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中妈妈与女儿的“志愿之争”
(2017-06-21 11:34:33)今天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考生的母亲通过网络向我咨询“女儿特长是化学,女儿想学化学,可是我不想让女儿学习化学,我该怎么办?”有趣的是女儿也通过网络向我发来了咨询:“我想学化学,可是我的妈妈不同意我学化学,我该如何选择?”从妈妈和女儿的“志愿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儿的兴趣和妈妈考虑的就业“前景”,是引发这场“志愿之争”的主要导火线。
高考志愿填报关系着孩子今后的专业方向甚至是职业方向,这种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讲,在报志愿过程中,由于中学生对学校和专业了解不深,大多考生会参考家长的意见,有些考生的志愿甚至由父母来代替填报。有调查显示,受访者中,七成家长表示参与或干涉过填报志愿,超过五成的家长会给孩子意见,仅仅4位家长表示会完全替自己作出选择。
有的孩子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但却在父母的干涉下选择了“金融”;有的孩子喜欢考古,却因为父母认为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而被迫放弃,最后选择了“计算机”……每年填报志愿时,总能看见类似的例子。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的出发点没错,但如果单纯地从“专业是否热门、整个行业的薪金待遇是否令人满意”这些角度衡量一个专业的好坏,恐怕失之偏颇。毕竟,专业从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专业冷热并非绝对,四年前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在孩子毕业时变成了“冷门”。即使不“冷”,因为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毕业生数量也会大幅增加,市场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就业率持续下滑。
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孩子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反之,如果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填报了专业,但在今后的学习中因为不喜欢而表现平平,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实在得不偿失。即使学校允许学生转专业,但一般情况下,只有综合排名非常靠前的学生才有此资格,那些因为“没有兴趣”而学习成绩堪忧的学生很难通过审核。
一个人如果一生中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是很幸福的。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时不妨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家长可以给出孩子报考建议,但不强求报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为了自己的选择而努力,这也将成为孩子人生中一次难忘的回忆与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