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载2023年8月13日的《临沂日报》
标签:
情感随笔文化朱旭杂谈 |
分类: 发表作品存档 |
往事悠悠
2023年08月13日
朱旭
我出生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物资匮乏,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那时,当地老百姓的主食是地瓜干煎饼和渣豆腐,能吃上一顿馍馍便能兴奋上好几天。
馒头,在我们这里叫馍馍。一般情况下,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或婚丧嫁娶时才能吃上馍馍,能“顿顿吃上馍馍”就成了当地人当时最美的梦。在人们的心里,能“顿顿吃上馍馍”是神仙才能过上的生活,平头百姓哪能摊上这样的好事?
我们这里以山地为主,适宜种植地瓜,很少种植小麦。记得有一年大旱,种植的小麦几乎绝产,生产队分给每人七两小麦,上了年纪的人都把这事当呱拉,现在的年轻人听了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当时,为缓解物品产需、供销矛盾,购买物品是需要票证的。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有粮票、油票、布票、蔬菜票、大米票、煤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要买馍馍或面粉得有粮票。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粮票的,即使手头有粮票,买馍馍也要步行到几十里路远的县城,还必须到国营饭店去买。当然购买蒸馍馍的面粉,也只能凭粮票到县城的公家粮店去买。
当时我们村有一个在市里上班的,他是我的本家,按辈分我叫他三爷爷。有一次,他坐着吉普车回家,在村民的眼里,吉普车可是稀罕物,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三爷爷一下车,不少人就立马围上去,三爷爷和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我们这帮孩子更是兴奋不已,连车上散发的汽油味都感到特别好闻。
三爷爷家里有粮票,一家人经常吃馍馍,当然就成为村里人羡慕的对象。不少人都说,要像他家那样能经常吃上馍馍该多好。在当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吃上“国库粮”。要想吃上“国库粮”,在农村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当兵或考学。在部队里,如果好好干,就有提干或转成志愿兵的机会,复员后可以转业到地方上班。如果好好学习,考上了中专或大学,毕业后就能分配到单位工作。大人经常嘱咐孩子:“如果想顿顿吃上馍馍,就好好学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当地老百姓种植小麦的面积扩大了很多,亩产量也增加了许多,一个月能吃上几顿馍馍了。再后来,不少村民出外打工,收入大大增加。随之个体经济繁荣起来,国家取消了粮票,购买馍馍也极其方便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考上了大学,基本上实现了“顿顿吃上馍馍”的梦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