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柱土家吊脚楼民居文化

(2016-07-26 17:00:08)
标签:

重庆石柱

太阳出来喜洋洋

秦良玉

熊福田

陈兰亭

分类: 人物•论文

石柱土家吊脚楼民居文化

茅舍

聚居在武陵山区(史称九溪十八峒)的土家族先民,在采集狩猎为生时期,依树筑巢、取石垒屋、择洞而居。 “洞穴居”,逐渐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吊脚楼,并成为土家族近现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吊脚楼,其建筑风格的形成,除了在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在生产生活发展中,不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的历史因素外,还因为武陵山区山高坡陡、坪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必须依山就势建吊脚楼的客观原因。

吊脚楼,在建筑学界被称为“干栏”。干栏的出现,应该是土家人居住环境的必然。由于武陵山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建造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房屋依山而建,很自然地便形成了凌空吊柱的建筑模式。这种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更多的是在利用空间,避免开拓更大面积的屋基。同时,由于凌空向前延伸,也可以更多地避开了山间野兽和蛇虫的侵害。《旧唐书 》卷101中,对这种吊脚楼进行了定义:武陵山区“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号为干栏”。 土家吊脚楼的建造与土家民族心理相适应,讲求房屋朝向和坐侧,力求与当地生活环境和谐统一。吊脚楼大多是飞檐翘角,回廊吊柱。有的依山面谷,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有的悬在岩边,视野开阔;有的临水而立,空气清新……各具特色、各显风采,被誉为“地仙”之居,是土家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石柱土家吊脚楼

石柱土家族民居建筑,有吊脚楼、石头房、土墙房屋、砖混结构的建筑和土家碉楼,尤其以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最具典型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吊脚楼在石柱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的古镇老街最为典型,当地又称之为“干栏”或“转角楼”。它在民族建筑工艺中一枝独秀,是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遗产。

土家吊脚楼的建造工艺过程,凝聚了吊脚楼主人的心血,耗费了多年积累的家财。建设过程,则融汇了艺人的智慧,凝结了土家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土家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基本内容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择地动土,看期立房。土家人最讲求吉祥,不论是破土动工,木匠进屋开建,还是立房短水,都要选择良辰吉日。土家吊脚楼的地方选择,与当地人生活环境和心理感觉相适应。吊脚楼一般选择一块平地,后依山,前面谷,最好左右有小山,即讲求卧虎藏龙、藏风聚水。在朝向上,通常是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在建筑手法上,依据屋基地形,巧妙运用错层、错位、吊层、吊脚、挑层、抬基、贴岩()等技艺,创造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民居。受到环境地形的限制,有时也会在陡峭的地方悬空兀立起座座吊脚楼。选好地方以后,请土老司看个黄道吉日,石木二匠进屋开建了。

第二、构思巧妙,建造科学。吊脚楼建造时,工匠们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木材料,建成穿斗勾心、飞檐翘角、牢固防震的结构。在装饰功能上,常在外檐造形上修造特有的挑枋(含硬挑、软挑)、撑班、坐墩、吊瓜柱和花格,有的还镂雕多种图案;门窗图案,常见的有豆腐块、冬瓜圈、三条线、乱劈柴(冰纹)、回纹、万字纹、球纹等。这些图案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在用材尺度上,梁、柱、枋、檩、桷等断面尺寸十分讲究。地面为石材,条石或石礅。房屋的纵面墙体,为竖立的决定房屋高矮的木柱。木柱从前后向当中逐渐升高,所以墙面的柱子往往是单数,有五柱、七柱、九柱、十一柱等。木柱穿孔,穿牌通过穿斗连接牵引,中间用椠子连接(椠子出头),楼板铺在上面,顶上用柃子连接,中柱顶上是中梁,需栋梁之材。这样,整个吊脚楼木架就搭建好了。然后,四周用木版镶嵌入挖槽的立柱和穿牌中,装成板壁。椠子内为房屋楼面,椠外装为观景的耍栏。立柱的顶上横置檩子,平行等距的椽子固定在檩子上,再盖上瓦或者铺上茅草,以避免风雨烈日。在建筑色调处理上,梁柱、门窗除在本色上涂桐油漆外,也常用黑色生漆罩面,或施以浅褐色矿物质原料刷涂等。这样,吊脚楼就建成了。

