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参观知青博物馆
					
											标签:
																				
                            兵团生活老有所乐旅游杂谈 | 
					分类: 兵团回忆 | 
有感于参观知青博物馆
 
黑河处处有着历史的痕迹,在这里拥有国内首座以全国知青史为展览主题、也是最具规模的知青专题博物馆。为纪念上山下乡这一重要历史,铭记曾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农村的知青们,弘扬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勇于奉献的知青精神,自2006年起,黑河市委、市政府在古城瑷珲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10142平方米,布展面积7900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33000件,历经三年建设,于2009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6月24日周一,按例是国际公认的博物馆闭馆日,但听说是知青们重返第二故乡来访,馆长亲自开门迎客。
走进博物馆,“中国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十几个大字,一下子将我们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去感受那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的知青精神。
一组组大型雕塑,谱写着知识青年在广阔的黑龙江大地上战风雪、斗严寒的历史画卷。
展览共分七个部分:共赴广阔天地、谱写闪光青春、浴火凤凰、苦涩的记忆、返城之路、改革开放的中坚和两地情。全面叙述了自1955年全国第一批知青开垦北大荒以来数十年的知青史。展示了1776万中国知青担负起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历史责任,在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大草原、大戈壁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再现了广大知青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创造出的辉煌业绩。
 
展出的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过去的印迹和回忆;一个个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深情;在它们的背后,是一个个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可说上一箩筐。
“知青”缘起1955年5月,中共中央批发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8月,共青团中央学习苏联组建垦荒队的经验,向城市青年发出“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号召,京、津、沪、冀、鲁等地纷纷响应,全国组织了50多个“志愿垦荒队”,奔赴江、浙、云、黑等地建立农庄,开荒种地,他们是中国知青的先驱。
当年的我们,没有军籍,却像军人一样战斗、生活;没有帽徽领章,却手握钢枪,巡逻、站岗。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感召下,赤胆忠心,卫国戍边,有的光荣负伤,有的献出宝贵生命。血是红的,心是红的,青春的火花也是红的。逝去的知青把所有的一切,都长埋在了那片土地。逝者,有的被授予烈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有的死于病魔、事故,虽然并不轰轰烈烈,却令人扼腕叹息,鲜血像火一样锻造了他们,他们是浴血凤凰。
回想那艰苦创业的日子,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没有使我们气馁、畏缩,我们用青春的热血锻造了智慧、勇气和力量。与天斗、与地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自身也受到了磨练。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着闪光的青春: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伐木造林、勘探开矿,成为祖国新一代的拓荒者;万里疆土、千里边防、亦工亦农,是屯垦戍边的新生力量;教书育人、宣传文化、追求科学,担当城市文明的传播者。
当年农村的“赤脚医生”、连队的卫生员,知青占了绝大多数。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医治了无数病患,解除了百姓伤痛,迎来了新的生命。当年我们曾接生过的那些孩子,如今都应该已是青壮年、强劳力,甚至可能当上了爷爷奶奶!
我们中的一些人,虽然那时自己尚未初中或高中毕业,却成了共和国的新一代“秀才”,被选派为社(场)、队(连)里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广阔天地的十多年中,使广大农村的学龄儿童,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他们当年哺育的学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有生力量。
哈尔滨的“三棵树车站”再熟悉不过了,当年我们回家探亲,55/58次列车就在这里换乘,现在的三棵树已改名为哈尔滨东站。
这里展出有张铁生的“一张白卷”和任毅的“南京知青之歌”,当年可都曾在知青中掀起过不小的波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经20多年,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党和政府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调整政策,在1978年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提出:缩小下乡范围,开拓安置途径,逐步结束上山下乡,把知青返城工作纳入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重大历史转折,知青由此走上返城之路。
返城后的知青,大多承受着待业、无房、结婚、生育、赡养父母等多重压力。但是,生活不相信眼泪,凭借在广阔天地磨练出来的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顶着生活的压力,克服年龄大、学历低、知识贫乏、技术基础薄弱等各种困难,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重新创业。投身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勇做弄潮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行业内的姣姣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栋梁。
当时那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改变了万千莘莘学子的命运。所有的知青,心底都深深埋藏着对那段经历的记忆,甜蜜也好,苦涩也罢,既抹不去,也夺不走,这些苦涩的记忆,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记录。知青博物馆的存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纵然时光渐行渐远,人们都不会忘记老知青对开发北大荒的贡献!
走出博物馆时,与刘馆长有过简短的交流,他也是知青,1969年从北京来到北大荒,也已整整五十年。今天,他仍坚守在这里,迎来送往回到第二故乡的战友、荒友,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向人们传颂知青精神,并发扬光大!
看到博物馆外院子里陈列着火车头和拖拉机、播种机、康拜因等大型农机具,我很想找找带有小平台的联合收割机,当年曾在那上面接麦捆麻袋。天津战友(双胞胎)老大陪我转了一大圈楞没找到!那边已在招呼拍集体照,只能放弃查找回到广场。
广场上已开始排列成行准备拍集体照,以知青博物馆为背景,打开“青春之歌在这里唱响”的横幅,在馆长的指挥下,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集体照后,又进行了简短的赠旗仪式,雅娜代表我们全体战友,将“直属二连”和“黑河 哈青”两面旗帜赠送给知青博物馆留存。这两面旗帜,是2016年连队在上海大聚会时由天津战友带来,当时的与会者在上面签下了各自的名字;本次聚会,上海战友将旗帜转交给主办方哈尔滨战友,不少战友补签了姓名。现在将这两面旗帜赠送给知青博物馆,应该是最好的归宿。在中国知青的历史上曾留下我们的足迹,并将记住我们的姓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