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隔代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2018-05-18 20:48:18)分类: 【教育笔记】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在现代班级中,父母是双职工的家庭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因此,在父母工作过于繁忙时,无可厚非隔代家长就会替家长“上阵”,负责孩子生活起居、辅导学习、接送孩子等。隔代家长既有和父母相似的监护责任,又没有那么强的教育意识。那么,面对这种现状,当下班主任和隔代家长沟通便成了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又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班主任如果不能处理好隔代沟通问题,更容易形成家校间的隔阂。在多年的实践经验当中,我发现与隔代家长的沟通中,教师要秉承“三心”,如此可以避免代沟带来的困扰,借由有效地沟通可以让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
第一,沟通中要保持耐心。隔代家长一般指学生的祖父母,他们通常年龄偏长。俗话说“老小孩”,根据佛洛依德的观点,人老了以后,就会更多显现出“本我”的特质,也就是说显得任性,更关注自我表达,较少倾听他人。其次,老年人思维逐渐变慢,有些老人的听力也在下降。这些客观条件要求班主任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应向对待孩子一样。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态度柔和,可以面带微笑,当讲到重要环节时将语速放慢,也可以反复多讲几遍。要注意并询问老人是否听懂,对方提出不懂的地方,班主任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以此避免沟通不畅带来的误解。
第二,相处时要有同理心。隔代家长大多都是六十多岁、出生于建国之初的人,面对当今的信息化的社会容易无所适从。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变革,在班级管理中出现通知电子化、作业提交网络化等教育新手段。对于这些改变,老人一时难以接受,但为了孩子又必须要适应。因此,可能会向老师提出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有时还会因着急而态度不好。对于这些,就需要班主任的同理心,理解他们的无助与苦恼,从而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分担,多想一想大家都是为了孩子成长而共同努力。
第三,日常里要多些关心。一般由隔代家长负责的孩子,多是有苦衷的,例如父母为生计奔波,或者是离异家庭。这些问题已经带给孩子和家人很大的伤害,造成家庭成员关系格外脆弱。班主任就需要多些关心而不是指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主动联系隔代家长,询问孩子近况如何,其辅导孩子方面是否有困难,真诚地关心他们所需,对他们多一份关注。
案例:
四年级某班的小张同学,由于父母均在外企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姥姥负责他的日常生活。由于姥姥比较溺爱孩子,凡事大包大揽,所以小张的自理能力十分差,丢东西是家常便饭。
一天,小张姥姥在上课期间要进入校园,声称要进班为小张找昨天丢失的红领巾。保安告知其没有联系班主任不能进入,小张姥姥十分焦急,开始和保安大声争吵,情绪十分激动。保安见此,通知班主任刘老师。刘老师闻讯第一时间下楼,赶到校门口。
刘老师面带笑容地和小张姥姥打招呼,并不紧不慢地将小张姥姥搀扶进了传达室。在传达室中,刘老师给孩子姥姥倒一杯水,热情地说:“小张姥姥,您先喝杯水,别着急,一会慢慢说。”孩子姥姥看到热情礼貌的刘老师,面部表情也平和了不少,说话的语气也缓和了许多。她和刘老师讲明了来意,原来这是小张这个月丢的第三条红领巾了,也不知道是孩子没放好,还是被同学欺负故意扔了,所以很是着急,但又无能为力。
刘老师听后,耐心地说:“原来是这样,已经丢了三条,怪不得您这么着急。我建议您在家里要有计划训练他的自理能力。将自己的物品写上名字,并放在书包的固定位置,每次从哪里拿的就放回哪里。同一样东西如有很多个可以编上号。每天晚上到家固定清查。这种方法可能是慢功夫,需要坚持,所以请您不要着急,一定帮助孩子坚持下去,需要我帮助您可以随时联系我。至于昨天丢的那条,我也会帮助孩子试着找找看,尽量找到。”小张的姥姥听到刘老师给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便欣然接受,还不好意思地说:“真给老师添麻烦了”。
这个案例说明,在班主任和隔代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保持同理心,通过化解情绪以及提出具体的帮助,有助于事情顺利解决。