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南阳的古城

分类: 茅庐 |
http://s10/mw690/002vjtCagy6FwtwZWlz19&690
No.1:白羽城:
No.2:龙城:
龙城遗址位于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电灌站西北3.5千米丹江口水库中。城址地处丹江东岸,西距丹江2800米,现已淹没在130米左右的水位线下。
故城东西长800米,南北宽900米,城垣宽约8米,夯筑,夯层7~10厘米,圆形夯窝直径8~10厘米。夯土中可见到春秋时期陶罐、陶盆残片及汉代板瓦片、纹饰砖等遗物。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古迹》记载:“龙城在县东南顺阳保,周围四里,元世祖未帝之时,驻兵于此,有龙见,故名。”经考证龙城便是丹阳,为楚国早期国都。
No.3:汉代古宛城:
汉代宛城遗址位于南阳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存有城垣遗迹、高台建筑遗迹等,故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南阳古称宛,古宛城为周、秦之际兴建,两汉盛极一时,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之一。
城垣遗迹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
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高台建筑遗迹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
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古宛城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城,原有两重,即外城和内城。外城即郡城,也称“廓城”,城周18千米,当为生产区、生活区和工商贸易区;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应是封建官吏的宫殿区。
汉代宛城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以及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No.4:冠军故城:
冠军故城位于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境内。
城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汉时霍去病的封地即在此,《汉书·地理志》应劭注:“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此外,这里还有霍去病的衣冠墓。城内地表可见大量汉代砖、瓦,出土文物有石华表、“关中侯”金印、壶等汉代铜器。
No.5:光武故城:
光武故城位于桐柏县毛集镇毛集北4千米的回龙公路西侧,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的一座古城。其地北为平地,东、西两面紧靠小河,城址坐落于二水交汇处。
今城垣保存较好,南北长900米,东西宽600米,高2~3米。相传光武帝刘秀起兵时曾屯兵于此。曾出土一铜器,上镌“宜侯王”三字。其他文物有大量铜、铁、陶器制品和汉砖、瓦当等。
No.6:汉桑城:
汉桑城——世界上最小的城,位于新野县汉桑路南侧的汉桑城小学院内。城围11米,高4米,直径3.5米。城门有石碑镶嵌,城中斜矗一株直径1米余粗的古桑树,乃全世界最小的城。传说此树为三国时名将关羽所栽,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稽古者珍爱之,在树周围砌以砖垣,上有城垛,名“汉桑城”,后毁于兵燹。1933年县长吴纯仁重建。东侧墙嵌石碑1通,铭志汉桑来历。今桑树主干已枯,但龙首凤尾之状犹存,根部生出幼桑1株。
汉桑城虽小,却是远近闻名的一处胜迹,记录着南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No.7:博望故城:
博望故城为西汉著名外交家博望侯张骞的封地,位于方城县博望镇,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城中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街道。3条小河由北向南从东、中、西3处穿城而过。
这处古城址出土有汉代的砖瓦、陶片、井圈、水管道和铜器、铁器等。《明嘉靖南阳府志》云:“博望故城在南阳县东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记载:“博望,汉县,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封张骞于此为侯国,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南朝宋永初后省。”
No.8:谢邑---南阳申国晚期都城
在唐河苍台乡谢家庄和宛城区东南金华乡谢营各有一个谢邑,都有谢邑遗迹和出土文物,都有古谢邑标志碑。
申国都城在古宛城北独山下,1970年、1975年、1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关煤场、汽车发动机厂发现了几座申国贵族墓,由此可知申国都就在独山下一带。这只能说明申国末期的都城在此,申国南迁入谢的国都在哪里?申国都与谢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经.大雅.菘高》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申伯还南,谢于城归------申伯番番,既入于谢。"从该诗"王饯于眉"看,申国原在陕西省眉县,南迁于谢,因谢人在旧地,故帮助作城墙。谢原来可能是谢国都邑,因国衰落而叫谢邑,申国迁都谢邑,申都与谢邑当如此关系。但谢邑不在独山下,而在唐河苍台乡谢家庄和宛城区东南金华乡谢营各有一个谢邑,都有谢邑遗迹和出土文物,都有古谢邑标志碑。这两个谢邑哪个是申国迁都的谢邑?目前还没有有力考证。郦道元《水经注.比水》载:"比水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由此来看,申国初迁时的谢邑当在唐河苍台谢家庄,谢邑不是谢国邑,而是以谢水而名的邑。1986年,在对唐河苍台谢家庄1.25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考察中,"古谢邑考察组"发现了西周青铜器18件,贵族玉龙5件,同时还发掘一石碑上刻双龙环抱"式是南邦"4个字。有可能申国初迁都唐河苍台谢家庄,后又迁都宛城金华乡谢营,后再迁都独山下。总之,需要出土文物佐证和进一步考证,才能搞清申国都与谢邑的真正关系。
No.9:商密城(今河南淅川县)---古鄀国都城
《淅川县志》(1990年版)对鄀国的记载是这样的:黄帝长子昌意封于鄀,是为鄀国。昌意子高阳自幼随世父(黄帝次子)少昊教养,后为帝,名颛顼,世父子名昧未立。昧有二子,名允格和壹骀。颛顼封允格于鄀,封壹骀于汾川。因此《路史》曰:鄀为少昊之后,允姓。周时为子爵国。春秋后期亡于楚国。
在春秋前期,鄀国当时分上鄀和下鄀,初始为一强盛之国,跨豫、鄂、陕三省接壤之地,上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丹江左岸,都城建在商密(今河南淅川县),春秋后期为楚所灭为楚都(后迁湖北宜城县东南)。下鄀则作“蠚”,意与上“鄀”区别,在今河南内乡至陕西商州之间,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商州直隶州总志》拾遗篇时,有一小篇“商洛鼎铭”的记载,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好友刘敞处得到一刻有铭文的铜鼎。(刘称其在商洛得之。)宋人称之为“商洛鼎”(今已不存),并收录在他编著的《集古录》中。具体内容是鄀国的鄀公(言字加戚音qi)为追念其先祖,祈求长寿,让子孙将此鼎作为宝贝永享用的文字。郭沫若先生在其编著的《两周金文辞系考释》中将此注释为:“意南郡之鄀为本国,故称上。上洛之鄀为分枝,故称下。此犹小邾出于邾娄而称小矣。南郡之鄀后为楚所灭,故春秋末年其故都竟成楚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