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中的“床”指什么?

在我们最早的认知中,李白是一个思乡的游子。他看到的月光在《静夜思》里千百年来依旧落地如霜。夜晚,月华如洗,李白站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宁静的夜晚产生了幽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一,结合《静夜思》宋朝版本的意境。我们现在流传的是明朝版本的《静夜思》。在宋朝,《静夜思》的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如果“床”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卧具,那么在室内如何才能望到山月呢?恐怕是要将头伸出窗户好长也不一定看到吧!所以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在室外,不然没有“看山月”这种高远开阔的意境。
第二,结合同时同地所作另一首诗——《秋夕旅怀》。此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中有“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一句,放目远去,山峦层叠,流水向远方流去,没有归期。意境同样清远开阔,此诗中并没有提到室内之景。
第三,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来解释“床”的含义。李白在《长干行》中有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意思是“你骑着竹马来到我家,你追逐我围绕着井栏杆轻轻抛弄着青梅”,解释为“卧具”则行不通,难道卧具被放在屋子中间吗?可见在李白的诗句中,“床”作为“井栏”是出现过的。
第四,如果“床”是指卧具,躺在床上如何有“举头”和“低头”的动作呢?
第五,《古代汉语词典》在释“床”时就有“井上围栏”的释意。唐代李贺作《后园凿井歌》:“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描写了一对夫妻美满的日常生活,此诗中的“床”即是“井上围栏”。清代的徐渭有诗云“流水细分床畔响”。只有当“床”是井栏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李白置身于秋夜月明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来故乡之思,这是合乎常情的。
第六,从唐代窗子的构造来看,明月可以透进来,但不一定让人产生好像地上铺了一层霜的感觉,因为唐代老百姓用的窗户还是通行的直棂窗,一般棂木条固定不可开闭,但可以挂帘或糊纸成半透明状,没有玻璃。汉代出现过支窗,到了宋代才流行,像门那样双开的窗户,由于下部转轴比较复杂,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所以李白在室内的地面上看到的月光极为有限,按常识,如果在室内能透过月光,则是边缘整齐规则、类似于斑马纹的形状。物理常识,井边水汽重,更容易结霜。只有在空旷的室外,才能有大片边缘不规则甚至没有边缘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