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eijingww.com/mmsource/images/2009/04/01/zbjwwdc2009040107.jpg
(著名编剧郭启宏创作的话剧《知己》,
冯远征在剧中扮演清朝名士顾贞观。 )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出差在广西北海,老婆来电话询问藏书印所在,顺便问我纳兰性德容若读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为泣下数行,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河梁”“山阳”所用何典?一时语塞,为之汗颜。查询之后发信息回复老婆:“‘河梁生别之诗’指的是传说中的西汉李陵所作的三首《与苏武诗》;‘山阳死友之传’是指西晋初向秀为悼念亡友稽康、吕安而作的《思旧赋》”。
顾贞观的那两首词是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的。记得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放假期间上我们单位办的子女联谊班(在单位里把带着上班的子女集中管起来),结束时开了个家长参加的联谊会,我女儿表演的节目就是背诵这两首词,引得当时家长们的一片叫好。
现录下顾贞观的这两首词:
《金缕曲》二首:(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轮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窳,试看杜陵消瘦,会不减夜郎亻孱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再录下李陵《与苏武诗》:
(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踯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苏武与李陵几乎是同时落难匈奴。苏武因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在荒寒之地足足居住了十九年;而李陵则因战事失利,不得已而降匈奴。两人都在异国他乡历尽磨难,交情自非比寻常。苏武最终得归大汉,与李陵相别,这里所载,就是李陵与苏武临别时相互赠答之诗。虽然遭受了无法言表的委屈和苦难,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之语,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前人赞之谓:“缠绵温厚之情,自是汉人古诗,后人模仿不得。”
http://shuhuayuan.qlwb.com.cn/scroll_view/images/2005316112754009501.jpg
(稽康的泥塑)
还录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这篇赋是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与景,寄意遥深。
“序言”写向秀自己经过旧庐时闻邻人笛音,不禁忆起嵇康之死及其死前弹琴的模样。当时,嵇康看看日影,临刑将到,便索琴弹了一曲只有他自己会弹的《广陵散》。其“远而疏”的从容气度,对临刑前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对屠杀者极度藐视的神情,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广陵散》是嵇康“临当就命”
索琴而弹出的绝响,是嵇康最后思想的凝结,也是我们了解嵇康生命意识的关键。嵇康的琴声对于嵇康来说,曾经凝聚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的神仙情结。有了这样的心态,嵇康不会去顾及人生之途上到底有多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哪怕“寄余命于寸阴”,也不忘去弹奏“感天地以致和”的音乐,让琴声超越人生困境的诗性境界,去创化一种本然,去拓展一种空谷传响、长啸久绝。作者这样写嵇康惨遭杀害时戏剧性的动人表现,目的是歌颂亡友的德才和风度。
“正文”虚实相间,借景抒情,凄楚悲怆,涵咏不尽。“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此处用“济”、“经”、“瞻”、“息”、“践”、“历”等动词,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的举步维艰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又是通过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移情抒怀。鲁迅说过:向秀写《思旧赋》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向秀绕一大段远路到山阳去,是为了凭吊昔日好友,而凭吊又是为了告别。这是因为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而当年,他与嵇康曾沿着这条路,往返于山阳与洛阳,寒风凛冽,往事如烟……如今好朋友嵇康曾经存在的地方,已物是人非。“叹《黍离》”、“悲《麦秀》”、“栋宇存”而“形神逝”。故居、情景仍然是日落、音声如昔,但自嵇康死后,他的妻儿已迁居他乡,此处只留下了一座空宅。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而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这些现实与往事,无不勾起向秀的极大伤感。此刻,向秀想起历史上李斯被腰斩的冤案:李斯临刑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对儿子关于黄犬的一段临别谈话,读之令人鼻酸,这是血泪的怨愤控诉。向秀用此隐喻和类比,为嵇康鸣不平,故又忆及“顾日影而弹琴”之事。忽然,远处传来了嘹亮而断续的笛声,原来是陌生的邻人吹起了一首伤感的曲子,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肺腑的凄凉。于是,“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与开头“序”中描写的嵇康的身影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遥相呼应,同时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移情手法。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原来,“吟罢低眉无写处”的心境多么与之相似。向秀作思旧赋,家国万端,生机变乱,不可胜说。然而郁结者,欲说还休,休又难止。也许这就是抒情小赋动人心弦之处——“短歌微言不能长”(曹丕《燕歌行》)最好的诠释吧。
《思旧赋》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尤其是“山阳邻笛”的典故,哀怨愤懑,情辞隽远,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