第三、布局合理,美观适用。石柱土家吊脚楼的房屋布局有传统的习惯。根据地形,吊脚楼有的呈“凹”字形,有的呈“一”字形。通常当中为堂屋,为祭祀祖宗,接待客人等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两旁为厢房,有的在厢房铺上离地一尺的木版楼,所以也称地正屋。厢房或地正屋上面是住房或土家姑娘的闺房。再往两边拓展,是厨房和火塘,火塘四四方方,上面挂腊肉,吊冲塘勾和鼎罐,火塘既是吊脚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人,特别是冬天和节日的重要活动场所。吊脚楼最边上和最靠下的位置是牲畜的圈舍、厕所或柴房。从吊脚楼的外观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吊脚楼都透射出一种古朴美观的气息,让人惊叹吊脚楼的设计和建造艺人,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的超凡手笔。从实用性方面说,吊脚楼是人畜共居,人神和一,居住和安全,社交和祭祀的统一体。

二、石柱吊脚楼的传承

石柱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艺人,主要分布在万朝、悦崃、南宾、沙子、临溪等乡镇,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活跃,目前已经渐行渐远,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石柱吊脚楼艺人的足迹,除了本县,还踏遍了武陵山区和云贵高原的土苗山寨,留下了大量作品。石柱吊脚楼以七曜山区的金铃、石家、沙子等乡镇,以及西沱古镇和鱼池老街等最为典型。其代表作有:

金铃吊脚楼群、悦崃新场吊脚楼、中益秦家吊脚楼、石家池谷冲新店子、王家院子、西沱古镇云梯街吊脚楼、枫木吊脚楼、小鸟清河客栈、小鸟回龙寨和万寿古寨等等。

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关键是要保护传承人,其代表性传承人刘成海、刘成柏及其谱系如下:

刘德生:清代,石柱万朝人,将吊脚楼木工手艺传给刘贤毓。      

刘贤毓:清末,石柱万朝人,将手艺传授给下一代。由于刘贤毓早死于灾荒,忠县磨子木匠李本阗继续将吊脚楼工艺技术传授给贤毓公下一代。 

刘学桃:(1919-1994)、刘学银:(1921-1991),石柱万朝人,集刘贤毓和李本阗技艺之大成,在石柱石家、黄水、金铃,以及利川汪营、小河一带修建了大量吊脚楼,并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刘成海:1943年出生在万朝乡,是当地知名大木匠人刘学银的大儿子,也是其吊脚楼技艺的杰出传人和掌墨师傅。1958年,沙子中学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学习木工修建吊脚楼,到过石柱的悦来、金铃、石家、沙子等地,以及利川的汪营、小河等地方修建了不少吊脚楼。由于有文化根底,加上从小就受过家传木工的熏陶,很快就出师掌墨,在外多年后还回万朝老家,新建了自己的吊脚楼。后来成为公路养护工人,与木工工作告别,但是技艺仍然掌握着,2007年,石柱龙潭新修吊脚楼,请他担任技术顾问进行指导。

刘成柏:1950年生于万朝乡万富村一个木匠世家,从小与锯子、斧头打交道,耳濡目染。12岁就跟父亲刘学桃、叔叔刘学银学习木匠,并到石柱枫木、冷水、黄水等地装房子修吊脚楼。成年后,在县内的鱼池、金铃、桥头和沙子等地修建过吊脚楼,到过县外的湖北利川、咸丰,湖南龙山,贵州贵阳等地建过吊脚楼,石柱金铃吊脚楼就有其青年时的作品。他中年时在当地和桥头教授过一批徒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修吊脚楼的越来越少,师徒手艺转为打桶、做家具等业务。

三、别具一格的石柱土家碉楼群

    清末和民国时期修建的石柱碉楼群,是石柱,乃至武陵山区建筑的又一大亮点。目前,遗存相对完好的碉楼有以下15座碉楼:西沱镇汤家坝碉楼,悦崃镇新场碉楼、作坊碉楼、枫香坪碉楼,临溪镇前光碉楼,龙沙镇油坊土碉楼,王家乡罗田土碉楼、罗田石碉楼,河嘴乡长沟碉楼,石家乡姚家院子西碉楼、姚家院子东碉楼、洞岩碉楼、池谷冲碉楼、庙坝碉楼,枫木乡双塘小院碉楼。

土家吊脚楼建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建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当中为祭祀和社交的堂屋,两旁为厢房或地正屋,两端是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楼下边是圈舍和柴房。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吊脚楼都透射出一种古朴壮美的气息,让人惊叹这些民间建筑大师的超凡手笔。传承千百年的土家吊脚楼为代表的民居文化,至今仍然折射出它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旅游价值。

目前,土家吊脚楼受建筑材料、消费心理、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老的吊脚楼不断被拆毁,新的吊脚楼建造者越来越少。所以,保护土家优秀吊脚楼民居文化刻不容缓。

 

    附录: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录)

中文名称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重庆石柱县

批准时间

2011523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遗产编号

-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