,头从枕上滑下,人也惊醒过来了。清·陆以湉《冷庐杂识·警枕》:“钱武肃王用警枕,司马温公亦用警枕。兴王贤相,勤劳正相同也。”说了钱镠,也说到司马光。《资治通鉴》本就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对警枕的来历自然一清二楚。

“温公警枕”也是我国传统蒙学读物《龙文鞭影》中收录的一个典故。《龙文鞭影》吕注:司马光在宋哲宗朝为相,封为温国公。宋范祖禹作《司马温公布衾铭》曰:“公一室萧然,图书盈几,竟日静坐,泊如也。又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司马光睡觉用警枕之事,不见《宋史》记载。看来这件生活中的隐私还是这个范祖禹在《司马温公布衾铭》中捅出去的。那么这个范祖禹又是谁呢?他怎么知道司马光睡觉用警枕呢?我对范祖禹也做了一点追查。原来司马光有个好朋友叫范镇,他比司马光长11岁,但他们同在宝元元年中进士。范镇与司马光的交谊至为亲密。范祖禹是范镇的侄孙,比司马光小22岁。因此范祖禹是司马光的后辈,但也是忘年之交。范祖禹在《祭司马文正公文》中自称“门生”,写道:“某自为布衣,辱公之知,教诲成就,义兼父师。”司马光同范祖禹的关系也很密切。后来范祖禹又在司马光推荐和指导下修撰《通鉴》,范祖禹同司马光朝夕相处的时间比范镇多而长,同修《通鉴》达15年之久;神宗死后,两人又有一年多时间在京师同朝为官,且在司马光指导下,用副本重行校定《通鉴》,并参加缮写校对司马光的《稽古录》。所以范祖禹说:“某自首从公十有七载。”《司马温公布衾铭记》是范祖禹在洛阳给司马光当助手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写的,他见司马光起居生活很俭朴,“被服如陋巷之土”,专门写了这篇文章。后来苏轼还写过《跋司马温公布衾铭后》。由此来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提供的材料是可靠的。

不过我对司马光的警枕还是有不少疑惑,如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用警枕的,很多人认为是司马光小时候,如一篇文章写到:“司马光后来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来自惊人的刻苦努力。他睡觉用的枕头是一段圆木,叫‘警枕’:圆木容易动,使人睡不稳。只要圆木一动,司马光就惊醒了,他立即起床挑灯夜读。正是这种精神,使司马光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超群。”也有人认为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如有篇文章写到:“有人说《资治通鉴》这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巨著是用警枕写出来的。那时候,司马光为了完成这部史学巨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可是他总认为睡眠占用了他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就想出了用圆木做枕头的方法,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这样就会醒来,他就可以继续读书写作。更可贵的是他就这样坚持了19年,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有一个故事写到:“宋仁宗宝元二年,司马光同礼部尚书张存三女结婚。婚后,司马光常常不进卧室休息,独身在书房里过夜,且头枕木枕。一日,司马光的好友范镇来访,夫人便将自己独守空房之事讲了出来。司马光当着好友的面只好讲出实情。他说:‘食君之禄,为君之臣,理应为国效忠,为民尽力。我怕自己只图享受,忘了国家的忧患;只图当官,忘了百姓的疾苦。便让木匠用圆木给我做了枕头,每当它一滚动,我就会从梦中惊醒。然后静坐书案前,想想当天哪些事情没有办好,以便第二天补救。我觉得,只有时时刻刻挂民在心,战战兢兢当官,才能不负朝廷。’夫人张儒秀听了十分感动,说:‘既然君实为此忧国忧民,就是守一辈子空房,我也心甘情愿!’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司马光‘头悬警枕,忧国忧民’的故事。”不过“头悬警枕”的“悬”字似属用词不当。

但从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来看,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是用警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