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葵来电——“我们家又有人交作业了!快快发咱博客上吧——”是表扬稿……
总在自家博客上发别人写的表扬稿,不大合适吧……“一定得发!我哥哥可不轻易提笔夸人的。”于葵坚持。
http://s16/bmiddle/6acd7d86g945f07cba2df&690
(东东和外公梁思成)
先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梁思成之女:于葵)于葵的哥哥,于晓东,就是照片上这个小娃娃。看过纪录片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在第八集林徽因去世前有一段她女儿梁再冰的采访,讲述在母亲临终前,她希望把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是林徽因的第一个外孙抱进病房给她看看……,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于晓东。片中使用了梁再冰的部分讲述,我把原采访场记找出给大家——
(梁再冰采访)“……等我孩子生下以后,我一到医院看我妈妈那脸色,我知道不对了,知道她要走了,当时我就想,在这个以前我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因为我妈是一个活蹦活跳的人,她虽然病得很重,但她自己不把自己当病人,别人也不把她当病人,一直要干活,学习,跟人谈话,一直到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疼,累得气喘呼呼的说,因为她病了,从41年她开始生病到她去世15年,我也都非常习惯了,没有把她病当一回事,觉得她总是那个样子,好像病得很厉害,但是说有什么,要干什么,又爬起来了,劲头非常大,所以我没有把她,没有当一回事,但是我生完孩子到医院看望我妈妈的时候,觉得她是不行了。当时我妈她自己好像没什么感觉,她看到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刚生孩子,当时还是比较健康,她就跟护士说,你看我女儿多好,脸色多好,多健康。我记得当时在她身边,她还问我,她说想坐起来梳头,她问我可不可以,其实她已经没有力气可以坐起来梳头了。当时我就故作愉快的样子,因为我不想让她看到我非常伤心的样子,我就说可以吧,我说你就坐起来梳吧,实际上她已经没有坐起来梳头的力气了。
“她4月1号的凌晨去世的,3月底,31号,当时我去看她,就觉得她不行了,当时我就想把我的孩子抱去给她看一看,她的外孙,可是医院,她是肺病,医院说婴儿无论如何不许进医院,说什么医院也不同意,怎么也不同意,特别是晚期传染性很强,说什么也不同意我进去,后来没有办法,我就跟我爱人,把孩子抱到西单照相馆给孩子照了一张相,当时照片洗印过程很长,等照片印出来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我妈妈已经不在了。所以她始终没看到我的孩子。”
于晓东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婆。
http://s6/bmiddle/6acd7d86g945f073312b5&690
好了,请听于晓东讲的故事——
我家里没有高清台,但在网上看片,感觉更方便。10月23日,周六,晚上我在家浏览网上新闻,接到梁璇(梁思礼次女)电话:
“晓东,你看了吗?”
“看什么?”
“梁思成林徽因的纪录片呀!央视高清台在放。”
“我家里看不了高清台。你们看了吗?”
“刚看完,拍得好极了!我爸很兴奋!说是他看过的最好的有关梁林的纪录片。”
“这片子什么名字”
“梁思成林徽因”
劲草早就告诉我们,片子已经制作完成,就要安排播出了,作为家人,我们当然翘首以待。可最终得知在高清台播出,一度郁闷,因为我家没有这台,用劲草的话说:装备还不行呢。
放下梁璇的电话,我感觉有些兴奋,也有些意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而且是来自纪录片主人公弟弟的评价。梁璇实际上是想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光碟。
周日上午,我仍然被梁璇的电话那兴奋的情绪所感染。我打开电脑,想看看网上有啥反应。
点开“百度”,输入片名检索,乖乖!满屏都是!
令我意外的是,我很快就找到完整的视频。从早上九点,一直到下午4点,我们全家(率老婆和女儿)一口气看完了8集,一集不拉,在土豆网上。
我想作为家属,我应该说一句心里话,感谢央视,央视毕竟是央视。
我要感谢央视的是,这部纪录片让我这个外孙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外公和外婆。片中展示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一直尘封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森林小木屋中的数百封通信,使我读到外婆与朋友间的心灵对话,活生生地了解到她如何度过那些我早已从妈妈那里听过的人生经历。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胡劲草和我的妹妹于葵,她们的探寻使之得见天日。仅凭这一点,这个纪录片就功德无量。
令我和乃陶(我家领导)意外和着迷的是,这个片子没有主持人现身,几乎用主人公书信和作品串接剧情的发展,新闻手法如此娴熟,令我们这学新闻、吃新闻饭碗者自叹不如。乃陶一向在文艺评论方面十分自负,对当代影视往往不屑一顾,可也发出感慨,“这片子让胡劲草拍得这么有文化!”
最开始听说央视要拍摄梁思成、林徽因的纪录片,是妈妈(梁再冰)和我的妹妹于葵告诉我的,同时知道编导的名字叫胡劲草。后来又得知,这胡劲草是个女编导。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太当回事情,一是不认识胡劲草这个人,平时我上班,只有周末去看望父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见过劲草;二是近几年我妈妈经常接待此类采访,电视、报刊也常有报道梁、林的节目和文章,只当是“又来采访了”。
我知道妈妈历来对接待采访的心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她很希望不被采访,绝不愿生活在父辈、祖辈的光环下。她曾对我讲:“你外公说过,‘最难为名父子’。”在我的记忆里,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梁林的“盛名”其实只是给妈妈带来了麻烦。因此,近十几年来,当越来越多的记者找上门来,要求采访她时,做了一辈子记者、编辑的妈妈起初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说她更习惯于采访别人,不习惯成为采访对象,总是尽可能躲避采访。但是,在那个电视剧播出后,她无法再保持沉默。为了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林徽因,她不得不自己出来讲一讲情况。
另一方面,随着约稿和采访愈多,妈妈年事亦高,每次完成约稿和接待采访都会使她很疲劳,感觉难以招架;但她生性极其认真,答应了就要认真准备,几乎是明知体力不可而为之。这一次,妈妈很认真地对待胡劲草的采访预约。不久,我发现妈妈和妹妹都越来越认真地讲起胡劲草的采访。妈妈看了劲草编导的《留美幼童》,很是认可,特别是央视的招牌在那里,妈妈相信,劲草是严肃的;而我妹妹妹夫虽长期住在美国,却也常回来居住并与我父母家紧邻。如此,他们陪妈妈接受采访,与劲草熟悉了。
后来,我听于葵说,她和倪震(我的妹夫,与某作家同名)陪劲草去美国找资料,收获极大。至此,我开始对央视和劲草刮目相看。这是第一个去美国寻找梁林足迹的摄制组。
再后来,我见到了胡劲草,在她第一次赴美寻访资料归来之后。
从此以后,在有关梁林的纪念活动中多次看见她,并开始信任她。因为我发现,劲草已经真正把自己融入梁林的圈子-----建筑界的和家庭的——这是目前许多以“梁林研究专家”自称的梁林传记作者和报道记者(新华社北京分社王军不在此类专家之列)所没有做到、也难以做到的。我开始关心这个纪录片的制作进度,关心她和摄制组的行踪,津津有味地听我妹妹于葵和倪震说起劲草与他们驾车横穿美国大陆实施拍摄计划的种种趣闻。劲草从采访我家的记者,成了我家的好朋友。
在片尾看见这个纪录片的团队字幕升起,除了胡劲草,只有钱钢久仰大名,其余都没有见过。
感谢这支优秀的团队!
http://s6/bmiddle/6acd7d86g945f08274b95&690
(作者于晓东 右边那个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